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情世故?我們最終都會這樣嗎?-叫哆啦A夢的藍胖紙的回答-悟空問答

wqlhai


人情世故就是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和經驗。

記得剛畢業出入社會那會,雖然工資不高、職位不重要,但是從沒有羨慕過誰,也沒巴結過誰。討好領導?不可能的事,更是不喜歡那些阿諛奉承、陽奉陰違的人,堅信自己永遠不會成為那樣的人。看到不公平、忍氣吞聲的事更是正義高漲、憤憤不平。 現如今工作4年了,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也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懂得在工作中學會隱忍、學會大度,懂得處理好人際關係有多重要,懂得即時很討厭的人或事也要笑著對待。。。

有句話說得好:知世故而不世故 。最終,你可能會成為曾經你討厭的那種人。因為你想要活的比別人好,所以你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假裝喜歡討厭的人、笑著接受不喜歡的事。所以說,沒有隨心所欲的資本,就得懂得人情世故的重要。


叫哆啦A夢的藍胖紙


“人情世故”,官方的意思是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和經驗。

但在現實中,“人情世故”是一個玄而又玄的東西,它既深奧又晦澀,可高深也可淺顯,因為它的發展主要基於人性又依賴情感的影響,而人性跟情感又是複雜的事物,簡單的人,為人處世就相對直接與表面;而複雜的人,為人處世可能相對迂迴與周到。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經歷以及所受的教育等都會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人情世故觀”的形成與發展。但是在我們現實中,很多人對於“人情世故”的認知,都停留在了懂事的層面,卻不懂人。

你實在是要問人是否會最終變的人情世故,我覺得不會,因為有些人真的永遠都長不大,因為太多的人涉世不深,又或者因為各方面的教育缺失,他們基本有人保駕護航,生活一帆風順,也許他們懂事,但真的不懂人,他們也僅僅只會處事而不會為人,因為經歷太少,最重要的是不願面對複雜的人。


飯後餘談


01

我認為,大學是個小社會,大學即是中學時代和社會之間的過渡季,更是現實社會的小縮影。

每一個大學新生都將面臨比中學時代更為複雜的社交圈:各類社團組織的利益連結、學長學姐們的權勢威望、老師輔導員的官僚作風......

不得不承認,踏入大學的校門後,事事處處皆是社會。而學會適當的人情世故,則成了大學新生們適應大學生活的必然過程。

就在去年,我身邊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實習生助理小劉,就曾向我講述她在大學校園裡的種種經歷。

小劉坦言,在讀大學之前,她對大學有著美好的憧憬,但自從上了大學,一切美好的憧憬都變成了失望的泡沫。

她說,進了學生會才發現裡面其實水深似海——師弟師妹奉承著學長學姐,學長學姐恭維著學校的領導老師,一層接著一層的勢利交結。身邊的同學為了得到會長的認可和保護,還曾湊錢給會長辦生日會,每次聚會都要陪著笑臉輪翻上前敬酒,經常宿醉而歸。

除此之外,還需要委曲求全地與舍友、同學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同班同學遲到曠課時常請求她幫其向老師隱瞞、舍友更是經常性地讓她幫忙打包餐飯帶回宿舍、沒錢花時找她借錢卻遲遲不還,自己又不好意思開口......對於這些事情,小劉的內心其實很難為情,卻不知道如何拒絕,最終還是一次次地心軟幫忙,對方卻變本加厲,把自己的心軟當成了義務。

小劉所經歷的,其實是很多人初入大學時所面臨的社交困境的現實縮影。但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大學校園之外的更廣闊的現實社會,它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極為功利的,試問,一個大學新生如果不懂得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不懂得適當的拒絕與冷漠,不學會適度的奉承與恭維,未來將會面臨怎樣的社交困境?

我們更應該反思: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才高八斗、滿腹經綸,卻一輩子落得個窮困潦倒、一文不名?

為什麼有的人資質平平,卻能攀龍附鳳、功成名就?

為什麼大家都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而人生境遇卻如此不同?

