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要說現在最火的歷史劇莫不過於王凱和江疏影主演的《清平樂》了吧,《清平樂》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但我今天想說的不是本劇主角宋仁宗,而是北宋一代名臣——

范仲淹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先憂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髙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範希文的一生中,那個“樂”字好像從來就不曾跟他結緣,倒是那個“憂”字就像一帖狗皮膏藥一樣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在范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因病而去世,家裡更加窮了,最後沒辦法,母親只得抱著他改嫁給朱文翰,他也因此而改名“朱說”。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知道自己的悲涼身世是在他二十二歲的時候,他感傷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投師戚同文門下,因為沒錢,所以只得每天斷齏畫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一切為四,早晚各吃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冷水沃面,四年寒窗苦讀,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用“朱說”之名高中進士。後來仁宗知道了他年少時的遭遇,特批他改回范仲淹之名繼續當官。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在古代中了進士就意味著有官做,有田地。按理說這是天大的喜事,以後可以開開心心的過日子了。但是,他要“後樂”,而且還要等普天下的人都“樂”了他才肯“樂”。所以,即使做了官、他也要抱著“先憂後樂的”這種夢想。可想而知,他的一生是多麼的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寶元元年(1038),党項族首領元李昊打算脫離宋朝的管制,另立西夏自己當國主。就這樣,安定了幾十年的西北邊境烽火不斷。面對李元昊所率的十萬大軍,宋軍被打的狼狽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延州北部數百里的城池和居民都被西夏軍隊洗劫、掠奪。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景,震動了朝廷,同時也改變了范仲淹的命運。

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宋仁宗任命夏竦為前線主帥,又依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尹洙同行。即使此刻的范仲淹年紀大了,頭髮都白了,並且仕途又是很艱辛的他,在聽到這一任命後,立馬進京面聖然後即刻西行,前往邊境。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在韓琦、夏竦等不懂軍事的文官眼中,堂堂二十萬大軍,應該要和西夏尋求決戰,一舉擊潰之。而同為文人的范仲淹卻不盲目樂觀,在他四處親身視察後他發現,宋軍的士兵疲備廢弛,不能夠持久作戰,早已疏弊不堪;且在宋朝“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思想指導下,兵不識將,將不知兵,軍隊凝聚力不足,戰鬥力低下;又以文人統軍之術,決定戰爭之方略,不懂軍事的人來統領軍隊,並不能真正瞭解敵情,更不能依情而變,所以難以制勝。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宋與西夏的國情具體分析之後,范仲淹確定了針對西夏的全面戰略方針,即:定守局。以經濟為後盾,政治上孤立,軍事上改制,憑藉宋朝巨大的經濟實力消耗西夏國力,逐步反攻。然後又憑藉“重文輕武”政策給予文臣的極大權力,范仲淹開始了他對西北邊防軍的整頓。優待邊境的少數民族,給予他們軍事和生活上很大的支持,並且對他們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使得歸順宋朝以此來孤立西夏,從而鞏固了邊境。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西夏李元昊耗不起這場戰爭了,於是打算向宋朝請求議和,從此西方邊事稍寧,所以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從一品) ,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 ,銳意進取。到了七月,宋仁宗又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與宰相章得象同時執政,接著又任命富弼、韓琦等為樞密副使。

此時與西夏的戰爭剛剛結束,而國內又有許多地方出現農民起義和叛亂,且朝廷又腐敗不堪。於是宋仁宗詢問范仲淹、韓琦、富弼等,該怎麼改變這一情況,要求他們立即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於是在一片改革呼聲中,范仲淹、富弼等人綜合多年來的改革意見,並加以補充發揮,於慶曆三年的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摺呈給宋仁宗,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

  • 這個方案所提出的十事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范仲淹認為當時改革的中心問題是整頓吏治,裁汰內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貪汙、無能之人。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仁宗看完了之後,於是連續頒佈了幾道詔令:

  • 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資升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
  • 2、嚴格恩蔭制。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 3、改革貢舉制。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
  • 4、慎選地方長官。由中書、樞密院慎選各路、州的長官。由各路、州長官慎選各縣的長官,擇其舉主多者儘先差補。
  • 5、改進職田法。重新規定官員按等級給以一定數量的職田,調配給缺乏職田的官員,以“責其廉節”,防止貪贓枉法。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誰動了我的奶酪

或許范仲淹天生就不是當大官的命,而是一個只知道做實事的名臣。

由於新政的實施觸犯了那些因循守舊和腐敗不堪等人的利益於是那些舊人就對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各種無端的誹謗,並且嚴厲攻擊范仲淹、富弼他們是“朋黨”,在過去君主封建時代,結黨是一個致命的話題。

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等不得不又被宋仁宗以更張綱紀,紛擾國經等罪名貶黜。就這樣,“慶曆新政”推行僅僅一年左右就曇花一現地夭折了。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清平樂》劇照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調任杭州知州。他的子弟以為范仲淹有歸隱的意思,於是他們商量,打算購置一些田地和房產讓范仲淹能夠舒舒服服的安享晚年,范仲淹知道後嚴詞拒絕。 幾個月後,范仲淹打算買些田,並且讓他的弟弟找一些職業經理人來經營,所賺的錢範仲淹一分都不要,打算用賺來的錢成立範氏義莊,對他們範氏遠祖生活不好的後代子孫義贈口糧,並資助他們讀書結婚和死活安葬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被宋仁宗升為戶部侍郎,並且調往知青州,但因為天氣寒冷使得病重,所以詢問能否去潁州。第二年正月,范仲淹拖著病重的身體上任,但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了,享年六十四歲。 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裡萬安山下 ,仁宗知道後心情很沉痛並且親書“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

大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范仲淹

范仲淹網絡圖像

縱觀范仲淹一生的言行,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