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中國,為什麼會形成較為完整的反封建思想潮流?

小林歷史觀


一、首先看一下明清時期進步思想家的思想特點,一共有四點:


  1.反傳統、反教條
  2.反封建
  3.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符合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二、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明朝末年出現了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說明當時有特殊的政治經濟狀況.一般思考這些問題都要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考慮:
  1.經濟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使社會風尚發生了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社會逐利風氣盛行,直接衝擊了儒學“重義輕利”的觀念.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傳統的義利觀念正在發生變化.經濟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工商業者隊伍擴大,他們要求反對封建束縛,發展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衝擊和程朱理學喪失活力,是明清之際思想領域發生巨大變革的根源.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出現,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2.政治原因:明朝時期在政治上封建專制制度已經走向極端並日益腐朽;君主專制統治加強,封建制度衰落,政治腐朽,階級矛盾激化.當時的背景是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專制統治空前加強,專制制度的弊端更加充分地暴露.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首先認識到這一問題,開始無情地揭露專制帝王的罪行,批判封建專制制度.

  3.思想原因: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因循守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反傳統、反教條


明初開始中國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人們的思想得到一抄定解放,開始反對封建專制,到了明中後期西方的文藝復襲興思想傳到中國,像徐光啟這樣的開明人士就開始在中國傳達資本主義思想.
到了清朝這百種西學東漸的趨勢加強,人們的思想自然更加的追求民主,反對專制.在這其中顧炎武等人就是代表.而清朝後期的戰爭也給中國帶來了這種思想,並加速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滅亡度.


明初開始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6],以南京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21],也有學者指出逾億[22],也有晚明人口近兩億的說法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


文文情感故事


明朝末年沒有形成完整的反封建思想潮流!

明清之際出現了幾個思想家,代表人物有李贄、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除卻李贄之外,其他三人都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橫跨了明清兩朝。

李贄於1602年去世,他的三叔祖信仰伊斯蘭教,迎娶了色目女性為妻,被明朝的官吏冠以“謀反”罪名。他本來姓林,為了避禍改姓了“李”,反對封建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思想上打了折扣。

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的思想基本侷限在小圈子裡,趁著明清政權政權交替的思想政治管理的空隙,做了一些反封建思想的著作。傳播的範圍很小,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這些讓你的著作才被人翻出來,作為反封建的思想著作。

他們的影響力非常小,可以稱之為一股反封建的思潮而已,很多人都不知道,何況佔絕大多數的民眾,影響了、號召力都是十分有限的。(李贄像)

明朝末年為何沒有形成完整的反封建思潮?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明朝中後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不過這僅僅是萌芽而已,這樣的萌芽很快被掐死在襁褓之中,沒有形成所謂的資產階級。

中國封建王朝的歷代統治者,都採取的是“重商抑農”的大國策,不允許動搖這一國策。一旦形成新的階級,對王朝的穩定具有很大影響,封建王朝不培養自己的掘墓人。(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像)

明朝末年不能形成完整的發封建思想,主要還是明朝的國情不允許,清朝更加不允許。

一、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

中國封建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這個社會的底層是大量的自耕農,也是王朝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民階層佔據了明朝的絕大多數,農民階層穩固則王朝穩固,這一階層不穩固,王朝就開始動亂了。

所謂的資產階級反封建思潮根本沒喲涉及到這一階層,就如同空中樓閣,長久不了。(古代小農經濟圖)

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就憑几個沒有多少民眾基礎的思想家也翻不起多少浪花。幸虧也就是在明清交替之際寫出,被人認為是反明朝的著作,不然早就被文字獄處理了。

在清朝,這些人的著作也是被控制流通的,屬於小眾閱讀,更談不上撼動封建思想體系了。

三、資產階級力量非常弱小。

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大都產生於江浙地區,其他地方尚未有形成系統的組織,範圍非常小。範圍小,力量自然也就小,對反封建這事也就是說說而已,沒有上升到實際之中來,還屬於霧裡看花。

看似搖旗吶喊很厲害,封建主義巋然不動。

四、也只能在王朝間隙發一點牢騷了。

黃宗羲等三人的著作大都成書於明清交替之際,明朝已經滅亡,清朝還忙著清繳殘餘勢力,對文化方面還處於聽之任之階段,這才有了這些著作。等清朝大局已定,談笑間這些書生意氣灰飛煙滅,等待他們的是“文字獄”。

當然,他們反封建的思想具有先進性,提出了只有從制度上改變才能脫離歷史的藩籬。

坑會為冷山動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穿越再現彼岸


明朝末年之所以沒能形成反封建的社會思想,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原因,一個是政治原因。

從經濟上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明朝時雖然已經誕生了資產階級萌芽,但是由於統治者所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自然經濟依然佔著國家經濟的主導地位。

從政治上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統治階級——士紳階級,在他們的影響下,任何會導致大明王朝體制崩潰的思想都會被清除。

另外由於“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大明王朝喪失了吸取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條件,在這兩個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明朝沒能形成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潮流。

