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导语:说起中国当代通俗文学,金庸新武侠是绕不开的话题。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除一部短篇小说《越女剑》外,其余14部作品名称取

字首,可以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作品一经出世,就在整个东南亚读者中掀起大浪,读者范围更是上至阳春白雪的文化人,下有普普通通的贩卒走夫。以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场金庸现象。2018年94岁的金庸先生在香港去世,人们更是发出了"江湖绝迹"的深沉哀悼。本文认为,金庸小说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作者行云流水,高超自然的创作水平外,作品内容能够满足多群体读者心理是更关键的因素。那么金庸小说究竟抓住了读者的哪些心理?且听下文一一道来。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金庸在访谈节目中的图片

一、圆满情结对现实缺憾的弥补

1、爱情圆满

金庸15部小说塑造了许多经典情侣,段誉与王语嫣,郭靖与黄蓉,令狐冲与盈盈,杨过与小龙女,张无忌与赵敏,韦小宝……每一段都刻骨铭心,读来泪下又心生向往。这些爱情故事品来各有特色,各种人生,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总结出一个大致的情结公式:两情相悦-遭受磨难-终成眷属。也正是这一模式,一步步刺激满足着读者心理: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以纯洁感人的爱情获得读者的认可,产生美好向往。可是之后的一系列阻碍,如恋人间的误会,第三者插足,世俗的不允许或者家长的干涉等很多问题使得有情人无法相守,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焦灼感。

这种焦虑感越激烈,最后情人争取来大团圆时读者产生的快感越明显。而金庸武侠在结构上紧凑复杂。情节上跌宕诡谲,由不得人不投入,甚至不经意间移情其中。读者的专注度越高,产生的阅读快感也就越强烈。

杨过十六年后再见姑姑的场景,使一批批读者喜极而泣,就是很好的证明。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影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

2、成功圆满

人人都知道武侠世界是虚幻的,里面的神奇武功,无边法术,救死扶伤无一不充满乌托邦色彩。但是,文学来自生活,再怎么怪诞的文学世界,也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变形扭曲。金庸武侠中所向披靡,以一抵百的盖世英雄就是对世俗中人们渴望成功,渴望突出表现心理的一种变相反映。

其中正邪两方对峙不下,最后正义一方获得胜利的二元模式则是对"邪不压正"的世俗原则的一种折射。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文学为人们满足"白日梦"提供了场所。读者在惊险紧张的文本阅读中出生入死,过程中压抑积累的焦虑疲惫,在最后正义方获得成功后得到完全释放,这种快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游戏般的冒险娱乐,一方面是正义胜利的道义伸张。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神雕侠侣》剧照

二、神怪奇幻对猎奇心理的满足

1、神怪奇幻的表现形式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各种"八卦"充满好奇心,什么野史秘闻,仙狐鬼怪,名人轶事等,在今天的新媒体上依然有很大的市场。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作为江湖虚幻场的代表,自然也少不了这味佐料。总结来说其武侠小说的猎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仙丹灵药的神怪力——"断肠散"、"七心海棠";历史传说的武侠化——张三丰、李自成;古典文化的神化用——"独孤九剑"中渗透的老庄思想;地理环境的巧夺化——世外桃源的冰火岛、阴森凄美的古堡城;盖世武功的精妙化——破脑如腐的"九阴白骨爪"、返老还童的"唯我独尊功"。

这些看起来神妙奇幻的怪力,除了体现作者天马行空的创作思路外,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基础。使读者在徜徉想象海洋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渗透了老庄思想的"独孤"九剑术,取意于《恨赋》的"黯然销魂掌",《倚天屠龙记》里的茶花云南、《书剑恩仇录》中的奇异新疆,还比如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佛家的慈悲 悯世胸怀等,无一不闪烁古人智慧。可以说,我们在金庸武侠世界里找到了些许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须。使我们能够在当下这个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环境里,以一种非常通俗的形式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魅力。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影视剧中的九阴白骨爪


2、神怪奇幻与读者心理

毫无疑问,如果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赏析这五个方面的话,获得的答案肯定多和荒诞有关。许多评论家也正是抓住了金庸武侠想象怪气这一点,抨击其作品脱离现实

。但是文学的真实性从来都不是局限于它所表现的形式,金庸武侠小说创设的江湖世界能够使读者沉迷,也给了我们去思考这奇幻世界与读者心理如何发生契合的启示。

3、精神世界的准桃园

从比较表面的原因来说,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神奇怪幻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脱离现实庸俗的理想世界,给读者建造了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尽管在一些社会学家看来这是在引诱读者逃避现实,但是不得不说,这种逃避对于整日里挣扎在琐碎、匆忙的生产线上的大众来说是必要的。实际上,这种精神桃源和电影、电视等娱乐活动一样,都以自己独特的功能调节着人们普通的日常。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当现代人匆匆忙忙的赶着时代的步伐时,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享受和休憩,势必丧失有效的生产力。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现代图书馆

4、缓解焦虑的江湖场

从较为深刻的原因来说,这五个方面除了打破常规,把读者引向一个奇异斑斓的想象世界,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外,最重要的是给在平凡生活中疲惫挣扎着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缓解焦虑的场所。这个场所用武侠的话来说就是"江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深层次欲望从潜意识流向意识之前已经被头脑中存在的世间原则、道德机制过滤过了,只把见得了光的东西放出来,无形之中压抑了个体欲望,加重个体焦虑。而"江湖"在潜意识里已经具有了虚幻的特点,大脑阀门无意之间放松了对它的戒备,个体有机会在江湖场景中释放原始欲望,个体焦虑也就在愉悦的阅读中,得到了比较彻底的释放。

