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前言

对于战巡是否适合主力舰交战,历来都是海军史学家和海战史爱好者争论的焦点;日德兰海战中英军战巡的屡屡殉爆更是成为了持“战巡只能用来反巡洋舰”观点者的强有力证据。但是日德兰海战中的另一方——德国海军战巡的表现却常常被人有意识的遗忘,或是被人当做踩一捧一、在个人立场上附着无边际价值的案例和工具使用;其实战中所展现出来的技术特点和战术使用特点也被上述之言论所淹没了。我这篇文章将着重介绍德国海军“塞德利兹”号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并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欢迎读者讨论。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以上两图为“塞德利兹”号战巡装甲分布示意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塞德利兹”号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主要中弹位置示意图

“塞德利兹”号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塞德利兹”号在日德兰海战中总共中弹25发、中雷1发:(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6时55分,“玛丽王后”号战巡发射的一发13.5英寸炮弹命中第116号龙骨框架处的右舷舰体。穿透了船壳和煤舱后在150毫米防弹装甲附近拥有20毫米厚低百分比镍钢装甲的火炮甲板上爆炸,并在上面打出一个3m x 3m的洞,右舷纵向舱壁被毁。在这一区域火炮甲板上的所有水兵住舱和军官住舱都被摧毁,4人阵亡,2人受重伤。爆炸还引起了火灾,直射式消防总管喷射的消防用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舰体内洪水,直到水管被关闭为止。随着舰体前部吃水的增加所造成的舰体前倾,水通过前中间舷梯进入中央控制区,然后通过114号隔舱进入锅炉室V。有毒的烟雾和气体使右舷的机关室和涡轮发电机室无法使用,前变电站也因进水而失效。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战后拍摄的16时55分的中弹位置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6时55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16时57分,“玛丽王后”号战巡发射的一发13.5英寸炮弹命中C主炮塔右舷处座圈,命中位置在火炮甲板上方2米处。炮弹在穿透230毫米厚的座圈装甲时爆炸并开了个口径为0.35m x 0.35m的洞,接下来又在炮塔的支撑筒上开了一个1.5m x 1.5m的洞。爆炸产生的碎片飞入C炮塔的弹药换装室,点燃了2个前发射药和2个主发射药,大火和碎片摧毁了俯仰和回旋机构和炮弹提升机构在内的大量设备。炮座和炮塔内所有人员几乎全部阵亡,仅炮塔内3人幸存,均被严重烧伤。大火还蔓延至弹药库,弹药库只有10人在等待火势较为缓和后逃离弹药库并开始向C主炮塔弹药库注水,直到弹药库内水位达到了1米、火势完全平息才停止注水。在剩余的战斗中C主炮塔一直处于无法使用的状态。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6时57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17时10分,“玛丽王后”号战巡发射的一发13.5英寸炮弹命中第90号龙骨框架处的右舷舰体,位置在船壳水线附近。船壳内陷;船体框架变形,右舷舱室VIII和舱室XI之间的舷侧通道进水。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7时10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17时18分,“玛丽王后”号战巡发射的一发13.5英寸炮弹命中第58号龙骨框架处的右舷舰体,位置在150毫米厚的横向装甲舱壁与炮廓装甲的连接处。炮弹爆炸后穿透了横向装甲舱壁,在20毫米厚的火炮甲板上的外部掩体上开了一个约2平方米的洞,爆炸产生的碎片还打穿附近众多舱室。命中区域所在的150毫米火炮被毁,所有的炮组成员除一人之外全部阵亡。右舷外部煤舱的输煤系统也被击毁。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7时18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17时50分,一发15英寸炮弹命中靠近第135号龙骨框架处的右舷舰体,位置在水槽上方的前艏楼甲板。命中后立即发生爆炸,在甲板上打出了个大洞。爆炸产生的碎片击穿了火炮甲板和舱壁进入舱室XV,许多电线线路被毁。

