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說中醫之五:如何振興中醫

杏園春曉

大國崛起說中醫之五:如何振興中醫

一、明確中醫與科學和西醫的關係,找到中醫的發展方向

要振興中醫,首先要明白中醫的路該怎麼走,要找準方向,否則,走得越遠,離目標越遠。中醫要發展,中醫要現代化,必須首先要理順中醫與科學的關係。

按現在科學的定義,能納入科學試驗驗證的、結果可以重複的、可以被證偽的、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的,才是科學。

那麼,中醫可不可以接納科學的研究內容呢?答案是可以的。反之,科學可不可以研究中醫呢?也可以,但是在不完全瞭解中醫之前,無法評判中醫。

以還原論為指導的科學,現在的科技水平,對自然界、人與動物、植物和自然藥物等,能夠進行研究和測知的只是其中的小部份。作為中醫已被長期應用的理論、方法、處方、藥物以及經絡、針灸等,現代科學還大部分都無法將它們納入試驗觀察範圍。科學主義者妄圖以現代科學已知的內容去解釋或定義中醫的種種內容自然是徒勞和錯誤的,以不能檢驗中醫而否定中醫則是無知的。科學可以慢慢去了解中醫,但中醫按自身規律前進的步伐卻不能停止!科學的研究成果,科學的統計、分析、歸納、演譯等方法也可以為中醫所用。

以試驗觀察方法和還原論的認知方法被稱為科學;所以,有必要將與之相對的,中國傳統的內證外察法和整體觀系統論的認知方法進行命名,名正才能言順。內證外察法和整體觀系統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它追尋的是道,道是事物的本質和變化規律,各行各業、各種事物皆有其道,如天道、人道、醫道、茶道、商道、師道、父道、子道等,道之學,天上地下無所不包。所以,可將內證外察法和整體觀系統論的方法和理論名之為“道學”。儒家、佛家、道家本質相同,亦屬於“道學”範疇。關於內證法在前面的“什麼是中醫”的篇章裡已說清楚,此不重複。

以道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醫學自然叫道醫。現在的中醫是道醫的傳承,缺少自己的內證,所以叫道醫名不符實,還是繼續稱為中醫就好,可以區別於西醫就行。

有人會問,你說的道學既屬大道之學,那與科學是什麼關係?難道科學不在大道之內,而在大道之外嗎?非也!科學亦不離道學之範疇,她也是探索道的一種方式,屬於外察之法。外察不離人之感官,不離觀察、統計、分析、歸納、演繹等法,科學亦如此。由此可見,科學及試驗觀察方法,亦屬於道學之外察法,是道學的分支之一,是探索形而下的物理變化的方法和結果。中醫是道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醫學,包括了內證和外察的經驗和結果,包括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道。所謂形而上之道是指人用精神內證所得知的事物運動變化規律;形而下之道是指人用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觀(探)察所得知的事物運動變化規律。所以,用科學驗證中醫,相當於用局部去測量整體,行不通,更別說去否定了。但中醫則可以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接受科學的研究成果,來作為自己外察證道的幫助,探索形而下的醫道。

由此可知,中西醫同屬於醫道,西醫作為科學的應用學科,屬於形而下的醫學;中醫是道學的應用,是包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醫學。中醫可以包容西醫,是整體包容局部的關係;西醫不能包容中醫,是局部無法周延整體,所以,西醫在沒有認清這種關係之時,無法理解中醫和排斥中醫就不奇怪了。西醫作為醫學的一部分,其研究成果必須納入整體之中進行考察、進行評價,對整體系統有益的技術和成果,才能成為醫道的一部分。

中醫的形而上之道,已通過至人和聖人完成,並通過《黃帝內經》傳承下來,為萬世之準則,無需更改。後人可以之為標準指導自己的醫學行為,也可以之為標準,印證自己的內證經驗。《黃帝內經》中也有部分形而下之學,可以更改和完善。所以《黃帝內經》也並非全部不能改動。所以,現代中醫的進步方向是:在中醫“道”(本質和規律)的指導下研究和發展術(技術和方法)。科學研究與中醫不相違背,但要用科學研究促進中醫發展,就必須按照中醫的道,即本質和運動變化規律來進行。未來人類醫學的發展方向將是中西醫的融合,將西醫納入醫道正途,形成整體與局部、宏觀與微觀、形而上與形而下完美結合的新醫學。

