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亘古怀念说史


刘秀(公元前6~ 57年),字文叔,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后汉书·光武帝纪》说他是高祖的九世孙。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公元25年,他获得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重新建立起刘汉政权,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通过各种办法加以控制。在他执政期间,大多数功臣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对于朝中诸臣,督责尤严。

第二,为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一切政务不再经三公管理。尚书台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第三,秦汉以来,地方政权机构为郡县二级制。为了监察地方的政绩,汉武帝时已分州派遣刺史,进行视察。刘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给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第四,东汉封建政府职能的调整

1.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

在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光武帝曾裁并其他许多中朝官职,所以尚书台更能集中行政权力。尚书台设千石的尚书令和六百石的尚书仆射,令、仆以下有六曹尚书分掌庶政,每曹有丞、郎若干人。皇帝挑选亲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录尚书事”,实际上等于自己直接指挥尚书台,所以尚书台专权用事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2.加强监察机构

(1)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 秦和西汉中央最高监察官为御史大夫,汉成帝年间,由何武建言,设三公官,以御史大夫改作司空,分行丞相职权,地位是很高的。御史大夫下有二丞,一为御史丞,一为中丞。此外,还有侍御史、御史等。东汉政权建立后,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已不负监察之责,有时根本不设此职。而将原为御史大夫属下之中丞改任为御史台(府)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其权位逐渐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

(2)复置司隶校尉。 西汉武帝时始置,为中央要职,又是地方监察官、负责监察京师百官,至成帝时废。东汉立国后,复置之,又扩大其职权,并领一州。属于司隶校尉部的郡有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设从吏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州部事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

(3)扩大刺史的职权范围。 西汉武帝始设刺史以加强对百官和强富豪公的监察。东汉时,进一步扩大刺史职权范围。全国分十三州(部),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除与西汉相同者外,另从建武十二年(36年)始有每岁举茂才为定制,年举刺史所辖州茂才一人。 于是刺史增加选举之权。同时,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亦转归刺史。

3.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与废除内地郡国都尉

光武帝裁并400多县,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道、侯国数的1/4。吏职减去9/10,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这些措施主要为省开支。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域逐渐变为具有郡职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

第五,巩固王朝的措施

1.退功臣进文吏。为了适时削夺将帅军权,刘秀提出此项措施。其关键是“退功臣”。采取两种做法,一为封侯褒扬。如“云台二十八将”等。二是奉朝请。即功臣日常不任官职,有事奉请入朝参议。

2.以柔道治国。这种理论来源于刘秀对道家著作的理解。所谓“柔能治刚,弱能制强”。这是由于他对西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等社会现实的考虑。他主张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思想来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

3.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刘秀自幼习研《尚书》,有一定的学术功底。他大力倡导儒学,朝廷上下讲经蔚然成风。明、章两帝亦如此,儒学正式成为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刘秀一生笃信图谶,即位之后更是如此。

4.释放囚犯,减轻刑法。东汉社会存在相当多的囚徒与奴隶,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刘秀从建武二年至十二年中七次下诏释放奴婢,并且大量赦免囚犯,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大量劳动力。

5.削弱诸侯王势力。东汉初期先是分封刘秀宗室叔侄兄弟为王,继而又封刘秀诸子为王。前者先封为王,再降为侯,又降为公。前者封国多为一个郡,后者二郡。体现亲疏之别。东汉诸侯王政治上无治民权,王国之傅与相由皇帝任命。并多方限制各王的政治行为。











周朝文DMU


刘秀之所以称为位面之子,是因为他开挂般的一生,刘秀之所以被称为最完美的皇帝,是因为他不但能打仗,更能治理国家,称帝后他励精图治,使得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都说东汉相比于西汉存在感太低,我觉得不对,是因为光武帝的光芒太强,以至于后面的皇帝无法越过他而已。

加强中央集权,这对每一位开国皇帝来说都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决的事情,刘秀也一样,他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开始,为了更直观,我们将他和另外一名开国皇帝朱元璋做对比:

一 政治上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了他们丰厚的物质和崇高的地位,但收回了他们的实权。朱元璋直接了当,杀功臣!到目的都是杜绝功高震主,除后患。

刘秀削弱了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作用。朱元璋又是直接了当废丞相,设内阁,目的都是独断决策权。

二 经济上刘秀大赦天下,实行度田制,并丈量土地,普查人口。朱元璋又是直接,先丈量土地,普查人口,完了直接移民。目的也都一样,稳定民心,复苏经济。

不得不承认两位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说朱元璋是一代霸主,刘秀则更像是一名贤君!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风轻云淡品趣史


公元36年,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古老中国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 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一、设置尚书台

刘秀除去贵族的参政权和有军功将军们的兵权,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将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

二、整顿吏治

光武帝即位之后,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三、偃武修文,与民休戚

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

四、打压豪强,实行度田政策

豪强势力的发展,光武帝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拖,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乱首领人物迁往他郡,切断他们与原所在郡的联系,给了豪强地主严重的打击。

度田也成为东汉朝廷的定制。因各项政策措施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五、大兴文教

建国后,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