要問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否懂得人情世故,往往決定了人的一生!大凡能成功的人,無一例外都明白這一點。他們讀懂了社會的本質和人際交往的潛規則,觀局勢而知進退,明勢利而懂分寸!

林肯曾經說過:“每個人都喜歡別人恭維自己。” 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視,這是人類最深邃的本質之一。渴望不是“希望”,也不是“慾望”,渴望是一種含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渴求”。因此,懂得人情世故,學會洞悉對方的心理需求,讓對方感覺自己很“受寵”,覺得自己很重要。

就好像我們坐在湖畔垂釣的時候,要想讓湖裡的魚兒“願者上鉤”,就要學會像魚一樣思考而不能像漁夫那樣思考。而當我們對魚的性情、活動範圍,以及覓食習慣等琢磨的越透徹,釣到的魚就會越多。

那些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你幾乎看不見他們有多麼地奔波勞碌,但是在不動聲色中,他就已經實現人生目標。他們成功的密碼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人情世故”四個字。

所以,出來混的人,一定要懂點人情世故,更要明白我們不是萬里挑一的絕世偉人,不需要有多麼的清澈高潔。





02

為什麼很多大學新生不懂得人情世故?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一、外部環境的改變

中學與大學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習內容不同:

高中課程內容多、任務重、範圍廣,本質上是一個學習知識的階段;

大學課時不多,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本質上是一個學會思考的階段。

2、學習方式不同:

高中是同一個班級在同一個教室上課;大學通常沒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

3、交友範圍不同:

高中時期交友大都侷限於學校班級;大學時期交友則更為廣泛。

毋庸置疑,大學相對於中學而言,是一個更為開放、更為複雜的社交型學習環境。而在一個更為開放、複雜的社交型學習環境裡,就意味著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將面臨更為複雜的社交考驗。

所以,一言以蔽之:學習環境的巨大改變,是讓很多大學新生不懂得人際交往中的人情世故而變得無所適從的直接原因。

二、理想化社交思維

很多大學生人際交往研究報告表明,大學新生中存在“交往願望理想化”問題。

交往願望的理想化更容易加重學生的社交挫折感,大學新生十分關心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更加渴望真摯的友誼與別人的理解,迫切需要,結交更多的朋友,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與幫助。

同時,也迫切地希望與同齡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在學業、成長和情感方面的體驗。但是,對大學新生而言,他們對人際關係的追求往往帶有較多的理想化色彩,無論對同齡朋友,還是對師長,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稍不如意便充滿失望。

在如此開放、複雜的社交型學習環境下,適時地轉變社交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03 如何解決?

首先,

我們必須糾正自身的認知偏差。我認為,很多人際衝突的 往往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更多的情況下是由人對這一事件、這一行為的認知偏差引起的。很多大學新生雖然自我意識較強,但卻缺乏交往經驗,以至於容易出現認知偏差。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之後,就應該直面問題,從以往的思維認知定式中跳脫出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走出社交困境。

其次,

我們必須明白,大學是鍛鍊人交際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很多課餘的比賽和活動認識更多的人,學會面對不同的人,卻往往需要適當的演技和一些基本人際交往技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懂得人情世故的概念。(關於人際交往技巧的內容,可以移步閱讀我的歷史文章,或許可以幫你解圍)

人艱時不拆、趨利時恭維、遇事時權衡......很多人情世故慢慢懂得後,你才能學會更好地與更多的人和諧相處,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

最後,

要時刻記住,敢於實踐,敢於突破是改變自己,走向成功的關鍵一環。知識、技巧都是學來用的,如果學完後自己害羞、怯懦、心軟而不敢於實踐,那就等於在做無用功。在不違背道德倫理、江湖道義的前提下,善用人情世故技巧,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並不可恥!





04

常言道:世故終逝而不泯,人情終息而不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情世故。所以人情世故,便是我們行走江湖的法寶利器。

“鋒芒太露沒飯吃”,這是跌過跟頭的老祖宗們用鮮血和腦漿寫下的忠告!

凡是立志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應該修煉好“藏露”之功,遇事不慌不亂,看穿不說穿,當智則智,當愚則愚。必要時,還要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塗人”,“外拙而內巧”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