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区集市发展史的活化石 大集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上街赶集的情况,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大集场。

土家族地区集市发展史的活化石 大集

大集又名大集场、大歇场,位于恩施市西南47公里,曾为区、公社、管理区驻地,现为盛家坝乡大集村所在地。大集地处山间槽地,青山环抱,原有两条小街,中间一条溪沟,后来,两街连成一条南北走向的直街。传说,此地原有一棵大树和几间茅屋,恩施、宣恩、咸丰三县市途经此地的客商和农民,都要在树下歇息乘凉,随着商贾及行人频繁往返,房屋逐渐增多,逐渐形成集贸市场。大集场历来是恩、宣、咸三县市的门户和商旅云集之地,商业贸易十分兴盛。

土家族地区集市发展史的活化石 大集

据考证,土家族地区商业集市发展很早,古代巴人就有商业交易活动,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汉代商品交易以食盐为主,东晋时,草市开始出现,可能是乡民协商确定的相对固定的交易场所,也可能是集市的屋舍商铺以草盖成而名,唐宋时期土家族区域得到治理和开发,民间交易活跃,农村场集不断出现,形赶场的传统成了逢集。

土家族地区集市发展史的活化石 大集

恩施城乡集镇的形成与发展,川鄂古盐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负重物,每日步行不过15公里到30公里,集市的分布一定不能超过步行一天能够往返的距离,土家族地区的大山中,每隔15公里就有一小场(小集镇),每隔30公里必有一大场(大集镇)。在川鄂古盐道陆运线路中,主要靠人畜运输,翻山越岭,异常艰苦,人马驮盐日行很难超过30公里,每隔一段就会有马站,供过往的客商歇脚。高山的谷口、山隘、江河的桥梁、码头成为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其附近最容易形成为过往商旅提供驿站和进行商品交换的集镇。清末至民国时期,商业活动活跃,商品运输借助成熟的运盐网络,使一些村民赶集聚会的场镇得到迅猛发展。

土家族地区集市发展史的活化石 大集

大集是施黔古道要津,也是川鄂古盐道上的重要节点。大集居民很多是盐业移民,集团利益、原籍文化意识、社会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等促使一批盐业会馆建立,集镇上还有遗址保存较好的黑神庙、万寿宫、禹王宫三个盐业会馆说明了大集历史上的繁荣与昌盛。

以前,大集集镇的房屋多为木瓦结构,挑梁飞檐,二层木楼,门前有石条阶檐,现在,街道两旁建起了高楼和现代超市,大米等产业使其成为新型的发达的商业边贸集镇,依稀保存着几栋低矮古朴的木瓦房和传统商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碰撞中寻求结合,更增添了古老集市的魅力。

土家族地区集市发展史的活化石 大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