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民軍的閃電戰傑作,美國陸軍史上的災難時刻


朝鮮人民軍的閃電戰傑作,美國陸軍史上的災難時刻

(上圖)朝鮮人民軍步兵伴隨T-34發起衝鋒


從作戰方面來看,朝鮮戰爭非常重要。戰爭第一階段的特點是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實施的一系列快速機動進攻戰。戰爭第二階段則大不相同,是一場憑藉火力和消耗的靜態陣地戰—這場陣地戰持續了整整兩年,在諸如“老禿嶺”、“豬排山”這些關鍵地形上反覆爆發相當激烈的戰鬥。在士兵們喪命於這部“絞肉機”時,停戰談判一直在幕後進行。

朝鮮戰爭的開局是一場快速戰爭,朝鮮人民軍在朝鮮半島形成的戰役級作戰的狹窄範圍內實現的一場閃電戰,是這種作戰樣式的傑作,整條戰線上,韓國軍隊驚慌逃竄。1950年6月底,全世界的目光投向朝鮮。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美國陸軍史上最惡名昭著的時刻之一。


第24師先遣部隊7月1日空運到釜山,這是查爾斯·史密斯中校率領的第21團第1步兵營兩個連,他們還獲得了一個迫擊炮和無後坐力炮排的加強。在朝鮮半島東南角的釜山著陸後,史密斯特遣隊奉命沿穿過大邱通往大田的主公路跨越朝鮮半島,“可能的話,越過大田”,他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將北朝鮮人阻擋在遠離釜山處。穿過釜山時,友好的人群朝他們歡呼,7月2日,史密斯特遣隊乘火車到達大田。各條道路上擠滿向南湧動的韓國難民,緊張不安的戰鬥工兵正準備炸燬美國人經過的每一座橋樑,一番艱難跋涉後,史密斯特遣隊於7月5日到達烏山以北3千米的攔截陣地,史密斯中校已親自偵察過這裡。這支特遣隊的人數不超過540人,剛剛離開了他們在日本的舒適的兵營,即將面對朝鮮人民軍一個滿編師在坦克支援下展開的進攻。

沒人能質疑史密斯的防禦部署,他們似乎足以勝任這項任務。史密斯和他的部下守衛著道路兩側的高地,並在防線上部署了很強大的火力:步槍、機槍、4.2英寸迫擊炮、“巴祖卡”火箭筒和75毫米無後坐力炮。4門105毫米榴彈炮在防線後方佔據了有利的發射陣地,第52野戰炮兵營一部奉命趕至烏山為特遣隊提供支援。

不過,史密斯特遣隊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缺乏反坦克武器。史密斯沒有真正的反坦克炮,只得把第五門105毫米榴彈炮靠前部署。對這場自1945年以來首次同敵坦克發生的遭遇戰,史密斯只有6發破甲彈,這是美軍軍火庫裡唯一能射穿T-34/85坦克正面裝甲的武器。實際上,第52野戰炮兵營在日本佐世保裝載時,全營只有18發破甲彈。

7月5日清晨,在33輛坦克率領下,北朝鮮人對史密斯特遣隊發起進攻。美軍榴彈炮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火力實施炮擊,但普通高爆彈直接在T-34坦克的斜面裝甲上彈飛,而無後坐力炮和2.36英寸“巴祖卡”火箭筒也對敵坦克全無影響。靠前部署的那門榴彈炮的確擊毀了2輛在前方的坦克,但其他坦克卻徑直穿過美軍陣地,隆隆駛入烏山,從後方將史密斯特遣隊切斷。自這一刻起,這支特遣隊便走上了毀滅之路。

在坦克達成突破後,中午前後,朝鮮人民軍一部開始迂迴史密斯特遣隊的側翼,那裡是一連串突起的山丘和山脊。正面是北朝鮮步兵的猛烈進攻,左右兩翼遭迂迴,敵坦克位於後方,面對這種情況,史密斯只得下令後撤。但撤退很快淪為一場潰逃,這是因為北朝鮮人以極具毀滅性的交叉火力逮住了後撤中的美軍。特遣隊喪失了紀律,丟下了大部分裝備,以及包括他們的傷員。史密斯特遣隊基本上被打散,損失近半,個別成員在鄉村遊蕩數日後,設法逃往南部城鎮。

