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古代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

洛华有意


针对题主所说这一现象,我的观点是:这是历史发展必然,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只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就可以看出它产生以及消失的必然性。

百家争鸣产生的第一点原因便是社会动荡与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各自为政,天下大乱。周朝的大一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也是这种混乱的政局给了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各个国家都忙着打仗忙着强军富国,对文化的管制也就没有那么严格,不会出现像秦朝焚书坑儒以及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正是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让各种学说爆炸式的产生与完善。在当时你如果想要推广自己的学说,那最好的方法便是去各个诸侯国给诸侯王推销,让诸侯王下令在自己的的地盘上试用你的学说。这无疑刺激各个学派的创始人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学说,好让自己的学派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状况只有在社会动乱的时候才能产生的独有现象,如果国家统一,国家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家统治会下令进行书同文以及统一思想的操作。

第二点是私学的出现和发展。

在诸子百家中不可能每一家的学说都得到统治者的信服。那得不到统治者信服的学派该怎么让自己的学说传承下去呢?孔夫子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既然诸侯王你认为我的学说没有价值,那我就去传授给那些平时接触不到知识的平民呗。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通人是无法接受礼乐文化教育的,但是孔子开了先河,他把之前只能在官府学到的礼乐文明传播到了民间。这一举动让更多人增加了知识,是划时代的创举。随着更多人知识的增长,学派也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一个人对观点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当更多人能够理解礼乐文明的时候,更多人也就至多至少的会为文化发展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当越来越多的人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的时候,文化会越来越繁荣。但是这种现象肯定会有一个界限,不可能一直持续发展下去,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来的快也去的快。

第三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原因,具体点也就是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生产技术的一项变革。这种技术的出现使我国古代生产力飞跃性的发展。有一句古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以后才会去想更多的事情。当铁犁牛耕出现了以后,更多的人把自己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更多的人因为经济方面得到了解决,所以愿意去思考一些他们之前没有考虑过的事情,这些人的加入为诸子百家补充了新鲜血液,也让百家争鸣变得更加有趣。

第四点是“士”阶层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王为了使得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于是便大范围的招揽有识之士,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养士之风。比较著名的“养士”的人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些诸侯国对“士”往往都很宽松,主张学术自由,这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观点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给这些人一定的政治身份。于是越来越多的“士”愿意加入诸侯国去说法,去传道。这极大的促进了思想跟学术的发展。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可以产生类似的状况,所以说百家争鸣“昙花一现”也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我与历史有个约会


周王失鹿诸侯争,日光血色杀戮兴;白骨蔽野残垣处,儒墨法道救苍穹。

话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财逐利,互相杀伐,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诚信礼仪,全都抛到了一边,一门心思杀!杀!杀!杀人多者为侯,杀人更多者称王称霸,哪管什么生灵涂炭,更不论什么民不聊生。

这时候,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可就看不下去了,就挺身而出,面见这些诸侯们,要他们放弃杀伐,保境安民,恢复和平状态。

一、儒家率先走上历史舞台

儒家由于孔子的推广,人才鼎盛,率先出场的是儒家的子夏及其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李悝(kui)。子夏以儒家思想教导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以儒家思想辅佐卫君;吴起李悝则以儒家为基,以法家、兵家为表,积极发展经济,注重民生,安定民心,加强军事,使魏国迅速富强、军事强盛。

嗣后,孟子、荀子相继而起,但儒家思想是渐进式的治理方法,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见效,而诸侯们急功近利,恨不得立即强盛,所以不被重用。

二、兵家随后而起

因为战乱,兵家开始盛行,其代表人物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孙膑等走上了历史舞台,分别辅佐诸侯,保境安民。

三、法家的崛起

局势动荡,民不聊生,国家处于无序状态,所以,法家也应运而生了,其集大成者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其变法不外乎发展农耕,奖励战功,加强军事,加强管理,健全法律法规。秦国的民众安定了,秦国强盛了,但杀戮之心更加强烈了。商鞅的法律过于严苛、残酷,以后误导了李斯、韩非、秦始皇和秦二世,为秦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四、杨朱的道家思想

杨朱学派有杨布、孟孙阳、告子、子华子、詹子(詹何)、它嚣、魏牟等人,主张"贵己"、 "轻物重生"、 "人人都不损一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思想。希望社会上,人人都看重自己,不因贪图利益,而伤害自己的生命。他从“贵己”的角度,劝谏人们,安于现状,不起争端。

五、道家的兴起

道家自老子开创,战国时,列子、庄子、鹖冠子较为有名,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力图使王侯们寡欲、无为,把浮躁的功利心态平静下来。可想而知,是不会受到王侯霸主们重视的。

五、墨家的兴起

农民墨翟,创立了墨家,这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招收了弟子禽滑离、孟胜、田襄子、腹等数百人,主张人人相爱,和平共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思想,以此劝说诸侯们。虽然不为他们所接受,但却制止了不少的战争。

