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中央企業按下新基建“加速器”促進轉型升級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記者陳奧)近來新型基礎設施(簡稱新基建)不斷受到產業界、資本市場的關注,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記者日前從國務院國資委獲悉,中央企業充分發揮產業鏈主力軍優勢,用投資驅動和硬核科技領跑新基建,努力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投資者、研發者和建設者,以新基建升級“新消費”,形成增長新動力。

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此前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三方面內容。有業內專家判斷,今年的新基建投資或在1萬億元左右。

加快5G、區塊鏈、大數據等建設應用 信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近期,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公佈5G基站集中採購中標情況,總額高達760億元,共涉及5G基站52萬個。國新辦此前舉行的發佈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全國已經建成5G基站19.8萬個,5G套餐用戶5000多萬;預計今年完成新建50萬個5G基站的目標沒有問題。伴隨著這批集採產品的落地與交付,我國將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也最為領先的5G網絡。在此次集中採購中,華為、中興、大唐移動等中國企業成為絕對主力,佔比超過80%。

近日,招商局所屬招商港口與平安金融壹賬通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物流及貿易便利化區塊鏈平臺”項目簽約儀式,雙方將打造中國首個貫通港口、監管單位、物流商、貿易企業的貿易全流程區塊鏈平臺。未來,招商港口將率先助力珠三角組合港業務場景的實現,並以此為切入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物流區塊鏈聯盟,形成港口區塊鏈技術標準,打造可信的數字化港口生態圈,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貿易和科技創新中心。

據瞭解,中國華錄提出了城市數據湖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新型發展模式,融合數據感知、存儲、分析為一體,以光磁融合存儲為依託,以雲計算、大數據資源平臺、人工智能算法引擎等為關鍵支撐,提供海量數據採集、存儲、價值挖掘、雲計算、網絡安全、數據容災備份等專業服務。截至2019年底,中國華錄在全國已建設和投入運營的城市大數據產業園達15個,總投資超過300億元,落地數據湖項目達22個。

廣泛應用融合基礎設施 提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水平

目前,央企已在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中,深入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優化。

“密切接觸者測量儀”累計提供服務已逾16億人次;“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累計服務4000多家企業或部門;以衛星遙感保障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任務;為各地空管裝備提供24小時技術支持;通過算法,對監控視頻進行高清還原,有效解決尋人不便問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電科大量運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抗疫和復工。

中化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企業以工業互聯網為抓手,以“智慧能源”實現數字轉型例如:中化集團所屬中化能源科技打造了倉海幫、船運幫、66快車三款產品,提供整套的物流解決方案,在線連接貨主、商檢、金融等行業相關方;國家能源集團下屬國電電力聯手科環集團成立“物聯網智能設備智慧電廠聯合創新實驗室”,推進物聯網智能設備“智慧電廠”建設,通過大規模應用三維建模、虛擬電子圍欄、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技術,實現發電廠全天候、全方位、智能化的安全管控。

中國鐵建以全產業鏈為目標,打造從設計到運維全產業鏈的智能軌道系列產品,包括:軌道智能健康監測系統,實現實時報警,為高鐵軌道全壽命週期安全服役保駕護航;軌道無線精調手簿,比以往的筆記本電腦操作更輕、更快、精度更高,使軌道精調裝備實現了“掌上施工”。

創新基礎設施效用顯著 築牢中國製造轉型升級基礎

央業作為“中國製造”的龍頭、主力,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先鋒隊”的作用,為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特高壓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勢。據介紹,國家電網今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811億元,預計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同時將帶動電力設備製造企業復工復產。與此同時,南方電網加快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近期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佈局集中式充電站,計劃在未來4年投資251億元建設充電設施,建成大規模集中充電站150座,充電樁38萬個。

去年,中國華電下屬國電南自全面投產智能工廠後,總體生產效率提高42.48%,人力資源成本減少32%,質量一次通過率提高13.25%,能耗降低8%。

目前,東方電氣集團已初步形成了智能產品、智慧生產、智能服務、智慧管理的新業態,並在旗下8個製造型子企業開展了100餘個項目的應用實踐。同時,加大研究成果在核裝備製造、航天裝備製造、軌道交通、冶金加工和食品製造等行業的推廣應用,累計形成7500餘萬元的訂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