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明朝的尚武精神不如宋唐以前?

女媧之子叫鄭天


通觀整個明朝的歷史,你可以發現它在許多方面繼承甚至是發展了兩宋的文化制度。程朱理學在明代得到了充足地發展,皇帝不關心邊防的戰事而更注重臣下的效忠和皇權的鞏固。將軍們作戰時毫無主動性可言,居然要受到皇帝委派的太監來監軍制約。整個明代外戰已不復當年漢唐時期的輝煌,儘管有對沿海倭寇和支援朝鮮的勝利,但也僅比趙宋王朝強一點。為什麼會如此呢?蓋因明朝皇帝不願百姓有尚武之風,他們會拿漢唐兩代來引以為戒:尚武之風濃烈的漢唐不也造就了漢末的“黃巾匪亂”、豪強割據和唐末的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嗎?在皇帝們看來,攘外必先安內,防民尤甚於防夷,內患永遠是大於外患的。

再看看熊庭弼這些屈死的統兵大員們,正直的軍人怎能不寒心呢?盧象升這樣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報效國家的忠臣與其說是戰死沙場到莫如說是死於皇帝的猜忌和小人的讒言之手。整個大明帝國有這樣陰暗的政治氛圍,怎能讓軍人安心報國呢?民風也已不似當年彪悍,想當年,戰國時期李牧兵破匈奴數十萬;秦朝,蒙恬軍奪河套於匈奴;漢代,漢將霍去病、衛青讓匈奴心驚膽裂!李陵區區步軍五千卻迫使單于窮舉國之力來抗;唐代,李靖孤軍三千深入敵後大破突厥、一戰滅突厥。到了明代這些已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每遇滿洲騎兵,雖數倍於敵依然難免一敗再敗,畏敵如虎。明朝的將軍們見了文官們與宋朝時頗為相似,似乎總是矮了半截。在社會高壓的政策下,百姓們也已被改造成了順民,國民大都被程朱理學改造得沒有什麼稜角了,哪裡還談什麼尚武之風呢?


成功始於勤奮9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一點拙見,希望指正。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歷經十二世,在其二百七十多年的統治期間,明朝的軍事力量都是可觀的,統治集團尚武精神並不缺乏。依靠著這種武力,明朝的疆域在永樂皇帝二十二年的時候,明朝國土面積達到極盛,其領土面積約為1000萬平方公里。以下列舉一些例子,可以從中看出一二。


一、朱元璋建國

我們都知道,明朝建立者朱元璋起於微末,但是靠著自己審時度勢和超強的能力,朱元璋在元末崛起於眾起義軍,並且實力一步步強大起來,先後掃滅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起義勢力,在1368年於南京稱帝,年號洪武。

之後,朱元璋率領軍隊通過北伐和西征,將元朝朝廷趕出了中原,又相繼消滅了剩餘勢力。到了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藍玉曾統帥十五萬大軍北伐元朝殘餘勢力,一舉大破雲軍主力,並且俘獲北元脫古思帖木兒次子等家屬,北元勢力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和他的將領,正是依靠著超強的軍事實力和尚武精神,才能一步一崛起並且建立明朝。


二、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得第四子,在朱元璋征伐過程中就曾領兵作戰,軍事本領是很強的,也因此在之後受封為燕王,鎮守北平。

在他統治期間,先是出擊安南,將其納入大明版圖,之後,更是親自率領軍隊,五入漠北草原,攻打北元之後的韃靼與瓦刺,其尚武精神可見一二。


三、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是明朝中期的重要事件,最主要的是明英宗的被俘,而明朝也因此由盛轉衰,成為明朝的轉折點。

但回過頭來看一下,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統治者明英宗的尚武精神還是體現出來了,雖然結果是失敗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在這場事變中,還有一個人不能忘卻,那就是堅守北平,扭轉時局的兵部侍郎于謙於大爺。

當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來時,有一些大臣準備逃離北平遷都南京,被于謙駁斥,並且率領兵馬誓死守衛北平,最終取得了北平守衛戰的勝利。沒有這種尚武精神,估計明朝的歷史就會改寫了。


四、抵抗北虜南倭

有明一朝,北方的入侵一直都未消除,先有北元之後的韃靼與瓦刺,後又有崛起於東北的女真一族,同時還有東南沿海的倭寇的侵擾。統治者以及眾多大臣將領的尚武精神並不缺失,如抵抗倭寇的戚繼光與俞大遒,抵抗女真的袁崇煥等人,正是有著這些人,明朝的統治始終在延續。

同時,明朝在軍備上也一直都有改變,如發明出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設計出歷史上最早的鐵殼地雷,第一支騎炮兵等等。


所以,縱觀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明朝並不缺失尚武精神,甚至有些方面在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


我聽見風在笑


一,明朝的尚武精神雖然不如宋唐,但明朝的軍事能力很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騎兵。朱棣、朱瞻基幾次深入大漠,徹底擊敗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

明萬曆時,明朝的國力已經衰退很多。當時的日本,結束了戰國時代,豐臣秀吉成為日本的實際首領。豐臣秀吉打遍日本無敵手,不過癮,想憑藉自己的軍事實力侵佔朝鮮。

萬曆皇帝派大將李如松以少勝多,狠狠的教訓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們,讓他們見識了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明崇禎時,在亡國前夕,還能同時兩邊作戰,並幾次差點滅了李自成和張獻忠。和滿清的作戰中,也曾多次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據說努爾哈赤也是在和明軍交戰中,中炮身亡。

明朝滅亡後,南明小朝廷腐敗透頂,李定國和張煌言還幾次北伐,縱橫一時,順治皇帝幾次準備退回關內。

可見,明朝的軍事能力從建國一直到滅亡,都保持了相當的戰鬥力。

二、明朝以文制武,社會輿論普遍看不起武夫,整體缺乏尚武精神。

唐朝時,整個社會氛圍,都崇尚武力。就像當今的朝鮮一樣,姑娘們的嫁人對象,首選就是軍人。連當時的讀書人,都“投筆從戎去”。

初唐四傑的楊炯,在《從軍行》中寫道,“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是讀書人思想的真實寫照,所以我們在唐詩裡看到,有很多的邊塞詩歌。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明朝卻恰恰相反。在明代,武將處境尷尬,特別宣德以來,武將的地位更是大不如前了,逐漸成為粗人的代名詞。明代的體制是以文制武,高級武官往往都是文科進士出身,真正拿刀拼命的,往往為人所鄙視。

被人鄙視久了,就會自己鄙視自己。許多武將為提高社會地位,紛紛努力學習文化,有事沒事弄本書夾著走,以顯示自己的“儒將”風度。

武將自己尚且如此,社會輿論更是重文輕武,“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當然就缺乏尚武精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