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一)

在股市中,通過對股票價格的判斷,低買高賣賺價差,是投資者獲取投資回報的最普遍方式。我們的分析和操作,也始終圍繞著股票價格的起起落落而進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掌握股票價格漲跌的邏輯,是一代代投資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讓我們從股市中最基本的一個公式開始。股票價格=每股收益×市盈率。例如格力電器,假設其未來每股收益達到5元,市盈率保持10倍,那麼其股價就是50元。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一)

在這個公式中,每股收益等於年度淨利潤除以總股本。代表著企業的盈利能力,格力電器2018年預告的每股收益為4.32元至4.49元之間,按照其平均20%多的年淨利潤增長率,2019年的每股收益將達到5.28元左右;市盈率是市場對股票的一個估值,可以把它直觀的理解為“企業或投資者投資翻倍需要經過多少年,”也可以理解為“企業每賺取一塊錢的淨利潤需要支付多少錢。”市盈率的高低沒有明確的標準,一般通過同行業橫向對比和自身歷史水平的縱向對比來判斷,比如格力電器所在的家電行業平均市盈率是13左右,格力自身歷史平均市盈率是11.7倍左右,同等級競爭對手美的集團和青島海爾的市盈率分別在15倍和14倍左右,格力電器目前10倍的市盈率顯得略低,假設其市盈率回到歷史平均水平,每股收益也如期增長,那麼它的股價應該是5.28×11.7=61.7元,如果來了一輪牛市,其市盈率突破了歷史最高值22.6倍,那麼它的股價將會達到120元。怎麼樣,與格力電器當下45-48元之間的股價相比,是不是感覺地上有大把的錢等著我們揀。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一)

事情自然沒這麼簡單。

上述的這種方式應該算是股價計算的最普遍方式,每股收益屬於企業基本面的客觀體現,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範圍和趨勢,按照這個公式,股票的價格更多的是由市場對企業的主觀估值,即市盈率決定。相對其他常用的估值方法,如股利貼現模型DDM、自由現金流FCFF模型或巴菲特基於未來自由現金流貼現的估值模式,市盈率更加的簡單直接,方便對比,打開行情軟件即可一目瞭然。在實際股票估值過程中,市盈率的應用也是最普遍的,尤其是動態市盈率TTM,是最常用到的估值參考指標。

這裡多說一句,即便市盈率的概念如此簡單,在A股以散戶為主的大環境下,很多人並不明白其含義,作為投資者掌握了市盈率的對比方法,那就超過一半以上的散戶參與者。

那麼該如何有效利用市盈率這個指標對股票的價格進行判斷呢?

最簡答的說法是這樣的:選擇基本面優秀的企業,通過市盈率的縱、橫向對比,判斷出其估值的高低,在估值低的時候買入,當估值被修復的時候,股價會漲,當企業持續成長的時候,股價會漲,當二者同時發生的時候,股價會大漲。落到具體行動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宏觀環境穩定的前提下,選擇出具備發展前景的好行業或基本面優秀,有護城河的好企業。根據市盈率的高低尋找買入時機,安心的等待企業成長與價值迴歸。然後當企業基本面惡化、更好的投資標的出現、整個市場投資過高的時候,止盈退出。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要對宏觀經濟有把握,對企業基本面和發展前景有辨別能力,尤其是對財務數據的判斷要準確,還要控制情緒,要耐心、要勇敢。這就是所謂的價值投資,基本思路極其簡單,真正能做到的人鳳毛麟角。

本文到目前為止,就是我“入市”以來對股市的理解,也一直沿著這個邏輯在實踐。每日翻看年報,查閱資料,篩選信息,探索估值,保持克制,保持耐心。這感覺就像不是來股市賺錢的,而是來“盜墓”的。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股價的漲跌真的只依賴一個這麼簡單的邏輯嗎?哪怕是用更加複雜的以現金流為基礎的估值方法,“找到便宜的好企業然後耐心持有”就能賺錢?只要買了格力就能賺錢?賺錢憑什麼這麼容易。

在這裡我先承認我買了格力,但這個問題依然讓我糾結了好久,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應該是沒錯的。不過道理簡單不代表賺錢簡單,因為究竟什麼樣的價格是“便宜”,格力的10倍市盈率究竟算不算便宜,如果股價是隨著市盈率波動,那麼市盈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一)

