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通过哪次战役,消灭了明军在东北的大部,奠定了前清建都的基础?如何评价?

辽北老代


是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在今天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1619年2至3月间,明朝与后金在此发生激战。后金全胜,明军大败。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战争。

后金是明朝初年女真族在东北由努尔哈赤于1588年建立的一个政权,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14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完成满族八旗建制。八旗亦民亦兵,具有强大战力。努尔哈赤志在取代明朝,积极备战。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开始对明朝用兵,占领了辽宁许多地方。

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派兵部侍郎楊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

1619年2月,明军11万(包括叶赫部和朝鲜部),号称四十万,由楊镐坐镇沈阳指挥,分四路围剿后金。目标是赫图阿拉。

后金军共6万人,集结于都城附近。努尔哈赤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决定集中兵力,先打明军主力一路。

1619年3月初1,明朝主力,西路杜松军突出冒进。努尔哈赤集中4万5千兵力,在萨尔浒大败杜松军。主将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总兵赵梦麟阵亡。杜松的西路军全军复没。

3月初2,努尔哈赤于尚间崖大败明朝马林率领的北路军,歼灭大部,杀明副将麻岩等,马林率数人逃走。

3月初4,努尔哈赤于阿布达里岗,击败明朝由刘铤率领的东路军。刘铤战死。其部大部被歼灭。

3月初5,明朝南路李如柏军溃逃,死伤1000余人。

至此,萨尔浒战役结束。明军全败。后金全胜。明军主将楊镐于1629年被朝庭处决。李如柏后来自杀。

经此战后,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

萨尔浒之战,明军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都优于后金军,但由于主将杨镐战略指挥失误,努尔哈赤用兵有方,明军遭到惨败。这也反映了明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整体腐败。

历史要翻页了。

欢迎点评。


野草的沉思


许多爱好清朝历史的朋友看到这个问题之后往往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

——萨尔浒大战

他们都认为:

萨尔浒大战之后,努尔哈赤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大部分军队,此战就是后金建都的基础。

关于这种看法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历史的发展必然遵循着“客观事物发展以及矛盾变化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

萨尔浒大战仅仅是努尔哈赤带领后金走向强大的一个开始和起点

辽阳大战的胜利才是标志着努尔哈赤带领后金真正能统治辽东的战略转折

为方便大家对比几次战役,先介绍一下努尔哈赤的起兵到辽阳大战的后金发展过程:

  • 第一阶段:努尔哈赤起兵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了“七大恨”誓师反明,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创立满文、创立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各部、建都山城赫图阿拉。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已经做好了战略准备。而此时的明朝政治却在万历皇帝的怠政之下日渐瘫痪、财政枯竭、军备废弛。

开战之初,努尔哈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抚顺和清河两个重镇。标志着后金势力从此登上明末历史舞台,所谓“抚顺失,辽事起”此战后金从抚顺、清河获得人口30余万、以及大量粮草辎重,后金军的实力借此进一步得到发展,从此辽东战场成为困扰明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梦魇。

  • 第二阶段:明朝围剿失利

随着抚顺和清河两个重镇先后失陷,明朝政府终于开始认清了辽东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及早遏制住后金的势头,明朝调兵遣将,兵分四路共计12万人,发动了意图围剿努尔哈赤的萨尔浒大战。

为了凑足部队的粮饷,明朝在中原地区加派了税银500余万两,加剧了社会矛盾,后来发生的一些列农民起义都与此有重大关联。

努尔哈赤的八旗兵此时大约有6万人,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努尔哈赤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正确战术,对明朝的四路大军分别予以击破。

结果仅仅用了5日,明朝三路大军被努尔哈赤全歼,一路直接败逃。萨尔浒大战以后金的完胜告终。

此战明军死伤惨重,各级将领阵亡达300余人;士兵死亡近5万人,此战之后明朝的辽东部队战力遭到严重打击。

  • 第三阶段:努尔哈赤扩大优势

萨尔浒大战胜利之后,后金内部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应该先打沈阳、辽阳;有的认为应该先打开原和铁岭。

此时的努尔哈赤审时度势,看出了开原和铁岭在辽北地区的战略意义重大。

占领辽北后可以以此为根基,进一步消灭残余的叶赫势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消灭沈阳、辽阳北部的防御屏障,阻断明朝势力通过北方联系蒙古、朝鲜、叶赫的道路。