二、中藥的研究和發展方向

第一是要撥亂反正,不再走以西藥研究方式研究中藥的路子。

要認識到中藥的作用體現在辨證用藥上、體現在它在配方的結構上,單味中藥材離開中醫的理論指導,則不是中藥。所以,研究單味中藥的成分、作用和提純等,屬方向性錯誤。

第二是把研究重點放在如何保證中藥材的藥性和質量,放在中藥的種植、加工技術和標準的研究上。

在滿足中藥材質量的同時,改變中藥傻、大、黑、粗的形象。把方便配製、方便服用與使用、方便攜帶、方便貯存、減毒增效等方面,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作好道地藥材的規劃與發展的同時,進行中藥材種植適應性研究,實現中藥材的異地種植,以滿足中藥未來世界大市場的需要。

三、中醫診療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方向

第一是建立各種疾病的中醫療效評價標準。

這是中醫發展必須研究的首要任務!評價醫學好不好的標準是療效,西醫一直迴避這個問題,把治療的評價目標引到了人體生理指標和症狀的控制和好轉上面去了。現今的中醫也不知不覺的照搬,這是中醫西化,失去自我的嚴重結果。中醫療效根本上是以人體系統的恢復情況和證候群的消失為衡量依據,但一直沒有標準的評價體系,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可以借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生理異常指標及佔位性指標等與整體療效的關係,使中醫療效評價標準體系與時俱進,更具可視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是研究方證對應,發掘疾病治療的最佳中藥和針灸處方。

中醫真正治療的對象是證候,治療的真正工具是處方,即使是單味藥,經過辨證後使用,就成了處方而不再是獨立的藥,如獨參湯。中醫研究的中心不是每一味中藥,而是治病的藥方。(此處暫不討論針灸)。原則上一種病有多個證型,中醫針對每一個證型會有多個治療處方,各家各派的處方各有不同。有必要進行檢驗和鑑別,研究對證治療的最佳處方。研究的方法是臨床對比試驗,滿足科學試驗隨機雙盲原則,但觀察、統計、分析和總結等必須按照中醫的療效評價標準來進行。

第三是加強以中醫為主導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從原理上,中醫是包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宏觀系統性的醫道,對西醫形而下的微觀還原性的醫道具有包容性。所以,以中醫為主導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方面:首先要進行中西醫結合理論研究,找到結合方式和途徑。其次要對中醫和西醫針對各種的治療,進行以療效為標準的評估,弄清楚中西醫各自在各病種治療上的優劣和長短,找到各自的發展與完善的方向。再次是根據中西醫各自的特點,展開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臨床研究,促進人類醫道的整體進步。

四、中醫人才培養的方向

這一點在科技部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組《重建中醫藥重大戰略地位,為13億人民健康造福》的文章提出了比較全面而切實的意見,在此作原文引用:

解決中醫藥人才問題,最根本辦法是真正按中醫藥自身規律特點培養人才。

首先,必須辦真正的中醫藥院校。招生考試,應有嚴格的古漢語等傳統文化知識要求;課程設置,以中醫理論和經典為主;臨床培訓,以望聞問切技能的掌握為主;研究生深造,當以深研中醫經典名著,繼承和熟練掌握某方面中醫傳統技能為主。只有如此,學生畢業時,才具有真正的中醫思維,掌握真正的中醫技能,成為真正的中醫師。

其次,將傳統中醫藥教育與“中西醫結合”教育基本分開。

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是三種不同類型的醫學模式,中醫和西醫均有成熟、系統的教育方式與經驗,“中西醫結合”則尚待探索。中醫教育應是獨立的,應與西醫教育基本分開,也應與“中西醫結合” 教育分開。後者既可建立專門院校,也可作為中醫、西醫院校附屬的獨立科系。

第三,加大中醫藥院校投資建設。

從中醫藥學校到大學,再到綜合大學的中醫院系,都要逐步增加數量和擴大規模。要在中醫院校普遍開辦附屬中醫小學、中學,讓部分青少年從小就接受中醫藥理念薰陶,從娃娃抓起。

第四,承認師徒傳承培養方式。

要研究傳統中醫特殊成才規律,結合現代執業醫師資格要求,制定專門的資格認定和執業監督辦法,使有真本事的民間中醫公開化、正常化、合法化。同時,整頓和規範民間中醫市場,依法打擊各種魚目混珠的江湖騙子。

第五,對中青年中醫師進行經典溫課活動。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實施四大經典溫課活動,再教育了不少中醫,明顯提高了臨床水平, 他們在抗擊 SARS 中發揮了中堅作用。這一經驗應當加以推廣。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改革中醫藥教育體制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革中醫藥師資格審查制度,增加財政對中醫藥教育的投入,為造就千百萬中醫藥人才創造體制和物質條件。

五、中醫醫療機構的發展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中醫醫療機構要治療的對象是誰!