於是我開始了對市盈率本質的探索。

通常意義上,市盈率代表的估值高低就是市場對這個股票的預期,是一種對企業未來發展和收益的主觀判斷的結果。一家企業的未來,比如格力,是始終保持20%的增長率,還是觸頂回落,是實現技術突破後的突飛猛進,還是隨著房地產的降溫一損俱損。市場的情緒會通過市盈率體現出來。按照格雷厄姆的說法,股市短期內是投票機,股票的價格就是市場對行業或企業前景預期的投票結果的總和。所以很多人說,炒股就是炒預期,這個預期,就是通過市盈率來體現。

再回到的股價的公式上,股價=每股收益×市盈率,在這個數學公式裡,市盈率是一個沒有單位的數字。他的出現是作為通過每股收益推導股價時需要的另一個乘數。它是一個客觀存在,隨著每股收益變動的,但是卻沒有單位的係數。打個比方,這就像是小明靠做手工巧克力謀生,每天做多少隨心情而定,日均產量大概為30個。小明特別愛吃自己做的巧克力,平均每天吃2個。如果硬要找到“小明牌巧克力”日均產量和“日均小明自食量”之間的關係,那我們也可以粗暴的用日均產量30除以“日均小明自食量”,得出15這個數,日均產量和“日均小明自食量”都是每天變化的數字,15這個數也會隨之變動,但日均產量真的和這個“15”有什麼內在聯繫嗎?

這個例子可能並不恰當,因為股價和每股淨利潤之間內在邏輯關係更加密切。但道理是一樣的,股票的價格和每股淨利潤之間真的存在一個數學公式的關係?

也就是說,市盈率除了隨著每股收益在變動外,我們還沒有發現它的真實意義。雖然它可以被等價為很多實際意義,比如上文提到過的“企業或投資者投資翻倍需要經過多少年;企業每年獲取一塊錢的淨利潤需要支付多少錢”等,然而類似的解釋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市盈率的單位不是“年”或是“元”。通常大家常用的“倍”,更像是找不出確切單位後,無奈的選擇。

我被“市盈率究竟是什麼,如何影響股價”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但我也不認可“隨機漫步”理論(隨機漫步理論也是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理論)。我始終堅持“遛狗理論”,股價是跟隨主人散步時前後亂跑的狗,“韁繩”永遠掌握在企業的基本面手裡。

然而股價畢竟是一種“市場預期”的結果,如果市盈率不是預期,那麼預期只能是每股收益。

所以每股收益雖然是人們按照固定公式計算出的預期數字,但他本質上是主觀的預期。每年年報公佈的每股收益雖然客觀準確,但同時也是最不準確的,因為我們不會根據這個數字去判斷估值,我們考慮的是未來的數字,是明年此時的這個數字。這有點顛覆我之前的理解,原來預期每股收益不是客觀的,只是大家都認可他的兩種計算方式(最近4個季度的平均值或一年中公佈的季度平均值乘以4),通過這兩個公式得出的結果是統一的,我就把它作為了客觀的事實。

那麼市盈率是什麼呢?對預期的預期嗎?格雷厄姆所謂“投票機”的說法,變成了對預期每股收益的投票嗎?這種說法還是把市盈率看作一個主觀的存在。對此,我更想把市盈率看做是市場對一家企業的預期每股收益計算結果的判斷的計量刻度,他安靜的躺在那裡不受任何數值的影響,就像一個xy軸座標系鍾x軸的座標,股價每移動到一個點,即對應一個x軸的刻度,但是在股市這個特殊的座標軸中,不會因為x軸數字的變化影響股價(並不絕對,後面會提到這個問題),函數關係本不存在。至此我才明白,通過市盈率去判斷股價高低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股價不是由市盈率決定的,而是由市場對股票預期每股收益的判斷決定的。

每隻股票在公佈季度每股收益後,預期每股收益也會被自動計算出來,其他任何時刻,市場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的因素計算出來(比如一個化工廠爆炸,其競爭對手的訂單自然會增加)。對計算結果,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認可或不認可。一個人的判斷是主觀的,不確定的,一群人的判斷也可能是主觀的,不確定的,然而一旦放大到整個市場,當人數足夠多的時候,這個判斷就不再是個主觀的判斷,而是變成以資金作為基礎參與單位的客觀事實。當認可的資金大於不認可的資金時,股價會抬升,當不認可的比認可的多時,股價會下降,不論最終抬升或下降到什麼程度,終歸總會有一個價格,讓市場多空雙方的數量趨於一致,認可和不認可的資金各佔50%,此時股價就會相對平衡,不會再出現大的波動。但是,圍繞這個平衡點的小幅度的波動永遠不會停止,因為市場對每股收益的預期不可能完全沒有歧義,也不可能只存在每股收益這一種預期,還有足夠的其他因素影響股價,我把這個達到平衡點後的小幅波動的過程理解為一種擺動,股價以這個平衡點為中心左右搖擺形成一個區間,時張時跌,而這個區間和擺動幅度的刻度,就是市盈率。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一)

