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長三角一體化和東西互動——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14次研討會上的發言


劉亭:趁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四個觀點。一、二、四是非重點,三才是重點。標題完全吻合了分論壇主題:《長三角一體化與東西互動》。

第一個觀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去年11月5日習總書記在進博會上宣佈的,就像小平同志當年說浦東開發開放一樣,雖然是“晚了一點”,但在實踐中一定會後來居上。長三角既是內外兩個開放扇面的交匯點,又是黃金海岸和黃金水道的交匯點,這在大格局中很重要。除了長三角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人才儲備以外,還有全國領先的、比較均質分佈的市場化、數字化水平,所以說“後來居上”是有條件的。

第二個觀點,浙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既要“借力”,又要“出力”,但最核心的是要形成“合力”。浙江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我佩服現在的機關公務員,一個個都成了當年的“狀元郎”,對此共寫了九條,編排出“九個高、九個共”。“高”講的是浙江自己的地方話,什麼大都市區、數字經濟、大灣區、大花園,外省都聽不懂的。而後半句的“共”,全是浙江的獨特優勢融入一體化發展要形成的“合力”。

第三個觀點,一體化發展的要害,是基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體化”,這是我要講的重點。我認為,所謂“一體化發展”,千千萬萬,其中的“體”,從來就是體制的“體”。這件事,一定要想得很明白。關於一體化發展,2005年我們曾在杭州舉辦過一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論壇,當時中農辦的陳錫文主任也來了。大家認為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關鍵在於城鄉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平等交換。這就是統一市場,其中也包括要素市場。什麼要素?人、地、錢。要素相比一般性的商品和服務,是更為重要的流動和交換內容。

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歷來就有兩種傾向、兩種思路、兩種思維。一種是計劃經濟思維,一種是市場經濟思維。計劃經濟講均衡(“有計劃按比例高速度發展”,就是斯大林概括的計劃經濟)。如果失衡怎麼辦?就通過調撥、補助或“歸大堆”來解決。農民因天災病患要賣地了,那就“組織起來”,最終搞了個“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還吃上了大食堂。市場經濟講競爭。如果失衡怎麼辦?就通過充分競爭後的優勝劣汰或優化重組來解決。很顯然,後面這種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更能激勵市場主體內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十九大報告有一個“逗號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逗號),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個人理解,也完全可以倒裝一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現在我們很多“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際上是“去市場化”,甚至是“逆市場化”,這種傾向值得高度關注。我覺得在政市關係的把握上,應該是 “當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不足或發揮得不正確時,正好是有為政府的職責所在和作為空間”。

“東西”問題,表面上是一個生產力發展快慢問題,但我認為更實質性的,是一個生產關係也就是市場經濟發育水平高低的問題。中國的一部改革發展史,對此早已做出了明證。我們還是那點地,還是那些農民。而且是產糧的農民減少了一大塊,吃糧的農民工增加了一大塊,但溫飽問題卻很好地解決了。用了什麼高招?無非就是搞市場經濟。所以說東北振興,如果是“好景不長、曇花一現”的話,這裡面的深層原因,還是因為未能有效地推進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改革成了一個“半拉子工程”,改革沒有“到位”。一陣子“輸血”之後,終於還是沒有能夠生成自身的造血機制。所以看起來,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一度縮小以後,現在又在不斷擴大。

總書記關於區域經濟的重要講話提及三個問題:分化、極化、困難。第三個“困難”,是第一個“分化”問題的具體表現,其深層根源也在於此。所以,傳統意義上的“東西”問題好解決,但根本性意義上的“南北”問題,也就是體制機制問題,不那麼好解決。我最後的結論性建議,就是中央政府在保持對中西部、東北地區既有的扶持力度,包括重點傾斜、轉移支付、對口幫扶、對口合作等等以外,同時要花更大的氣力推進“東西”、“南北”的市場經濟體制接軌和一體化。而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體化”,則是提高扶持政策效能並贏取全國性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第四個觀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包括東西互動的“關鍵兩招”。上次參加50人論壇的時候,曾約略點到過,這裡再有所補充。過去講發展是科學發展,今天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與生產力增進有關,也與生產力關係的變革有關。何為高質量發展?我這裡是一家之言,於官於民,亦莊亦諧,都說得通。那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三句廣告語:“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綠色奧運,因為我們要的是綠色低碳可循環的發展。人文奧運怎麼理解?因為對經濟我們要“看透”:說到底,它是人參與的創新、創業、創富活動,而人是有思想意識、是有價值觀和人文精神追求的。

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要同步推進,比翼雙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如果講“高質量市場經濟”就更好了,我們原來搞的市場經濟,水平的確是低了一點。現代市場經濟的“產權、信用、法治”等三大基石,都遠未夯實。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應當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我們要以改革促發展。前面是“逗號論”,這裡是“重點論”和“自主論”。限於時間,不展開了。改革開放40年,我國迅速發展、和平崛起的歷史,證明了兩條顛簸不破的真理:一是“改革到哪裡,發展就會到哪裡”。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到哪裡,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就會到哪裡”。最後小結一下,總的兩條結論。“高質量發展”要從源頭、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所謂的“關鍵兩招”,第一個關鍵招就是,“從生產關係方面,要靠以民營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為代表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全面深化”。第二個關鍵招就是,“從生產力方面,要靠以數字經濟和新實體經濟(也就是傳統實體經濟進行數字化改造以後的)為代表的,數字化信息技術的賦能應用和增值應用”。

謝謝大家!

(本文是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劉亭 2019年12月17日於浙江大學

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14次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