17时57分,一枚鱼雷命中第125号龙骨框架和第131号龙骨框架之间的右舷隔舱XIII处,船壳被撕开了个4m x 12m的洞。防鱼雷舱壁向内凹陷,未被穿透。右舷靠近此处的150毫米副炮在鱼雷爆炸产生的强力水柱的作用下被往上推,彻底卡死在了炮座上。进水导致所有鱼雷电击发装置失效,因此鱼雷发射只能通过传声管下达命令,然后用手动进行发射。虽然防鱼雷舱壁未被击穿,但是依然形成了多处渗漏,并与之前16时55分和17时10分的中弹所造成的进水与舰体内洪水一起导致了舰体的前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7时57分的中雷位置示意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战后拍摄的“塞德利兹”号中雷区域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这是将舰体内积水排干后拍摄的“塞德利兹”号中雷区域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日德兰海战后在威廉港的浮船坞内维修的“塞德利兹”号,该照片同时显示了16时55分的中弹位置和中雷区域。

18时06分,一发15英寸炮弹从左舷方向飞来并命中第148号龙骨框架处附近的前艏楼。炮弹在前艏楼甲板与上层甲板之间爆炸,在上层甲板形成了个2m x 2m的洞,然后在右舷外侧船壳上形成了一个3m x 4m的洞,还炸飞了附近的一座88毫米舰炮的防水炮门。爆炸产生的碎片还击穿了上层甲板和多个舱室。海水从88毫米舰炮的炮孔和右舷舰体上的炮弹穿孔不断涌进船内,再通过碎片形成的穿孔渗透到前部舰体的各个舱室内,加剧了舰体的前倾。

18时08分,一发疑似15英寸炮弹的大口径炮弹从左舷方向飞来并命中位于第143号龙骨框架处附近的前艏楼。在前艏楼甲板上打出一个1米见方的洞,但在上层甲板上打了一个大得多的洞。爆炸产生的碎片还击穿了火炮甲板和鱼雷运输井,使得先前的进水能够进一步渗透到其他舱室。

18时10分,一发从左舷方向飞来的15英寸炮弹命中B主炮塔右侧炮管的附近的炮塔正面,在命中后立即爆炸,250毫米厚的炮塔正面装甲上打出了个0.35m x 0.25m的洞。部分炮弹和装甲碎块飞入炮塔内部,击中了右侧火炮的炮管和炮架,并打坏了其俯仰设备。爆炸还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有毒气体,使B炮塔内的舰员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撤离该炮塔。炮塔成员中有一人重伤,在被送往急救站后伤重不治。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8时10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18时55分,先后有3枚从左舷方向飞来的炮弹命中“塞德利兹”号:第一枚是一发15英寸炮弹,命中位置在舰首的主起锚机处。爆炸将绞盘炸飞,还在前艏楼甲板造成了一个大约有2m x 4m的洞。爆炸产生的碎片击穿了上甲板和火炮甲板,大量的海水从孔洞中渗入XIV舱和船首绞盘室。第二枚炮弹也是一发15英寸炮弹。炮弹命中位置在第138号龙骨框架处附近的XV舱,击穿了120毫米厚装甲带的上边缘,并形成了一个0.7m x 0.4m的穿孔。这发炮弹没有爆炸,但是却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在上层甲板上打出一个5m x 7m的洞并摧毁了舱室XIV的舱壁。炮弹在舰体内飞行时破裂,其中的一块碎片穿透了靠近第140号龙骨框架处的右舷船壳,并将装甲板向外推。横飞的炮弹碎片打穿了附近多个舱室,涌入的海水逐渐淹没了这里。第三枚炮弹比较神秘,具体的命中时间和炮弹的口径都无法确定,在命中第114号龙骨框架处的舰体时爆炸。炮弹的头部穿透装甲带下方约0.5米处的船壳,并发现其位于XII舱的舷侧通道内,舷侧通道被水淹没。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8时55分的三枚中弹中的第2枚命中弹所在位置示意图

19时34分,一发来自“不屈”号战巡的12英寸炮弹命中第42号龙骨框架处的左舷舰体。位置在300毫米主装甲带,炮弹被弹飞;主装甲带内陷了30毫米。两个防雷网架和安装在上面的防雷网损坏。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19时34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战后拍摄的19时34分的中弹所在位置,同时也能看到20时30分的中弹所在位置(C主炮塔)

大约在20时整至20时20分之间,一发口径、命中位置均不明的炮弹击中了左舷。炮弹未能穿透舰体并落入水中,却在水下爆炸。150毫米皮带装甲边缘下方约0.5m-1.5m处、第90号龙骨框架至第96号龙骨框架之间的船壳因爆炸凹陷,所造成的渗漏导致隔舱IX和X的舷侧通道被水淹没。

