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激情澎湃,实则陈旧狭隘——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浪》

昨天《后浪》太火了,豆瓣上、微信群里,似乎每个人都能提一句什么前浪后浪的,但奇怪的是,朋友圈里并没什么人转发这个视频。我架不住好奇,半夜跑去B站看了一下,然后大失所望。

《后浪》这个演讲,仿佛是一坨装饰着华美包装纸的陈年牛粪,散发出一种不能说臭,但却着实很有年代感的、“有营养”的味道。

看似激情澎湃,实则陈旧狭隘——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浪》

视频的灯光、舞台色调呈现、煽情的文案、何冰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极富感染力的表情、动作,就是那华丽的包装。它的精明之处在于,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正式、正确、正向的感觉,老话说叫“先入为主”,心理学上叫”光环效应“。这样一来,即便在最重要的内容里给观众塞了一嘴米田共,观众也常常会因为喝了太多迷魂汤而浑然不觉了。

《后浪》煽情围绕的核心,无非就是两个字“时代”:你们这个时代特别好,所以你们有更多的机会,时代成就了你们的自由和创造力。我们【前浪】躺在沙滩上羡慕、赞美、咏叹、自我感动,是因为你们真的【后浪】生逢其时。

这表达出来的意思,咋就那么让人看不顺眼呢?在此我想做3个关于“时代”的阐述,狄更斯的,毛主席的,和我们现在的。

拍死“前浪”的,不是时代,是狭隘

公元1775年,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秩序极度崩坏,抢劫是家常便饭,刑法残忍蛮横,贵族挥霍无度,底层百姓苦不堪言。——这是《双城记》故事发生的时代。

看似激情澎湃,实则陈旧狭隘——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浪》

19世纪50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家们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对国内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工人的生活十分艰难,阶级矛盾不断加深。各种思潮涌现,社会变革变革一触即发。——这是狄更斯创作《双城记》的时代。

《双城记》里,狄更斯的开篇第一句话是: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时智慧脱颖而出,那时愚昧兴风作浪;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猜忌的诞生季;那是光明之日,那是黑暗之夜;那时有希望如初春,也有绝望如死冬。

而在这篇“备受称赞”的《后浪》里呢?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我只想说,【前浪】们,当你们年轻的时候,托举着你们的,难道不是几千年的人类财富吗?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新的一天,难道不都是比前一天更丰富、更向前、更该努力的一天吗?这和身处哪个时代有关系吗?

诚然,【后浪】通过互联网自由学习语言、手艺,有更多的机会去欣赏电影,更便捷地去旅行;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信息的大爆炸,是竞争越发激烈不努力很容易落后,是各种文化和观念的猛烈冲击,是高速到令人疲惫的生活,是越来越多的人看李子柒的田园劳作解压,读木心的《从前慢》静心。

对于一个时代,只单纯说羡慕,却闭眼不看问题,不觉得可笑吗?

其实在人类长河中,波浪翻涌起伏本是客观规律,后浪永远会一波波涌来,如果你自认是“前浪”,那么终将会被拍死在沙滩上。但要知道,时代的弄潮儿,永远不会随着前浪死在沙滩上的。

以“你们”之名,抒“我们”之情

在《后浪》中,一共出现了24次“你”,13次“我”,但要知道,每一个“你”、“你们”,背后都有一个潜台词“我”、“我们”存在: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这篇演讲背后,仿佛藏着一个令人窒息的长辈,与说教型长辈不同的,这是一个用所谓期待、赞美,来框住你的长辈。但这些煽情的咏叹调,除了能感动他们自己之外,其实没有半点有益于人生的实际意义: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

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

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

分享快乐的事业

年轻人如果信了这些鬼话,跑去千方百计地拼命努力,要把“经典变流行”、把“学术变大众”、把“民族变世界”、把“热爱的变成事业”,那就真的是强扭了各行各业的瓜了——一点也不甜。

整齐的排比句最煽情,华丽的词汇最容易自我感动,但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它们太过空洞。

看似激情澎湃,实则陈旧狭隘——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浪》

青年人真正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学,毛主席对数千名留学生们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个人都是它的主人,也对它负有责任,无法割裂,没有前后浪之分。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客观规律最终还是会把世界交给更年轻的人,此即希望。

“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真正中肯的人生建议,不是架着你去追求什么成绩,也不是捧着你去让“前浪”咏叹。

对比之中,高下立判。不得不说,毛主席这段话并非赢在文采或其它什么,而是赢在了发心。他是真的寄希望于青年人,是真的在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给出建议,而不需要暗戳戳地植入【干杯】,也不需要为了打入“前浪”这个市场,而去博得他们的情感共鸣。

看似激情澎湃,实则陈旧狭隘——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浪》

征服星辰大海,靠的是信仰,而非时代

我不喜欢《后浪》,因为真正的正能量,不是略过阴影,只看阳光;不是强调环境影响,忽视个体差异;不是打着期许和赞美的口号,给人扣上一副名为“桂冠”的枷锁。

我不喜欢《后浪》,因为它用有岁月感的时代,来强行划分“你们”和“我们”。要知道,信念可以令人一生都“青春和干净”,而“尸位素餐者再年少,都已经腐烂糟朽了。(《鹤唳华亭》)”

年轻并非只有一种样子。

让【前浪】们失望的是,【后浪】们写进小说、电影、音乐中的青春,并非只有“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没有“忧伤和迷茫”。

今年五四,新华社&张艺兴推出的公益歌曲《不屈的信仰》中歌词写到,这个时代仍旧有“纷乱远方、无情现实,和冷漠的人”,我们仍旧会经历【跌倒】、遭遇【歧途】、收获【伤痕】、落下【眼泪】。

看似激情澎湃,实则陈旧狭隘——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浪》

年轻是一种态度。

它属于每一个以蓬勃之姿努力奋进的平凡人,它属于每一个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的人,它属于每一个怀揣着年轻的心,精彩而不留遗憾活着的普通人。

它属于90的袁隆平爷爷、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他们在使命的召唤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不怕逝者如斯成前浪,但愿此心照旧永少年。

————————————————————————————————

看似激情澎湃,实则陈旧狭隘——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浪》

【好玩的,好看的,有深度,不内涵,欢迎关注@句读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阅读参考,如有涉及到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