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激情澎湃,實則陳舊狹隘——我為什麼不喜歡《後浪》

昨天《後浪》太火了,豆瓣上、微信群裡,似乎每個人都能提一句什麼前浪後浪的,但奇怪的是,朋友圈裡並沒什麼人轉發這個視頻。我架不住好奇,半夜跑去B站看了一下,然後大失所望。

《後浪》這個演講,彷彿是一坨裝飾著華美包裝紙的陳年牛糞,散發出一種不能說臭,但卻著實很有年代感的、“有營養”的味道。

看似激情澎湃,實則陳舊狹隘——我為什麼不喜歡《後浪》

視頻的燈光、舞臺色調呈現、煽情的文案、何冰老師抑揚頓挫的語調和極富感染力的表情、動作,就是那華麗的包裝。它的精明之處在於,從視覺上給人一種正式、正確、正向的感覺,老話說叫“先入為主”,心理學上叫”光環效應“。這樣一來,即便在最重要的內容裡給觀眾塞了一嘴米田共,觀眾也常常會因為喝了太多迷魂湯而渾然不覺了。

《後浪》煽情圍繞的核心,無非就是兩個字“時代”:你們這個時代特別好,所以你們有更多的機會,時代成就了你們的自由和創造力。我們【前浪】躺在沙灘上羨慕、讚美、詠歎、自我感動,是因為你們真的【後浪】生逢其時。

這表達出來的意思,咋就那麼讓人看不順眼呢?在此我想做3個關於“時代”的闡述,狄更斯的,毛主席的,和我們現在的。

拍死“前浪”的,不是時代,是狹隘

公元1775年,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秩序極度崩壞,搶劫是家常便飯,刑法殘忍蠻橫,貴族揮霍無度,底層百姓苦不堪言。——這是《雙城記》故事發生的時代。

看似激情澎湃,實則陳舊狹隘——我為什麼不喜歡《後浪》

19世紀50年代,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資本家們為了牟取更大的利潤,對國內工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工人的生活十分艱難,階級矛盾不斷加深。各種思潮湧現,社會變革變革一觸即發。——這是狄更斯創作《雙城記》的時代。

《雙城記》裡,狄更斯的開篇第一句話是: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時智慧脫穎而出,那時愚昧興風作浪;那是信仰的新紀元,那是猜忌的誕生季;那是光明之日,那是黑暗之夜;那時有希望如初春,也有絕望如死冬。

而在這篇“備受稱讚”的《後浪》裡呢?

我看著你們

滿懷羨慕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

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

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我只想說,【前浪】們,當你們年輕的時候,託舉著你們的,難道不是幾千年的人類財富嗎?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新的一天,難道不都是比前一天更豐富、更向前、更該努力的一天嗎?這和身處哪個時代有關係嗎?

誠然,【後浪】通過互聯網自由學習語言、手藝,有更多的機會去欣賞電影,更便捷地去旅行;但與之相對應的,是信息的大爆炸,是競爭越發激烈不努力很容易落後,是各種文化和觀念的猛烈衝擊,是高速到令人疲憊的生活,是越來越多的人看李子柒的田園勞作解壓,讀木心的《從前慢》靜心。

對於一個時代,只單純說羨慕,卻閉眼不看問題,不覺得可笑嗎?

其實在人類長河中,波浪翻湧起伏本是客觀規律,後浪永遠會一波波湧來,如果你自認是“前浪”,那麼終將會被拍死在沙灘上。但要知道,時代的弄潮兒,永遠不會隨著前浪死在沙灘上的。

以“你們”之名,抒“我們”之情

在《後浪》中,一共出現了24次“你”,13次“我”,但要知道,每一個“你”、“你們”,背後都有一個潛臺詞“我”、“我們”存在:

“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

這篇演講背後,彷彿藏著一個令人窒息的長輩,與說教型長輩不同的,這是一個用所謂期待、讚美,來框住你的長輩。但這些煽情的詠歎調,除了能感動他們自己之外,其實沒有半點有益於人生的實際意義:

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

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

變成現代的

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

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

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

你們把自己的熱愛

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

分享快樂的事業

年輕人如果信了這些鬼話,跑去千方百計地拼命努力,要把“經典變流行”、把“學術變大眾”、把“民族變世界”、把“熱愛的變成事業”,那就真的是強扭了各行各業的瓜了——一點也不甜。

整齊的排比句最煽情,華麗的詞彙最容易自我感動,但細琢磨一下就能發現它們太過空洞。

看似激情澎湃,實則陳舊狹隘——我為什麼不喜歡《後浪》

青年人真正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呢?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學,毛主席對數千名留學生們說: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青年人應具備兩點,一是朝氣蓬勃,二是謙虛謹慎。”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每個人都是它的主人,也對它負有責任,無法割裂,沒有前後浪之分。

“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客觀規律最終還是會把世界交給更年輕的人,此即希望。

“青年人應具備兩點,一是朝氣蓬勃,二是謙虛謹慎。”——真正中肯的人生建議,不是架著你去追求什麼成績,也不是捧著你去讓“前浪”詠歎。

對比之中,高下立判。不得不說,毛主席這段話並非贏在文采或其它什麼,而是贏在了發心。他是真的寄希望於青年人,是真的在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驗給出建議,而不需要暗戳戳地植入【乾杯】,也不需要為了打入“前浪”這個市場,而去博得他們的情感共鳴。

看似激情澎湃,實則陳舊狹隘——我為什麼不喜歡《後浪》

征服星辰大海,靠的是信仰,而非時代

我不喜歡《後浪》,因為真正的正能量,不是略過陰影,只看陽光;不是強調環境影響,忽視個體差異;不是打著期許和讚美的口號,給人扣上一副名為“桂冠”的枷鎖。

我不喜歡《後浪》,因為它用有歲月感的時代,來強行劃分“你們”和“我們”。要知道,信念可以令人一生都“青春和乾淨”,而“尸位素餐者再年少,都已經腐爛糟朽了。(《鶴唳華亭》)”

年輕並非只有一種樣子。

讓【前浪】們失望的是,【後浪】們寫進小說、電影、音樂中的青春,並非只有“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沒有“憂傷和迷茫”。

今年五四,新華社&張藝興推出的公益歌曲《不屈的信仰》中歌詞寫到,這個時代仍舊有“紛亂遠方、無情現實,和冷漠的人”,我們仍舊會經歷【跌倒】、遭遇【歧途】、收穫【傷痕】、落下【眼淚】。

看似激情澎湃,實則陳舊狹隘——我為什麼不喜歡《後浪》

年輕是一種態度。

它屬於每一個以蓬勃之姿努力奮進的平凡人,它屬於每一個對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和熱情的人,它屬於每一個懷揣著年輕的心,精彩而不留遺憾活著的普通人。

它屬於90的袁隆平爺爺、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他們在使命的召喚下,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不怕逝者如斯成前浪,但願此心照舊永少年。

————————————————————————————————

看似激情澎湃,實則陳舊狹隘——我為什麼不喜歡《後浪》

【好玩的,好看的,有深度,不內涵,歡迎關注@句讀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僅供閱讀參考,如有涉及到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