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马未都的收藏起于文物在中国社会几无踪迹的时候,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会心理上的双重改造。

在背弃的社会评价中,

它的身份变得矛盾、模糊,自我否定,它的命运处在一种畸形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中。

80年代初开始收藏的马未都们其实是享用了过去长期文化破坏的恶果,他们在10年内以抄底的低价买进,得以成就批量收藏。

他们的辉煌成功彰显了一种价值的回归,

但对比相对命运坎坷的前一代,这种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许又显得那样不公正。

但历史总归是历史,文物无言,它的功能不是解释,而是昭示。

如果说近30年文物被裹挟在升值的交响中,那么前30年的命运则绝不仅是叹息与唏嘘所能概括。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

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文物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

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

“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岁‘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

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

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

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

马未都见证了人与物之间的转化,也玩味出收藏界这个领域里的人生哲学。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995年,中国有拍卖行了,马未都就被请去当顾问,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我绝对是对着良心说话”。

马未都说,有一次拍卖,拍卖行说有件东西起拍价太贵,要退回去,他问为什么,他们说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万元。

箱子打开一看,马未都就愣了,实际上就是明代的。

马未都告诉他们这是真的,他们不信,找人鉴定,最后确认的确是明代瓷器。

最后这件瓷器220万元拍卖出手。

马未都说:“我但凡有点私心,特简单,我一关盖说退,然后问清楚是谁的,跟底下人说,打个电话,说现在上不了拍,有人托底你卖不卖,他们都卖。4万块你汇过去,这东西就是你的了。但是我受雇于人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情。”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要“戒贪”,不要相信故事

马未都说:“早期收藏,所有东西的价值都不抵信息的价值。”

信息从哪里来?

天上掉不下来,只能从与人的接触交往、结识沟通中来,

从对人的研究中来,从广布的人脉中来,让别人为你收集和传递信息。

这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好感信任,也离不开对人性的洞若观火、智慧与狡诈的交锋。

马未都刚开始收藏的时候,也不懂什么文物知识,

但他非常看重对人的了解,通过“收藏”人脉来缩减信息上的不对等。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时,他经常提前半个小时赶到上班途中的跳蚤市场,一来看看古董,二来多认识几个道上的人。

只有彼此混熟了,之间产生信任了,对方才会告诉你一些古董知识和交易行规。

同时他还观察、研究一些人作假欺诈的过程,在人性的漩涡里练就自己识人辨人的本领,提防自己上当受骗。

马未都后来总结出防诈的最重要的一种结论:“所有骗子都在一个地方下功夫,就是怎么能让你贪上。”

所以,人要“戒贪”,不要相信故事,不要相信好事。

不贪,别人便无法诈你。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收藏”人脉,打通信息渠道

不过,马未都依然相信世上好人多,甚至认为当时的民间收藏很有诗意,买卖古董的人也不是都不守规矩,一些好的规矩大家还是愿意遵守。

他说自己运气好,开始买东西那会儿还没有什么沙子,基本上是金子。

就是沙,也是金沙。

正是这一点,他没有将自己变成“收藏有诈”的人,坚持以诚待人、善良待人、豪爽待人。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3、收藏原则:买时多给点,卖时少要点

名气大起来的马未都依然坚持自己的收藏原则:“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一点儿;卖东西的时候,少要一点儿。”

而这也正是他“收藏”人脉的原则。

国内有拍卖行以后,他经常被请去当顾问,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一次,拍卖行说有件东西起拍价太高,打算退回去。

他问为什么,他们说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万元。

箱子打开一看,马未都愣住了,这件东西竟是明代的。

马未都马上告诉他们,瓷器不但是真的,而且还是明代的。

他们却仍旧不信,鉴定后证实了马未都的结论。

最后,该瓷器拍卖出220万元的高价。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超越“物役、物累”,走入收藏化境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投身收藏数十年的马未都也经历了这种思想的转变,从收藏的表面渐入收藏之本质。

他认为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单的占有;

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

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

一位腰缠万贯的大款,他可能凭借财力短时间获得别人要许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间拍得几件罕世珍宝。

这当然是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必然出现也无可厚非的一种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从中获得某种乐趣。

但这种收藏,却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之愉悦和美感。

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收藏,与既有过程又有结果的收藏,其对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别的。

马未都收藏传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与心爱的藏品晤对交流间,马未都终于发现:

“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

于是,我开始寻求一种收藏的新的境界。

我终于感悟到了庄子倡导对‘物役’‘物累’的超越,

老子‘清净、无为、柔弱、不争’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之要旨。

我将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重新思考收藏,

洗涤“物欲”对心灵的污垢,抛弃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

这是马未都对收藏近乎禅家顿悟式的深刻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