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如何能稱為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

導語:易中天教授認為:誅滅呂氏以後,齊王劉襄本來算是當時最有資格當上漢帝的,但他卻落選了。這其中的原因,除了琅琊王劉澤的反對以外,更重要的應該歸因於漢朝廷的兩位重臣,陳平和周勃,因為他們不希望侍奉一個如劉襄這樣的強勢君主。

那麼,既然不想立一個強勢的君主,陳平和周勃選擇的人是誰呢?如題,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漢文帝劉恆。那又為什麼要選擇他呢,他繼位後有哪些成就,做了哪些重要的貢獻,又為什麼能夠封諡謂之"文"且廟號"太宗"呢?

漢文帝如何能稱為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

漢文帝

繼位前的宮廷政變

在講文帝劉恆繼位之前,還需要講一下在此之前的宮廷政變。政變發生在呂后餘黨呂氏一族與當時勢弱的劉氏兩派之間,呂氏的代表是呂祿和呂產,劉氏的代表則是劉章、劉襄和陳平周勃,其中陳週二人在此次政變中的作用甚至遠大於劉章和劉襄二王。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劉章舉起討呂義旗之前與陳週二人有通氣,但從後面二人的鼎力支持,足以看出他們與劉氏的默契。當然沒有通氣也完全有這樣的默契,理由也很簡單,劉氏的江山,不能落在呂氏的手裡,這是他們的共識。

有了共識,自然行動就是一致的,自然也是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但是他們討呂還是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呂后駕崩,這是必要條件。因為呂后作為開國皇后,有足夠的威嚴來支持她扶持呂氏,功臣和眾臣也無話可說,但她一死,呂氏一族就沒了靠山,自然會腹背受敵。

漢文帝如何能稱為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

呂后(劇照)

政變幾乎是瞬間完成的,因為呂氏掌權者的呂祿和呂產根本就沒有作篡權動亂的準備,自然也不會想到劉氏會那麼快就攻過來。沒有準備的後果當然是兵敗如山倒,甚至陳周聯合劉章等劉姓王,都不需動刀,呂氏就已經舉手投降。但是投降的後果卻並沒有為他們贏得生存的權利,他們的兵敗投降,反而成了催命符,因為劉氏下令誅殺所有呂氏人員,男女老幼均不放過。這便是政變的整個過程。

劉恆繼位漢帝

說來劉恆的繼位也並不順利,至少漢帝的最初人選,並不是他,而是劉邦長子劉肥的長子,即劉邦的長孫劉襄。至於劉襄為什麼沒有被支持,在文章開頭已經說過了,此處不加贅述。

漢文帝如何能稱為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

劉襄(劇照)

那麼劉恆為什麼有資格繼位呢?這可能就只能怪呂后只有惠帝這一個獨生子了,除了呂后的兒子,劉邦的其他兒子,按禮制來排,只分大小,沒有嫡庶之分。前文提到的劉襄,就是劉邦的長子(庶子)劉肥的長子,即長孫,是理論上最符合要求的。

但是劉襄太過於強勢,前文講了,陳平和周勃不擁護他。而劉邦封的十個王,死了六個,另外兩個不是劉邦的兒子,有一個又太年輕。只剩下代王劉恆了,他雖然出身寒微,母親也不受待見,但卻是當時最符合漢朝廷的心意的人。因此,劉恆便順理成章的當上了漢帝,是為文帝。

何謂之"文"?

我們不管對歷史有沒有興趣的,只要讀過書的,大概都知道"文景之治",這裡面的"文"就是漢文帝劉恆。前文我們也說到,漢文帝是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那麼他為什麼能夠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

從正史的角度來看,這個評價當然是恰如其分的,他也是中華帝國時代的施仁政的代表人物,因此他獲得"文"這個諡號的原因,就在他的"仁"。而他的仁,就是"無為而治",尤其是他對厲法的整改,是後世最看重的。

漢文帝如何能稱為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

文景之治

但是,他卻並不是都仁的,除了上文講到的修改律法,施無為而治之政外,他也有殘忍的一面,但是相比呂后、劉邦和秦皇,要仁德得多。比如說他陷害周勃使他下獄,不過最後放了他,相比劉邦把彭越剁成肉醬,確實要仁德得多得多了。

另外,他還對諸王很好。比如前齊王劉肥被呂后割去的濟南、城陽和琅琊三個郡,文帝就還給了劉肥的兒子,時任齊王的劉襄。另外,劉友是被呂后害死的,文帝就封劉友的兒子做趙王,如此便算是安定了劉氏子弟。

但是這樣的狀態卻只持續了一年,第二年,文帝就先後把城陽和濟北封給了劉章和劉興居,然後又把劉襄的齊國一分為七,都給了劉肥的兒子,即劉襄的兄弟們。此外,趙國、淮南國也被細分。

但是施仁政,封諸王,廢酷律,然後又不動聲色的削弱各國,擺平了宗室和功臣,這樣來,文帝安全了嗎?並沒有,仁政之下,迎來的第一次挑戰,便是轟轟烈烈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要說七國之亂,卻並不是發生在文帝時期,而是發生在他的兒子劉啟在位時期,也就是景帝時期,而這件事的罪魁禍首,是晁錯。引起這場動亂的原因,則是晁錯的削藩政策。

漢文帝如何能稱為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

晁錯

所謂削蕃,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削弱地方藩王的勢力,或是財政力量,或是軍事力量,也有直接削減土地(領土)。正如上文文帝把齊國一分為七,便是典型的削蕃。

有文帝的先例,按道理來說,晁錯的這個政策應該也沒什麼問題,那為什麼晁錯卻成了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呢?且看晁錯的削蕃方案。

晁錯的削蕃辦法,是把各藩王的屬郡和縣收歸中央。對比文帝的方法,這裡面顯然是有很大差別的,文帝是把大國分為小國,而晁錯則是直接把諸侯王的領地收歸國有。這種虎口奪食的行徑,本來就不太服劉邦家的人怎麼可能受得了這個氣,於是七國反。

造反的七個諸侯是:濟南王、膠東膠西二王、淄川王、吳王、楚王和趙王。而七國之亂的領頭人,是劉濞,也就是吳王。他們的口號,則是:誅殺漢賊晁錯。

七國之亂的結局是很慘烈的,首先景帝聽從袁盎的建議,殺了晁錯,可惜聯軍根本不聽信使的話,執意要反。但齊國雖兵力不弱,但最後還是不敵帝國強將,最後七王之中死的死,自殺的自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紅轟轟烈烈的七國之亂以七國之敗告終。

漢文帝如何能稱為秦漢時期"四大帝王"之一?

七國之亂

結束語:文景之治,能夠得到歷史的高度評價,最重要的原因是兩位皇帝的仁政,與武帝、高帝和秦始皇的風格基本上算是相反的,但為大漢王朝帶來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經過多年戰亂的中國獲得了難得的發展契機,也為大漢王朝能夠延續四百多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文帝,在政變後繼位還能夠穩中求勝,確實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