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信贷质量影响几何,银行今年如何发力?

琅琊榜首张大仙


疫情对信贷质量肯定有影响,这已经是共识,管理层也提高了银行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经济不良贷的容忍度,并要求银行加大不良贷的核销力度,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制造业出现了明显的产业链中断,加上严格限制许多企业开工,实体经济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出现现金流紧张,无法归还到期的贷款,要求延期偿还还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停工停产,不少人面对长假期,没有了任何的收入,即使有收入,很多人收入水平也是大大降低,甚至部分人复工就意味着失业,银行消费贷和按揭贷款出现逾期甚至部分消费贷出现违约事件会明显增加,

因此一和二季度银行资产质量会出现下滑,至于下滑多大,要看银行在制造业和零售业的贷款比例,零售业制造业贷款比例越高,不良贷率可能也会越高。

银行未来发力方向,可以从政府央企主导的新基建方向发力,也可以在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方面发力,新基建规模庞大,对资金要求很高,银行是一个大大蛋糕。消费贷质量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大型央企等员工消费贷是很安全的。

从银行自身考虑,必须严格对要求贷款的企业资质和信用严格评估,不能贷款一出去,马上就是不良贷。

关键时刻不能过度追求贷款规模大 扩大,资金安全为第一要务,宁可少做也不能做错了,少做只不过是营收规模增速下滑,做错了,就是马上利润增速下滑。


杜坤维


覆巢之下无完卵。现在虽然还到不了“覆巢”的地步,但是我国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之大是空前的。银行和经济的关联度极大,经济下滑,银行自然不能独善其身。可以说在疫情的摧残之下,银行的发展也是面临极大考验的。

银行的基础业务就是“存、贷、汇”。在这当中,贷款业务又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手段。信贷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银行利润的高低。很多银行已经将2020年的发展设定为了风险化解之年,也就是说不求多利,只求多稳。

我曾经说过,疫情对于全国人民和公司都是一次大考。这场考试没有提前公布时间,考试内容就是检验个人和企业是否留足了现金流,是否负债过高。对于银行来说,还多了一层考验:银行的贷款质量如何,担保及抵质押物是否充足。

疫情发生之前,银行为了下沉市场,大规模的与互联网贷款公司进行合作。主要合作模式是由互联网贷款公司提供客户,向银行引流,银行则向客户发放贷款。一方面客户质量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银行为了向互联网公司靠拢,力求体验,发放的都是信用类贷款。

疫情发生以后,这些从互联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最终由银行发放贷款的客户,肯定或多或少都被疫情虐了一通。当客户还不上款的时候,受影响的不仅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有银行。

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对于引流的客户负担一定的担保责任(暗保),另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对客户质量负责,只是银行收不到钱,互联网金融机构分润就少一些。无论是哪一种,客户还不上钱,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都会损失相当一部分利润。

这种贷款大多属于信用贷款,信用贷款的优势是获客较快,客户体验较高,资产容易上量。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一旦客户打定主意不还钱,银行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银行还不敢暴力催收,也不能将催收委外,最终导致坏账。

相比这类的信用贷款,银行传统的抵押贷款、担保类贷款相对要稳健一些。客户不还钱,或没能力还钱时,银行还可以抓紧第二还款来源。各大银行马上就要公布一季度财报了,业绩较好的银行一定是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信用类贷款占比不高的银行。

总结: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各家银行就好比在经历着一种考验。考验着银行在风险审批部分是否放松,是否为了业绩的提升而放下了传统银行最看重的第二还款来源。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前些年过度追求信用贷款的银行,在这一刻可能要面临信贷质量大幅下降的风险。

关注银行研究僧,带你了解更多银行知识。


银行研究僧


受疫情影响,需要贷款的人越来越多。

可是对银行来说,去贷款的人越多,客户质量整体就会下降!正如借款人的感觉“越缺钱的人银行越不放款”!其实去银行做信贷跟好多事一样也是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好多人都是眼下急得不行到处借钱借不到才想起到银行去借款,结果发现要么是有当前逾期要么是征信查询过多导致批不了款。

不过从国家整体来看,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对部分中小企业有优惠贷款,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对于征信优良的个人,放款还是没问题的,所以整体上看,信贷体量应该还是高于往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