在正确的战略指挥之下,战争过程也出奇的顺利,利用明朝内部党争激烈造成的决策迟缓的时机,努尔哈赤一举拿下开原和铁岭。

  • 第四阶:段战略转折、强弱转换

明朝虽然又相继丢失了辽北两个重镇,但恰逢皇位更迭、党政更加激烈。后金势力的不断壮大并没有引起新一届内阁的足够重视。

反倒是因为党争的牵连,经略辽东一年颇有成效的熊廷弼被无能的袁应泰所取代。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已经通过辽北地区积极的联络蒙古诸部,推行联姻等笼络政策,打破了明朝对后金的外交孤立。此时熊廷弼被撤职的消息传到努尔哈赤耳中,他果断抓住战机发动了对对沈阳的攻略。

沈阳,位于辽河平原的中心地带,是辽东的战略要地,也是辽阳的重要防御屏障,欲攻辽阳必先占有沈阳,沈阳虽然城防坚固,但守将贺世贤却放弃城防固守的战术优势,主动率兵出城迎击,正中八旗骑兵下怀。后金骑兵一战消灭沈阳主力防御部队,进而攻克沈阳。

就这样,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拿下沈阳5天后,努尔哈赤的后金骑兵就已经将辽阳团团围困,并且派遣间谍里应外合。双方在辽阳城下激战三日,均死伤惨重。

此时后金间谍于城中纵火焚烧明军火药等战略物资,借机打开城门。后金军突入城中,大肆屠杀城中军民,最终在惨胜中拿下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畏罪自尽。辽河以东大小70余做城池也因辽阳沦陷而失去保护,后相继投降后金。

以上就是辽阳之战前后金军队攻略辽东的大致进程,此战后也有广宁大战、宁锦大捷、松锦大战等几次著名战斗。

我之所以认为辽阳之战是奠定后金政权的基础,有以下三个原因:

  • 第一:得到辽阳对后金战略意义重大

辽阳不同于其他辽东重镇,它是明朝设立辽东都司的首府,更是明朝在整个东北的统治中心。辽阳不仅有当时东北地区最多的人口,也囤积了当时最多的战略物资。

萨尔浒战败虽然损兵折将,但是明朝在辽东依然对后金有足够的兵力优势和战略主动。

即使是后来抚顺、清河、铁岭、开原、沈阳相继失陷,在明朝的眼中也不过是丢掉了几个堡垒或者要塞,并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明朝在东北的统治。

但辽阳却是明朝在辽河以东最后一座战略基地,从此以后后金彻底的在辽东地区站稳脚跟。也是自此以后,明朝再也没有一兵一卒能够重返辽东的土地。

此战之后,明清斗争的战略重点从辽东转移到了辽西,明朝的防线也从辽阳后退到了宁远和锦州。

  • 第二:努尔哈赤战后迁都辽阳

努尔哈赤的老巢原本在他的出生地赫图阿拉,赫图阿拉也叫赫图阿拉山城,这座城的由于建立在地势险要的丘陵上,所以规模并不大。当时在明军眼里,努尔哈赤的一伙与一般的山中土匪别无二致。

从根源上说,将政权的核心健在山上,也突出的表现出女真族游牧采集文化的民族本质。

而辽阳则是当时辽河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平原城市,所以后金迁都辽阳不仅是后金更是整个满族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

这不仅意味着后金政权在辽东统治的正式确立,也意味着努尔哈赤领导下的满族迈出了接近中原汉族农耕文明的重要一步。

  • 第三:此战之后明朝在辽东再无攻势

上文说道辽阳不仅是明朝东北的统治中心,也是辽东战场重要的战略基地。而此战之后明朝的统治中心和战略基地都变成了后金的都城和要地。

纵观明末历史,可以说在辽阳失陷前,明朝可以利用他在辽河平原人口和土地的优势,源源不断的为前线提供兵员和粮草,但此战之后后金反过来占据了这些原来明军的优势,再也不需要为兵员和粮草所困扰。这就如同当年辽国取得燕云十六州对北宋的战略压制一样。