《天龙八部》中,萧峰因为受到奸人挑拨,忍无可忍,怒战中原群雄。整个场面鲜血淋淋,死伤遍地。这件事拿到现实生活中来,人们一定是持谴责态度的,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绝对无法容忍杀戮。但是在武侠小说中,读者又会是完全不同的观点。

因为读者已经把自己代入角色,所以他们和萧峰一样,痛恨民族歧视,对于中原群雄的逼迫也早已经怒气横生。所以,萧峰大开杀戒不仅不会使读者感到抗拒,反而会带来一种压力释放的快感。读者也正是在这种虚幻的情景中完成了自己不合规范的欲望,其在生活中积压的各种焦虑也会随着快感得到缓解。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影视剧中的萧峰

三、异性关系对男权地位的强化

无论什么样题材的小说,异性关系,尤其是言情,都非常有卖点。金庸武侠中的异性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众女追一男、情色暗示、男权话语。接下来我们一一分析。

1、众女追一男

中国历史上一夫多妻制度由来已久,上至皇宫贵族,后宫佳丽三千,下至齐国乞丐都有一妻一妾。随着历史的延续,这种的一夫多妻观念潜移默化成了一种民族心理。古代文学中一夫多妻模式的描写也并不鲜有。清代《儿女英雄传》就是一个代表。金庸武侠在这种情节模式上也比较明显,通过阅读我们就会发现。金庸笔下的男性主人公往往是魅力非凡的"白马王子"类型。侠骨柔肠、钟情不二的杨过,武功盖世、器宇轩昂的张无忌,无一不令少女遐想。

为了凸显男主人公的魅力,作者也多设置众女追一男的模式,从《书剑恩仇录》开始的霍青铜,咯丝丽姐妹,《天龙八部》中段誉与三个妻子,到最后《鹿鼎记》中的韦小宝,直接一人七妻,艳福非常

。按照金庸先生的说法,当时时代一夫多妻是平常之举,且作者在运用这种模式时也杜绝烂俗,主人公仍然以钟情打造。但我们说也正是作者这种合理程度的"白日梦",使得读者能够毫无道德压力的进入文本,过一把现代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艳福瘾。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鹿鼎记》剧照

2、情色描写

金庸武侠中也包含不少情色指涉,如男主人公为了躲避敌手,不得已与女性同床,偶遇少女林中沐浴,作为威胁手段控制女性,因为疗伤裸露身体等。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挑逗了读者朦胧的情思,满足了读者一定的低级趣味。不过这种调动读者口味的手段也不是百发百中,小龙女失身就是典型的翻车例子。尽管后来尹志平追悔莫及,当众自裁也未能使读者平愤。因为小龙女是纯洁的象征,从一开始就美丽干净,容不得侵犯。

所以说文学中不加区别的使用低级趣味是很危险的。当然,金庸武侠中的情色指涉除了表面诱惑外,还有其深层暗示,即女性身体是属于男性的。一旦女性身体被触及,女性就会产生托付终身的念头,代表人物《鹿鼎记》中的阿珂。从生杀大仇到同床夫妻,只因为贞洁被韦小宝夺去。在感叹情场难测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封建女性观对女性的不公。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东方不败饮酒图

3、男权话语

相比前两种从故事情节中就能体会出的特点来说,男权话语比较隐晦,他主要潜藏在人物设置中。作者笃定传统女主内男主外,女子贤德的传统女性观。女性名字彰显柔美和赏心悦目的色彩,如周芷若、王语嫣、小昭等。另外,金庸武侠中的多数恋人,在身份上是对立的,夏雪宜和温仪是仇敌关系,张无忌与赵敏民族冲突,殷素素与张翠山正魔对立……无论双方因为什么对立,最后女方都是抛弃一切,投入男方怀抱。

表面上这种选择是"邪不压正",深层含义确实在暗示女性对男子的依附性。金庸先生曾经表达过对《倚天屠龙记》中小昭与张无忌恋情无果的遗憾。究其原因,《倚天屠龙记》四个女性对张无忌的感情,最为纯粹的当属小昭。小昭是唯一一个甘愿放弃权利地位,踏踏实实只为做张无忌妻子的人。所以说小昭最为符合中国传统女性观,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典范。说白了,这种温柔人儿更能激发男性的保护欲,让男性获得男子气概上的满足。

对于千年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来说,夫权不是说忘就忘记的。现代社会依然是女嫁男为主,男方入赘通常都会遭受闲言碎语的现象就是一种暗示。也就是说虽然一夫多妻制度在当今的社会制度下,是违反法律,违背人伦的事情。但是长久以来的民族心理积淀,使得读者在潜意识里心安理得接受着这种模式。

从这个角度说,金庸武侠这种设置符合中国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崛起给男权造成的压力和焦虑。《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反向顺着周芷若,结果受到了正反各派的鄙视,周芷若更是打心底里瞧不起自己的丈夫。这也是作者反向强化男权的一个范例。

金庸武侠抓住读者的三个点——通俗小说的“不通俗”

《倚天屠龙记》剧照

结语:本文从圆满结局、异性关系、男权话语三个方面阐述了金庸武侠对读者心理的把握。可以看出,金庸武侠能够在通俗文学中鼎立一足,吸引一批又一批读者,靠的绝不是媚俗,更不是低俗,而是与大众世俗心理紧密的沟通。金庸武侠在与商业结合的同时,不忘与大众血脉相连。可以说,这是所有通俗文学创作者想要获得成功的根基。然而,随着商业消费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大有把控通俗文学创作之势。低级色情,无脑暴力,模式套路,明目抄袭等不良本子铺天盖地,损坏文学创造性的同时,不断瓦解着读者健康的期待视野。这一点值得当下浮躁社会里低头写作或者阅读的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名人名家读金庸》

《近几年来通俗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心理偏失:圆满崇拜》

《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金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