六、纵横家的兴起

各国征战不休,秦国要灭亡其他国家,所以,纵横家兴起了。苏秦、苏代、苏厉兄弟是合纵家的代表人物,主张齐楚韩魏赵燕联合抗击秦国,以达到社会势力平衡。

而以张仪、范睢为代表的连横家,则主张秦国远交近攻,分别与其他国签订盟约,共同打击弱小国,以便各个击破,最后,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实现和平。

七、其他学术流派

还有名家(逻辑学家),主张正名;农家,主张安心务农,不问它事;等等。

秦汉以后,国家统一,学术进步,百家学派经过融合、改造、完善、舍短取长,最终形成了融合统一,成为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如:

道家,分别形成宗教和中药医学、哲学;

儒家,墨家,分别形成政治思想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伦理道德学、礼仪学、光学、几何科学等;

兵家,纵横家,分别形成军事思想学、兵器学、军事学、军事指挥学、战略战术学等;

法家,分别形成法学、法律学等;

农家,形成农业科学等。


南宫外史


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都是当时人们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的历史选择。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时代,能出现百家争鸣?而其后的时代,为什么再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呢?

首先,春秋战国时代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1. 周王室的“礼崩乐坏”,各诸候国失去统治国家的文化思想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也是由于西周的灭亡后,东周的王室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

从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候国,到春秋时期还有128个诸侯国。虽然较大规模的国家也就十几个,但这众多的国家还是都处在了各自为政的时代。

原先周王室为控制各诸侯国的,君权至上的礼乐等级制度也己荡然无存。并且各诸侯国为了各自事实上的独立,一定也不会再继承周王室的礼乐制度。

这就造成了各诸候国,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在国家的统治思想上还没有各自成熟的体系。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文化统治的思想体系。那么这个国家的统治就会没有指导思想,就会失去发展强大的动力,就会没有富国强兵的源泉。

2. 各诸候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强大,而在选择适合自身的文化思想。这也为各个学派思想,提供了发展空间。

各个国家为壮大发展自己。就需要一个文化思想,作为指导国家发展的基础。

为此,各诸侯国都加大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各个国君和贵族,都招览了很多的有学之士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一些有名望的有学之士,还在各国间来回游说。理念相互需要合适的就留下,不合适就走掉。反正来去都很自由的。

如当年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仁政主张,就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

虽然他的主张,那些君主们没能采纳,但在此期间他的教育事业却有很大的发展。不但收鲁国的学生,连其他一些如齐、楚、秦、晋、卫、吴等国家的人都有来求学的。像颜回、子贡、冉求等人就是在这期间拜孔子为师的。

当然,那时也有很多别的有名望的有学之士,也都私收门徒。讲学风气盛行,并率其门徒互相辩其学说。这也使得各个学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正是因为当时各诸候国,对文化统治思想的需求。也才会有礼贤下士的风尚,也才会有各个学派的思想,有了很宽松发展的空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春秋战国的长时间存在,也为各学派思想提供了发展的时间。

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经历了500多年。给各学派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时间。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会经过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这些学派思想,也经历了初始创立、发展壮大、成熟稳定等几个过程。

像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的儒家学派,开始孔子主张的是“仁”、“礼”。“仁”是“仁者爱人”、“礼”是“克已复礼”,“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孔子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作为他的这些主张的核心“仁”,他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而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传人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核心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的这些思想就比孔子的思想,又成熟进步了一些。使儒家学说更成熟完善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各诸侯国的相互征战制衡,使春秋战国经历的时间长了些。也为各学派自身的成熟稳定发展,提供了足够长的时间。

所以,在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因为周王室的“礼崩乐坏”,使各诸候国必须要选择新的文化思想的情况下。给各家学派提供了宽松的发展壮大空间,以及发展成熟所需要的时间。

其次,春秋战国后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1. 统一封建王朝的情况。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分而治之的战国时代。秦始皇尊崇的是法家思想,限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由其是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对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打击。

但是,到了汉代的初期,道家的思想被当作正统思想。由于道家倡导的是“无为而治”,在百废待兴的汉朝初期,可以说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国力逐渐发展壮大,汉武帝刘彻想为国家发展做出一番事业时。道教“无为而治”的存在,就会对皇权有了一些掣肘。

最后,汉武帝采取了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该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儒家学说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家、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的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这个儒家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后世中国封建王朝的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所以,在这些封建王朝是不可能再有其他文化思想发展的空间。更不会有百家争鸣的局面。

2. 在国家分裂的乱世时代。

在国家分裂的乱世时代,由于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相比生存更加重要。基本上都沿用了儒家思想,也没必要再作改变。

在南北朝时代。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更是在学习、融合到成熟的中华文明体系中来。儒家思想也被他们逐渐接受。

虽然,我们常说乱世出英雄,但是在儒家思想已成熟发展的情况下。其他的一些文化思想,真的已失去了发展空间。因此,也不会再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以,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应是当时各诸侯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的历史选择,并且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后的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尊崇与推广。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再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也只是昙花一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