大约在20时14分至20时20分之间,一发疑似来自“新西兰”号战巡的12英寸炮弹命中第91号龙骨框架处的右舷舰体。炮弹命中位置在防雷网网架下方1.5米处,并没有击穿主装甲带。但是此处的防雷网架和防雷网因爆炸而损坏。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疑似由“新西兰”号战巡发射炮弹的命中位置示意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战后拍摄的一发疑似“新西兰”号战巡发射炮弹的命中位置(150毫米副炮下方)

大约在20时14分至20时20分之间,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击中了靠近第57号龙骨框架处的船尾上层探照灯平台。然后穿过通风井上部一角,飞向舷外并爆炸。船尾上层探照灯平台被毁。

大约在20时14分至20时20分之间,一发疑似15英寸炮弹命中第118号龙骨框架处的舰体。炮弹击穿船壳后发生偏转又击穿了上层甲板,在击穿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点下方的火炮甲板出现严重变形并被爆炸产生的碎片击穿,附近的一处急救站被摧毁;碎片还溅落到上部甲板和指挥塔上,一名舰员因此受了重伤。由于前部舰体吃水增加,这次命中所造成的破口导致大量进水并淹没了第114号龙骨框架至第130号龙骨框架处之间的外部煤舱。战斗结束后为了堵漏,舰员制作了一个大木塞成功的堵住了这个缺口。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战后拍摄的那发疑似15英寸炮弹的命中位置,可以看到堵漏用的大木塞。

20时27分,一发来自“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的15英寸炮弹从左舷船尾方向飞来,并命中了E主炮塔的右炮管。炮弹在炮管上形成了深深的凹痕,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四射;打坏了主炮测距仪。E主炮塔的右炮因俯仰机构损坏无法使用,炮组成员1人阵亡,1人受伤。这门损坏的右炮炮管被保存在威廉港德国海军博物馆直至今日。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20时27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保存至今的“塞德利兹”号E主炮塔右炮炮管,可以看到被击中处的凹痕。

20时30分,一发可能来自“圣文森特”号战列舰的12英寸炮弹命中C主炮塔后部的最下边缘处。炮弹在穿透的过程中爆炸,在炮塔的后部与底板之间形成了一个0.4m x 0.5m的半圆形穿孔。爆炸产生的碎片飞入炮塔内部,点燃了2个前发射药和2个主发射药。此时的C炮塔内已经没有一个活人存在,所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大火在战斗中止期间被扑灭。碎片还击穿了火炮甲板,并切断了位于甲板下方的供电线路,导致C、D两个炮塔的旋回装置失效;D炮塔只能使用辅助驱动设备进行旋转。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20时30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战后拍摄的C主炮塔后部

21时24分,一发来自“君权”号战列舰的15英寸炮弹命中第90号龙骨框架处的左舷舰体,具体位置在左舷4号副炮处。炮弹在穿透副炮炮廓150毫米装甲时爆炸,形成了一个770mm x 750mm的洞。爆炸产生的碎片摧毁了这门副炮,炮组成员除4人重伤、1人轻伤外全部阵亡。飞溅的碎片还打坏了锅炉舱的排气扇,导致II号锅炉舱暂时停止使用。之后“塞德利兹”号舰艏区域吃水线加深,导致海水从这个洞涌入舰体内部;淹没了II号锅炉舱的防护舱壁。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21时24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这张照片将一发疑似由“新西兰”号战列舰发射炮弹的命中位置(下处)和21时24分的中弹位置(上处)一起拍摄了下来

21时28分,一发疑似来自“新西兰”号战巡的12英寸炮弹命中D主炮塔顶端。炮弹被70毫米装甲弹飞,随后在飞行了约1米距离后爆炸。D炮塔内部的支撑结构受损,炮塔内抽烟系统被撕裂,一名炮组成员的手臂也因此被切断。D炮塔的一些供电线路受损。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21时28分的中弹位置示意图

