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為何形同虛設?

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報告稱,虎牙、鬥魚、嗶哩嗶哩、花椒、酷狗、TT語音等直播平臺青少年保護模式流於形式,存在輕易延長使用時限、未推出強制實名認證、誘導打賞等問題。據瞭解,以上直播平臺均可通過輸入密碼延長青少年模式下軟件的使用時限,同時均未推出強制實名認證規定。(4月15日 中國新聞網)

根據國家網信辦要求,從去年3月起至今,已有53家網絡直播和視頻平臺上線“青少年模式”。該模式不僅限制上網時間,還屏蔽打賞等功能。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直播平臺,給直播鉅額打賞事件仍屢屢發生,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現實中,大部分直播平臺可通過微信、QQ等第三方賬號直接登錄,不需要進行用戶註冊,也無需任何的身份驗證。也就是說,只要未成年人拿到手機,通過自己或大人綁定的微信號或QQ號,即可隨心所欲登錄直播軟件,以成年人的身份無上限打賞主播。而孩子拿大人的手機、賬號、銀行卡登錄,面臨取證難障礙。從相關投訴情況看,直播平臺還普遍存在誘導打賞消費、個人信息保護難等問題。這些都暴露出平臺企業缺乏辨別未成年人身份的有力措施,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形同虛設,間接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直播敞開方便之門。

完善平臺註冊流程和青少年模式,織密未成年人保護之網迫在眉睫。有專家指出,臉部識別功能或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就目前而言,法律上尚未要求直播平臺以人臉識別等形式作為嚴格甄別手段。且技術性門檻的提高,一則損失用戶,二則增加成本,這可能是很多直播平臺不敢,甚至不願意再往前一步的原因。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打賞成為平臺營收的重要支柱之一,對於利益驅動的企業來說,增加嚴格甄別手段,無疑將使成本激增,造成用戶流失。為此,市場監管部門應積極履職,推動相關法規文件出臺,增加監管和限制的可能,明確此類事件的主體責任分配,充分保障各方權利。

技術不是萬能的,但如此高頻的未成年人沉迷直播、鉅額打賞事件,已然是一場對直播平臺機構的靈魂拷問。加之疫情當前,網課直播成為學生群體“停課不停學”的唯一選擇,客觀上加大了未成年人“觸網”風險。不肩負起責任、任由漏洞擴大,直播平臺只會遭到家長們的集體抵制,進而失去生存可能。

妥善解決“青少年模式”漏洞,關乎未成年人的保護,也關係到涉事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對於家長的訴求,平臺不應置若罔聞,需以科技向善為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探索應對方案,加快推進“註冊實名認證+支付前人臉識別”雙認證系統,協助家長引導、控制未成年人直播軟件使用和打賞行為。當然,父母作為第一監護人,對於孩子教育責無旁貸,平時應對孩子投入更多關注,從小培養他們正確的消費觀,提高其網絡防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和家庭環境。(孔德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