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妙物,禁酒可以吗?

酒是妙物,禁酒可以吗?

俗语说:“无节没有酒、无酒不成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人过节,天天都有人在宴请宾客,天天都有人搞这样那样的活动,而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酒。

远古时代,祭天地祖先时用的是水,后来发明了酒,便用酒代替了水。远古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有时采集的果品一时吃不完,堆放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果品中的糖分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发酵成酒。这些甘美可口的液体引起原始人类的极大兴趣,经过长期反复实践,人类学会了人工酿酒。这种原始的酒就是果酒。自然发酵的果酒受季节限制很大。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又发明了用谷物酿酒的方法。早在三千五百年前,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节假日里,亲朋欢聚,少量饮酒,可以提神助兴;平时适量饮酒,可以暖肠胃,御风寒,活血通络,增加食欲。各种酒类中最有营养价值的是葡萄酒,它里面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适量饮用,对身体确有裨益。但再好的东西都有一个限度,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酒虽然有许多益处,但过量了对人体所产生的害处是万万不能轻视的。尤其是酗酒,作为一种社会恶习,它不但对酗酒者本身无益,对社会也会造成危害。

据《战国策》记载,有一个叫仪狄的人造酒,献给大禹喝。大禹喝了觉得十分甘美。但是他说:“后世必定会有人因为喝酒而亡国的。”于是疏远仪狄,再也不喝酒了。夏桀和商纣王都是沉迷酒色之徒,最终亡国,酒为亡国背上了黑锅。商纣王因酒废政,为周初统治者提供了前车之鉴。于是周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酒文告—《酒诰》。诰词上规定,不许经常饮酒,即使是诸侯国君,也只能在祭祀时才能饮酒。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严厉禁酒,可见人们认识到酒会误事误政误国的。

酒对于人类来说,功过、得失都是很大的,主要看人们怎样去掌握它,驾驭它。只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不适当地去鼓励人们喝酒,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反过来光看它有害的一面,一个通告就把它禁绝了事,那也是不可取的简单做法,有违国情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