百家姓:酈

百家姓:酈

起源

源流一

是黃帝的後裔。夏朝建立後,夏王禹追封先代遺民,封黃帝后人涓於酈邑(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建立酈國。春秋中期,酈國被晉國攻滅,又被周天子封於陳留(河南省開封市),以原國名命姓,稱為酈姓。

源流二

第一個淵源:源於風姓,出自遠古驪山氏女媧,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1]

演變

1、酈,本作"麗",先祖活動於藍田山區(今陝西臨潼東南),樹木茂盛、景色秀美,故名麗山。2、後加"鹿",鹿形麗聲,跟當時人們狩獵有關。3、又因山勢逶迤,遠望宛如一匹青黑色的駿馬,加上"馬"旁,稱為"驪山"。4、驪戎部落活動於麗山,在山腳下建立城池,右側加"邑",成為"酈"。

酈涓。酈姓是個古老的姓氏,是黃帝的後裔,發祥地在中原地區。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夏禹封黃帝的後裔於酈邑(今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名叫酈涓,他的族人以後就"以地為氏",稱為酈氏。後來,族人遷居於新蔡郡,即河南省新蔡縣。

分佈

酈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以後,敬重上古世代的偉人黃帝,就將黃帝的一個後人封在酈(今河南內鄉),讓他們建立了酈國。酈國王族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世代相傳,稱為酈氏,是今天酈氏的最早起源。到了楚漢爭霸之際,有酈氏族人酈食其,陳留人(河南開封),本為裡監門吏。因獻計克陳留著功,被封為廣野君。酈食其常為說客,出使於諸侯之間。後說齊,憑舌下齊七十二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酈食其賣己,遂烹之。

諸暨酈氏遷徙路線:河南內鄉→河南新蔡(固始)→陝西驪山(臨潼)→河南陳留(開封)→河北涿州→河北酈亭→江蘇維揚(揚州)→浙江會稽(長子);浙江蘭溪(次子);浙江諸暨(三子);浙江台州(幼子)。其中,浙江諸暨酈氏發展到江蘇丹陽、江蘇鎮江、江蘇常州、山東青州、安徽安慶、上海市區、湖南耒陽、廣東肇慶、浙江義烏、浙江衢州、浙江杭州、四川成都、香港、臺灣、美國等地。

世系

第一世:黃帝,軒轅氏,名荼,父親啟昆(少典氏),母親附寶(有蟜氏)。黃帝興起於軒轅谷(今甘肅省清水縣山門鄉白河村),逐步向中原遷徙;經過姬水(今陝西省岐山縣城南橫水河)、半坡(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半坡村)、橫陣(今陝西省華陰市敷水鎮橫上村)、廟底溝(今河南省陝縣青龍澗河南岸)、仰韶(今河南省澠池縣城北)、王灣(今河南省洛陽市城西),定都於熊山(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南)。此後,再遷後崗(今河南省安陽市區北側)、南楊莊(今河北省正定縣)、三關(今河北省蔚縣),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聯合炎帝,打敗蚩尤的部落聯盟,將西羌族、東夷族、南蠻族融合為華夏民族,建立華夏族的部落聯盟。時當公元前25世紀。正妃西陵氏嫘祖,生玄囂、昌意;次妃方雷氏女節,生少昊;三妃彤魚氏,炎帝神農氏後裔也,生揮(張氏始祖)、夷彭(酈氏始祖);四妃嫫母,生蒼林。黃帝崩,歸葬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北部)。

第二世:黃帝三妃彤魚氏之次子,諱夷彭,又名夷鼓,生於酉山(今湖南省沅陵縣西北),居住於此,是為酉山始祖。配紀氏,炎帝族人。生子:左人。其後裔以酉為姓。

酈涓

黃帝八世孫,禹治水成功後,建立夏朝,尊崇華夏始祖黃帝,封其後人酉涓於酈邑(今河南內鄉),建立酈國,改稱酈涓,是為內鄉始祖,成為中華酈氏宗族最早的源頭。

酈龐

涓公四十五世孫,周惠王六年庚戌(前671年),被朝廷冊封為陳留侯,定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重新開基立業,是為陳留始祖。

摺疊酈食其

龐十七世孫,魏安釐王九年(前268年)生於魏國陳留高陽(今河南杞縣)。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兵臨陳留,食其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被封為廣野君。漢王三年(前204年)秋,勸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降漢。漢王四年戊戌初(前204年11月),韓信發兵襲擊齊國,齊王田廣認為被騙,乃烹殺食其,時年約六十有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