必須要提一下這個市場預期平衡點,它具有以下幾種特性。

1.這個平衡點是一種預期,但絕不僅僅是對企業未來每股收益的預期,儘管這是最常用的預期方式。它僅代表市場在某個時間段內給出的針對個股綜合預期的多空情緒趨於平衡的價格。它不會是一個精確的數值,而是一個幅度非常窄的範圍。就如同擲硬幣一樣,再大的樣本也不會每次都擲出50%的概率,一定是一個趨近於50%的幅度。

2.在每股收益預期不變的情況下,這個平衡點會是相對穩定的,直到發生了大的預期變動。它本質上受企業的基本面影響,但市場同樣發揮著明顯作用,市場體量越大,其變動的範圍就越小。

3.非極特殊情況下(如退市),這個平衡點一定會出現。因為總會有一個價格讓市場多空判斷的資金趨於一致,會讓一半的資金認為會漲,一半的資金認為會跌。這是人類思考模型的客觀規律,所以也是股價變動背後的客觀規律。就好比三國演義中曹操敗走赤壁,最後在大路和小路中做選擇,小路通向的就是華容道。諸葛亮讓關羽在華容道密佈旌旗,利用曹操多疑性格故意引其走華容道。實際上只要曹操多想一層,“這會不會是諸葛亮故意為之”,就會改變決定;加入曹操再多想一層,“自己的這個想法會不會也被諸葛亮算到”,那就會又會選擇走有旌旗的小路。如果曹操乾脆讓所有將領和士兵投票,那麼得到的結果很可能就是趨近於50%。人就是這麼神奇的動物,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被解讀成兩面,股價也是如此。哪怕寧德時代再前途無量,貴州茅臺的基本面再一時無兩,股價高到一定位置,就一定會有至少一半的人開始唱空;哪怕是康美藥業,甚至是長生生物,股價跌到一定程度,也會有一半的人開始看多,讓股價達到相對穩定的預期平衡點。

至此,估計漲跌的邏輯漸漸浮出水面。在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中,裡面的資金會對每家企業的預期每股收益進行判斷,不僅僅是預期的每股收益,預期的每股淨資產、每股自由現金流等,都會被市場統一到一個維度中進行判斷,股價隨之漲跌,向平衡點趨近,當判斷進入平衡點後,還會繼續發生擺動,形成一個常態區間,市盈率就是這個區間的刻度。雖然它可以被對比,被計算,被預估,其數字大小並無過多的實際意義。再拿格力作為例子,即便已經發布了業績預告,今年最高的每股收益僅僅是4.4元左右,較TTM預期值低了5.8%,股價應該下調至43.58元左右,然而當前股價仍然保持在47元上下襬動,說明當前情市場還是更願意給格力略高的預期。但其股價不會一直穩定在這個平衡區間,因房地產低迷導致的負面連鎖反應預期仍然存在,一季度業報增長率若不及去年同期,那麼市場預期很可能隨之回調。相信也是這個原因,市場不會輕易給出格力在本文開頭時提到的超過60元的價格,市場不一定對,但市場預期在這個46-47元這個範圍內達成了平衡。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一)

綜上所述,每隻股票的股價都會不斷趨向市場多空資金數量基本達到一致的平衡點,然後圍繞這個平衡點,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左右擺動,形成一個擺動區間。至於股價為什麼會在平衡區間內擺動,影響股價擺動的因素有哪些,受篇幅所限,將在今後的文章中繼續深入探討。這裡有一點有效市場理論的影子,當市場體量越大,其平衡點處的股價就越準確。不過於有效市場理論不同的是,這也僅僅是股價漲跌的第一層邏輯而已,很多情況下股價變動並不是單純的“趨向平衡點”或“區間擺動”,目前我一共找出了四層影響股價的漲跌邏輯,他們層層遞進,相互交織,彼此影響,共同決定著股價的漲跌,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一點股價變動的原因超出這四層邏輯。在今後的文章中,我將繼續對其他的三層邏輯進行介紹,並挖掘基於股價變動的四層邏輯之上,與之對應的投資策略。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