一、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的政治原因

(一)地主階級把握朝政

和宋朝一樣,明朝的官僚體制的構成人員大多都是以文官為主的士人階級,明朝初期,明太祖廢除了丞相制度,永樂年間,由於朝政繁忙,明成祖設立了“內閣”來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至此大明王朝成熟而又龐大的政治集團就此形成,在這一集團中“內閣”與六部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著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各文官集團之間利益交雜,黨政不斷,皇帝為了制衡大臣們的權利,設置了彈劾機制,這一機制嚴重束縛了國家政治的正常運轉,當時一項政策是否能實施,通常要在各個集團之間進行漫長的審核。因此明朝時期的政治決策嚴重缺乏效率。

當時的朝廷大臣,尤其是把握朝政命脈的內閣大臣,大多出身於大地主家庭,因此他們在執政過程中必然會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反封建思想很難傳播開來。

(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洪武四年,頒佈了“禁海令”,規定漁民不得隨意出海,洪武七年,撤銷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處的市舶司。這一政策除了對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外,還嚴重影響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

明朝末年西方國家早已經進行了“文藝復興”,並爆發了“思想啟蒙”運動,。“閉關鎖國”使西方先進的文化沒能進入中國,甚至加重了當時本國百姓的保守思想,使百姓們依然滿足於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同時也嚴重阻礙了西方技術的傳播,使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三)官僚體制的腐敗

明朝末年,統治階級嚴重腐敗,當時的官僚為了擴大自身權益,在地方管理時往往會增加額外的稅費,而統治者對於這一現象並沒有進行嚴格的把控管理。

隨著這種現象的普遍發生,民間財富被吸納到了封建官僚群體當中,而這一群體卻不直接進行商業生產,這導致明朝時期剛剛萌發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嚴重受阻。由於缺乏思想階級,明朝末年也就沒有誕生反封建思想體系。

二、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的階級原因

(1)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明朝時期,農民是社會的底層,他們往往無法讀書識字,只能接受上層統治者的壓迫。在當時的社會中,參加科舉考試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封建小農經濟的侷限性,使農民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當中,導致農民很少與外界產生聯繫,因此當時的整個農民階級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

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現象越嚴重,很多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了流民、強盜。在英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爆發了“圈地運動”,當時英國的農民失去了土地,但是這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促進了英國的近代化。

不過明朝和英國並不相同,明朝的法律制度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權益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國民造反,以及從百姓身上抽取利益維護封建統治。在大量農民失去土地選擇抗爭之後,大明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運轉,往往會加大對其餘百姓的壓榨。

在流民以及政府的雙重壓迫下工商業徹底崩潰,缺乏了搶奪的目標,流民集團發起了農民起義,社會陷入動盪之中。但是這些農民起義運動也不是以反封建為目標的,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取代大明王朝形成新的封建王朝。

(2)民營工商業者的弱小

明朝的手工業生產方式主要分為官營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業,官營手工業藉助統治階級壟斷了冶鐵、煮鹽等收入極其豐厚的行業,官營手工業的生產主要為了維持統治集團的需求。民營手工業在南方沿海地區有著極大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是,在明朝後期,隨著封建行政集團的腐敗官營手工業效率遞減。於是過去官營工商業的生產成本被分配到了民營工商業身上,沉重的生產負擔嚴重阻礙了民營工商業的發展,很多民營工商業者因為壓迫而破產,漸漸的民營工商業者紛紛退出了市場。

三、未能產生反封建思想的經濟原因

(一)“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在我國封建王朝一直以來都實施著“重農抑商”政策,明朝中後期,雖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依然沒有被改變。

在《舊唐書》中曾記載,“工商雜類,不得預於士伍。”由此可見封建王朝對於商業的抑制。之所以這樣是由於封建王朝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而成的。他們的統治需要農民階級的支持,而工商業者的崛起必然會危害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因此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選擇打壓商品經濟的發展。

明朝時期,西方已經發展出了資本主義,明朝中期也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規模極小,力量極其薄弱。甚至有部分掌握在官僚階級手中,官僚階級代表的是大地主的利益,這些人存在階級侷限性,往往會把資本投資在購買土地、建造房屋等事情上。到最後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沒有成長起來。

反封建思想的發展傳播,需要積極支持,而經濟的壯大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並沒有形成反封建思潮。

(二)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

小農經濟作為封建制度的載體,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這一制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延續了2000多年,極其頑固。它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原因

明朝時期,由王陽明所創建的“心學”發展起來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追求思想解放的學說,明朝時期這一思想在統治集團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思想並沒有在社會中流傳開來。

這是因為在封建統治中,政府往往會採取對民間的“愚化”政策,在統治者看來,沒有思想的百姓更容易被統治,這也就意味著明朝時期民間幾乎不可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並且當時的士人階級並沒有將“心學”很好的應用在朝政和生產中,他們將這樣一個先進的思想用到了朝政紛爭當中,漸漸的“心學”失去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總結:

明朝時期未能形成反封建思想潮流的原因有很多,總的來說是由於生產力水平的落後,當然明政府在執政時也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告訴我們思想潮流的傳播需要經濟發展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