通過前面對中醫的描述可以看出,中醫疾病的範疇是:人體系統出現了異常的變化和不良的症狀反應。這個範圍很廣泛,包含了現在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在中醫看來都是病人。對前來就醫者,中醫並不作明顯的區分,他們全部都是中醫的治療對象。

西醫對此有很大的不同,它們通過醫學儀器和設備檢查的結果,對照醫學標準來判斷就醫者是否有病。達到和超過標準的診斷為有病;沒達到標準而有不良症狀的屬亞健康。對前來就醫者,檢查有病的才屬於西醫的治療對象,亞健康者不是。但西醫是主流醫學,對亞健康患者的就醫要求不能置之不理,所以一般會採取安慰治療、免疫壓制、精神鎮靜等療法,甚者會採取無病治病、擴大治療範圍的作法。在現今醫療市場化的時代,這種情況大量存在,給就醫者造成的損害無可估量!

百度搜索: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健康人僅佔人群總數的5%,被確診患有各種疾病的,占人群總數的20%,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約佔人群總數的75%。由此可見,中醫治療服務的對象占人口總數的95%,西醫治療服務的對象占人口總數的20%。說明中醫能給更多的人提供健康服務。

其次,要保持中醫醫院的中醫特色

中醫的治療方式以砭、針、炙、藥為主,方法簡便。治療對象大部分為亞健康狀態患者。所以,中醫醫療機構不能模仿西醫醫院的模式。要對輕病、普通病、慢性病、急病、重病和危病等進行分流。中醫並沒有亞健康和病患的區分。對輕病、普通病和慢性病患者,交由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中醫診所和醫館治療。中醫醫院只收治急、重、危症病人,要清楚的看到,在急、重、危症病人的治療方面,中醫現在不是強項,而且現在中醫醫院的治療和搶救標準與操作規範基本是西醫的內容,這個堡壘本難打破。但在“非典”和“新冠肺炎”抗疫期間,中醫有機會介入危重病人的搶救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獲得了經驗、增強了信心、打出了聲譽、開闢了道路、獲得了介入危重病治療的資格。此舉意義重大!中醫以此為基礎,建立中醫自己標準的真正的中醫醫院的機會大增。

現代中醫醫院的首要研究目標是:以診治急、危、重症病人為對象,發揮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特點,挖掘和發揮前輩中醫治療經驗,並西為中用,結合西醫現代臨床救治技術和經驗,分別針對各個病種進行臨床實驗和研究,總結出一條中醫的臨床治療路徑和標準。其次是研究建立以療效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和運行機制,並研究醫療收費與療效評價相結合的可能性。再次是在堅持中醫特色和標準的基礎上,引進使用西醫人才和技術,探索建立以中醫為主導的,中西醫結合的綜合醫院的道路。讓醫院迴歸人民醫院的本色。

第三、中醫診所和中醫館要融治療與養生保健為一體。

中醫診所和中醫館擔負大部分輕病、普通病和慢性病的治療,人數佔中醫就醫者的絕大多數。中醫未病先防、病從小治、已病防變、病癒防復的特點和優勢,要在中醫診所和中醫館得到很好的體現。所以,中醫診所要融治療與養生保健為一體、砭針灸藥為一體,讓患者的身心得到整體的治理和疏導。

第四、要規範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養生保健是中醫治未病理唸的重要體現。《內經》曰:上醫治未病,是指身心雙調,充養正氣,達到“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目的。所以,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作為醫療機構的補充是十分必須的。現代中醫養生保健在國內已篷勃開展,機構眾多,但魚龍混雜。它的從業人員多是非專業人員。與中醫診所和中醫館在治病防病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更說不上是上醫。所以,要在服務範圍上作明確區分,以免魚目混珠。原則上,養生保健機構不得開展中醫針刺和中藥處方治療,二者專業性較強,經驗和水平差,誤治的可能性就較大。

第五、發揮中醫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作用

按我國醫療體制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強化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是必然的趨勢。社區醫療機構最需要的是全科醫生,善治慢性病和康復、理療與保健的醫生,這些都是中醫的強項。所以,中醫應該在社區醫療服務中發揮主導和主力的作用,扭轉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只會統計調查、上傳下達、檔案管理,不會看病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