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爱群、曹明华:着力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培养更多德艺兼备的“大国工匠”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

工匠精神,指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情怀、执着、坚守和责任。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有了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有了无数世界称赞的“中国制造”。工匠精神需要传承,更需要尊重,创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抓手——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需要“工匠精神”。如果我们能全面构建一个拥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完整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激发工匠的创新潜质,就可以实现高附加经济增长。因此,充分认识到运用上述规律的作用,对于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就十分清楚了。

如何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成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去实现工匠精神对质量提升的内生推动作用。学校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阐释“工匠”的现实意义,形成人人崇尚、并积极践行的文化自觉。同时,推进工匠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机制与抓手,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

二是提升“大国工匠”社会地位。加大有效宣传,强化社会认知,引导学生懂得一技之长就可安身立命,彻底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建议给予职业学校更多的资源,使学生拥有更多专业可以选择,让学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能力,并逐步转向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因此,建议提高我国优秀技术工人和蓝领的薪水和声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是实施“‘大国工匠’千人计划”,设立“‘大国工匠’创新基金”,加大对“大国工匠”的扶持力度。“大国工匠”的技术突破投资回报期长,需要资本的长期投入,才能打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政府需要在现行的金融政策上给予倾斜,进一步发挥政府天使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阶段参股、跟投等引导域外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加大对“大国工匠”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的支持。另一方面,应鼓励市场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进行有益补充。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 伍爱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 曹明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