此战之后后金势力彻底走出了长白山林,从此可以更好的发挥骑兵的纵深机动优势,对辽西走廊和长城北部地区进行随心所欲的战术打击。

进,可以以辽阳为进取山海关的战略基地;退,也可以依仗辽河为防御屏障。

而明朝却从此再也没有可能在辽东就地取材对后金进行打击。

而不断从关内调兵的后果,不仅造成士兵劳师远征带来的战斗力下降(如广宁大战之败)和补给线过长孤军深入的不利局面(如松锦大战之败)。

更间接的导致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不断给辽东加派“三饷”,导致了民不聊生,导致了民变四起;而不断抽调关内的兵力,则导致了中原防御空虚,农民军有了很好的壮大空间。

最终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明朝在关内起义军和关外后金军的双重压力下灭亡。

总结:

所以我认为,辽阳之战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远远大于之前的几次战争。

辽阳之战才是辽东战局真正的转折点,标志着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拥有了能建立清朝的重要基础。


塔布里斯


是萨尔浒之战,因为它决定了前清的生死存亡。

正如乾隆所说,此“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辽阳,王基开,帝业定”。

战役的背景和原因

东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是女真人,今天辽宁东北部直到黑龙江流域都是他们分散活动的区域,分为建州、海西和东海三大部,三大部各自又分为若干小部落,建州女真分五部(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和长白山三部(讷殷部、珠舍里部、鸭绿江部);海西女真分四部:叶赫部、哈达部、辉发部和乌拉部;东海(女真)主要也有三部:窝集部、瓦尔喀部和库尔喀部。长期处在各部“互不相统属”,“皆称王争长”的英雄时代。

努尔哈赤就是建州苏克素护河部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生于赫图阿拉(今新宾老城),祖父觉昌安(也称叫场)是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也称塔失)是建州左卫指挥,母亲厄墨乞是建州右卫都督王杲的孙女,可见他出身女真贵族家庭,从小受争雄建业思想的熏陶。

明万历十一年(1583),王杲之子阿台在古勒城举兵反明,被明军包围。在建州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的诱降下,古勒城被攻破。当时觉昌安和塔克世都在城中,也在混乱中被杀。这一年努尔哈赤25岁,他把父、祖遇难的账先算在尼堪外兰头上,以报仇的名义拉起队伍,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行动。他英勇顽强,又足智多谋,越战越强,经过三十几年的拼搏,终于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大部和东海女真的大部都统一到了自己的麾下。同时进行内部建设,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认为自己“帝业已成”,便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历史上称这个政权为后金。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努尔哈赤一直是小心谨慎地对明廷表示恭顺,在他征伐各个小部落的初期,没有引起明廷的重视,后期,他征服海西女真四部时,明廷进行了干涉。

在这种形势下,明廷必然要岀重拳给后金一次毁灭性打击,一场生死决战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

决战萨尔浒

双方都下定决心要决战一场,明朝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集中了优势兵力,而且,也是把精锐都投入进来了,像川兵、浙兵都是以顽强著称的部队,特别惯于山地作战。把名将都用上了,像杜松、刘铤,都是身经数百战、军功卓著的著名勇将。

如此大张旗鼓,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一举彻底消灭后金势力,以绝后患,用明朝官员的话说,是要“犁庭扫穴”,一下子端了后金的老窝,把这个新生的反叛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后金战前准备也很充分,正是锐不可当!特别是对敌方的动静、意图都摸得清清楚楚,充分认识到对自己来说,这是一次生死攸关的决战,当然也是倾全力要把来敌消灭在国门之外。

所以,从备战情况可以想见这次战役之重要和激烈程度,对明与后金都是一次关键性的决战。

从战前准备情况还能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的准备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敌方有多少兵力?战场自然环境如何?都不清楚。像兵力,明朝将官都只是大概地知道后金有八旗军,按编制也就是五六万人。直到仗打完了,杨镐才听阵上人说,看见后金有10万人之多。准备是盲目的,指挥、部署也必然就是盲目的。相反,后金却很注重搜集情报,明军的所有情况都在努尔哈赤的掌握之中,以至“兵未发,而师期先泄,建州得预为备”。

努尔哈赤可是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后劲大胜,明政府战败,损失惨重。

评价

萨尔浒之战,决定了明与后金对峙局面的确定。

战前,后金虽然公开反明,但每一举动都还很谨慎,还试探着来。战后,后金就无所忌惮了。而后逐步进占了辽沈地区,向山海关逼进。

所以说,这是清朝兴起过程中的一次关键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