朝鮮人民軍的閃電戰傑作,美國陸軍史上的災難時刻

(上圖)釜山防禦圈激烈戰鬥中的短暫間歇。1950年8月19日


史密斯特遣隊在烏山的覆滅,是缺乏準備、貿然投入戰鬥的典型例子。美軍敗於一個弱小的亞洲國家之手,對他們而言可謂是奇恥大辱。一名生還的炮兵說:“所有人都認為,一旦敵人發現誰在和他們進行戰鬥,他們就會轉身退走。”就連麥克阿瑟將軍後來也把史密斯特遣隊稱為“一種傲慢的力量展示”。但烏山的教訓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坦克仍能輕而易舉地突破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陣地,無論是美國人1950年據守的烏山,抑或是德國人1917年守衛的康佈雷防線。

同樣重要的是,不要把史密斯特遣隊這段插曲肆意誇大為一支強大的美軍部隊遭遇了慘敗。隨著第8集團軍的逐漸集結,每天趕至朝鮮的部隊越來越多。第24師餘部的到來協助挽救了局勢,匆匆運抵的還有更大口徑的3.5英寸“巴祖卡”火箭筒,使部隊獲得了急需的用於對付T-34坦克的武器。第24師當然沒能一戰而勝,但在沿半島後撤的15天內,他們的確實施了遲滯行動,為其他美軍部隊佔據釜山前方的防禦陣地爭取到了時間。


儘管如此,朝鮮人民軍還是從一處到另一處不斷髮起衝擊,幾乎總是將正面進攻與出色執行的側翼機動相結合,給美軍造成了嚴重損失。這種情況既發生在7月13日—16日守衛錦江的第24師第19步兵團身上,也發生在該師據守大田的第34步兵團身上。災難性的大田保衛戰期間,第24師師長迪恩將軍遭遇了北朝鮮人設置的路障,不得不逃入鄉村,隨後從一處陡坡跌落,頭部嚴重受傷,他在山上游蕩了一個多月後,最終落入北朝鮮人手中。此時,第24師的士氣已然崩潰,鑑於過去幾周發生的事情,這一點可以理解。面對朝鮮人民軍的坦克突擊,第24師轄內部隊一次次驚慌失措,他們丟下自己的武器裝備,甚至拋棄己方傷員,不顧一切地向南逃竄。


不過,其他師正在進入戰區。美軍第25師(由威廉·基恩將軍率領)7月10日—15日間抵達釜山,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立即命令該師趕往半島中部,協助在那裡的韓國部隊。第1騎兵師7月15日—22日間在釜山北面的浦項洞登陸,負責掩護釜山西北接近地(那裡看來像是北朝鮮軍隊的主要突擊方向),以及接替徹底喪失鬥志的第24師,第24師撤至大邱休整恢復。但新開到的美軍師,經歷的情況與第24師異曲同工。兩個師向前推進後同敵人發生接觸,很快便被迫後撤,原因是朝鮮人民軍再次以嫻熟的正面衝擊牽制美軍部隊,然後迂迴美軍東南翼,構成將他們與釜山隔開的威脅。

由於將朝鮮人民軍阻擋在更北面的希望似乎不大,所以當時已經有守衛“釜山防禦圈”的說法。南北流向的洛東江在釜山西面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據守該防禦圈的問題要比彼此喪失聯繫的師在半島中部遂行機動作戰簡單得多。儘管如此,隨著戰線穩步向南移動,相關態勢很不穩定。雖說徹底掌握了制空權,但美軍仍未能控制住局勢—他們的情報工作糟糕至極,美國軍隊似乎完全不知道他們會在何時遭遇敵人的哪支部隊。

朝鮮人民軍的閃電戰傑作,美國陸軍史上的災難時刻

(上圖)美國海軍陸戰隊攀越海堤的標誌性照片


實際上,朝鮮人民軍的一個師(第6師)在作戰態勢圖上徹底消失。自漢城陷落後,第8集團軍情報部門便對該師的去向一無所知。7月下旬,這個師突然再度出現,並與第4師一同實施對第8集團軍左翼的迂迴,他們沿半島南部海岸而行,一路趕往晉州,意圖從西面攻向釜山。沃克將軍不得不迅速從預備隊中抽調第24師的一個團,並命令該團火速趕往晉州,—雖然他對這種權宜之策沒有抱太大信心。朝鮮人民軍第6師在晉州擊退該團後,沃克又從預備隊中派出另一個團(這次是第25師第27步兵團)。這種及時加強終於穩定住態勢。這是朝鮮人民軍攻向釜山、切斷第8集團軍並贏得一場戰略勝利的最佳良機,但也是他們的最後一次機會,他們和美國軍隊一樣,越來越接近於一場災難。



本文摘自《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戰爭戰役層級發展史》


朝鮮人民軍的閃電戰傑作,美國陸軍史上的災難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