21时30分,一发来自“君权”号战列舰的15英寸炮弹从左舷飞来,在距离舰桥上方约1米、指挥塔上方1.5米处爆炸。指挥塔主测距仪受到极大的震动,但是几乎没有受损。炮弹爆炸后产生的弹片飞入舰桥,导致5人阵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航海长。指挥塔内方位指示器、电磁罗经在内的许多设备受损。

21时30分,一发口径不明的炮弹从船尾方向命中第79号龙骨框架处的右舷舰体。具体位置在300mm主装甲带上。炮弹打在了两块装甲板的接缝处,可能在击中装甲板时破裂或爆炸。在上方那块装甲板上造成了半圆形的空洞,在下方那块装甲板上造成了半圆形的凹陷,船体内部结构未受损。有大量的海水从这个洞涌入舰体,一度淹没了III号锅炉舱的防护舱壁;但是这些水后来很快被排干了。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21时30分口径不明炮弹的命中位置示意图

21时30分,一发疑似来自“新西兰”号战巡的12英寸炮弹命中第58号龙骨框架处的左舷舰体。具体位置在300毫米主装甲带上,形成了一个0.4m x 0.6m的穿孔,主装挡住了爆炸所产生的碎片。V号舱的左舷外部煤舱进水,但是这个煤舱里的煤依然可以使用。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21时30分疑似来自“新西兰”号战巡的12英寸炮弹的命中位置示意图

还有两发中口径或小口径炮弹和一发不明口径炮弹击中“塞德利兹”号,未对其造成损害。

总结与个人观点

“塞德利兹”号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中的受损情况很好的说明:战巡在合理的装甲布置下完全能够抵御战列舰级别的火力。一战德国海军战巡所采用的渐变厚度主装甲带保证了其各区域的主装厚度不会有断崖式的减少,很好的抵御了英军炮弹的打击。而在水下防护这一点上,德军战巡远远强于英军战巡。在损管上,德国海军主力舰上动力强劲的抽水泵也是“塞德利兹”号不沉的原因之一。战后英国海军对德国“巴登”号战列舰的调查发现,“巴登”号上的抽水泵每小时可以抽水8100吨,而当时英国海军吨位最大的主力舰“胡德”号战巡的抽水泵每小时只能抽水4450吨。个人认为英军未能击沉“塞德利兹”号的关键点在双方的主炮发射药上。根据英国海军战后对德国海军舰艇的调查和对德国海军人员的问询后发现,德国海军舰艇1918年的防火水平仅相当于英国海军舰艇1916年的防火水平。还有大量的主观证言表示:英德两国海军为了提高射速,都在主炮塔内大量堆积发射药、常常保持防火门的开启、甚至拆除防火门。在多格尔沙洲之战中, 一发从“狮”号战巡上发射的13.5英寸炮弹击穿了甲板和D主炮塔的座圈装甲,点燃了发射药。由于D主炮塔的成员急于逃命,火焰顺着防火门延烧到了C炮塔;最后导致两座主炮塔内165人阵亡。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多格尔沙洲之战中“狮”号发射的13.5英寸炮弹命中“塞德利兹”号D炮塔座圈和发射药被点燃之后大火从C炮塔延烧至D炮塔的示意图

事后德军战巡部队着重教育舰员如何正确使用防火门 ,并减少发射药直接暴露于药筒外。在日德兰海战中,C炮塔与D炮塔之间的防火门始终没有开启,避免了多格尔沙洲之战的悲剧重演。但是那枚击中炮座的13.5英寸炮弹依然点燃了发射药并将C炮塔内大部分成员杀死,大火还烧进了弹药库,可是“塞德利兹”的弹药库并没有发生爆炸。在整场日德兰海战中许多德国海军主力舰都发生了发射药被点燃,大火将炮塔和弹药库内大部分人员杀死但是没有发生殉爆的情况。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二:

一、发射药可能常换常新,生产商对发射药质量有较高的把控(这个说法是相对于英国海军发射药来进行的对比,如果有高人能拿出具体的资料说明,在下感激不尽)。二、德国海军的炮弹里没有填装苦味酸炸药。而经常发生弹药库殉爆事故的海军国家,如英国、日本,其使用炮弹中都有填装苦味酸。

金刚不坏之躯,浅析“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中弹情况

日德兰海战结束后,“塞德利兹”号战巡在拖船的协助下从威廉港的第三入口入港。此时的“塞德利兹”号舰内进水已达5308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