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有哪些?

用户8661086344040


导语:我们品读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人在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人阶段性的经历和情感变动,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分别如下: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两首中以其二名气最大,入选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知名度高,传唱度广,历来是鉴赏评论的焦点,这里我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说,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认识。

1、这两首诗有着强烈的陆游诗作风格,其一写微观环境和个人情感,其二写宏观世界和家国情怀,感情色彩极为浓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的秋天。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两首诗,都出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属于七言绝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陆游创作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陆游是浙江绍兴人,南宋时称作越州山阴,家里世代名门望族。生于两宋之交、长于偏安南宋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国家不幸、民族矛盾和家庭困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给他的诗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陆游的诗中大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凸现了个人命运和时代环境的深度交织。

陆游的个人经历和国家同样曲折,他能够在爱国的同时并付诸实际行动,但多次献策无果,坚持北伐却权微言轻,屡次起复又屡遭罢黜,让这种个人命运的曲折连带家国情怀一同融入了他的诗作。

绍熙元年(1190年),官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的陆游上书宋光宗,请谏“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勤俭节约、以尚风化”,遭到主和派弹劾,最终以“嘲咏风月”的名义被罢官。

罢官后,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忧愤于国家大事,愁绪满怀又无可奈何,只能终日读书作诗,《秋夜》二首创作于1192年,正处在罢官时期。

2、罢官回到山阴之后,陆游无心赏景游玩,他一方面时刻关心着朝廷大事和北伐大计,一方面又忧心于个人命运,在一个秋日清晨,写下了这首组诗。

我们先分别来看这两首诗表达的内容。

其一:

天边的银河正在向西南方向坠落,天光欲曙,邻家的鸡在不住的鸣叫。大病初愈后,自己的壮志已经快要消磨殆尽了,出门时回想起自己无奈的一生,也只是搔了搔头上的白发。

其二:

三万里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向上耸入云天,北方金国占领地区的人民已经在胡人战马激起的尘土里面流干了眼泪,向南盼望着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已经过去了一年又一年。

诗人在第一首诗中根据自身的所见所感描述了了一副场景,已经不复年轻的诗人在这个清晨走出家门时,看见了西南方向的银河,听见了隔壁邻居家的鸡叫,似乎这只是再平淡不过的农家景象。因为诗人曾多次在诗中描述家居情景,比如在《游山西村》中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以及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和本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在《秋夜》中的这句远不及以上两句那么脍炙人口,这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在出门时的所见所闻。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忽然感慨自己年华不再,只剩下了杜甫所言的“白头搔更短”,猛然生出一种凄凉悲怆的感觉来,让人从所见所闻的平淡怡然忽然转换为对自己身世的无奈慨叹。

然后其二的格局倏然变化,从诗人的身边、诗人的个人情感,拔高到对世界对家国的关注上来,黄河和华山增加了空间上的辽阔浩淼,遗民和王师的对立表现,则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整首组诗放在一起来看,诗人用四个画面来勾勒出从微观到宏观、由自身而世界的场景。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家国苦难发人深省,从短短的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显露无遗,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激扬四射,令人感慨万千。

3、《秋夜》两首中,诗人多用动词,用以串接起不同的画面,更给这些动作赋予了力量,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笔笔鲜活,跃然纸上。

先说其一。

诗人在首联中描写的情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落”字将银河在曙光中淡化的速度骤然加快,把读者目光聚集在远方,刚刚起床出门的诗人自然而然的先向远处望去,也侧面表明了天光破曙、长夜将尽。在颔联中,诗人先用“喔喔”的拟声词描写鸡鸣,再用量词“一再”表示频率,似乎对扰人清梦的鸡叫声颇为不满,又似乎是彻夜未眠的自己更为烦恼,将出门时的所闻所见描写的颇为生动。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周身景象转变为对自己的感叹。尤其是尾联中的“搔”字,既与颈联中的“病来”呼应,又对年华已逝、心残躯老给予具体动作,似乎用一个字,写尽了自己平生的万千感慨,不禁悲从中来。

当我们以为诗人只是清晨出门,看见秋色寂寥,触景伤情时,诗人随即写下了其二,整组诗的格调出现了升华。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里面先用量词,“三万里”和“五千仞”是对黄河和华山的形容,这里的夸张手法是为了烘托整个客观世界的宏达,与其一的景色描写相比,其二的景物变得无比宏达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之后的颈联和尾联,则来到了组诗的思想中心,前诗的铺垫,都是为了抒发最后的情感。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诗人的早起,是真正的心忧国家偏安,感慨失地难复、人民苦难。

对于失陷金国的遗民,诗人将他们的痛苦全都融入了“泪尽”里面,眼泪都哭干了,这该有多绝望?这一点,诗人用自己代入换来了感同身受。尾联中的“望”字,是本诗的诗眼,所有的精华都凝聚在这一个望字中,遗民泪尽但仍然南望宋朝军队,表现了渴望,又展现了绝望,但仍然留存了希望,一年又一年的等待,诗人和遗民是相信能够见到王师的,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期待。

结语:“不见王师久,漫说北群空”。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体会到诗人在写下这首组诗时的痛苦和无奈。但千百年来,家国情怀是不会变的,纵使岁月流转,物是人非,我们仍然在诵读陆游的诗文,仍然会为诗中感人的“南望王师又一年”而潸然泪下,他的人和他的诗仍将辉照万古,永垂不朽。

我是爱读书的莫道疏狂,感谢评论点赞,欢迎大家关注。


莫道疏狂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善诗工词,能文能武,尤以诗的成就更高。其诗歌语言平畅易懂、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豪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特别是爱国主义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面光辉的爱国旗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这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年老的大诗人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在山阴乡下看似悠闲,但其心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时值初秋,暑热未退,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闷热互相交织,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难耐,情景触怅,写下这两首诗: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其一的大意是说,万里迢迢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鸡的喔喔叫声在邻家不断长鸣。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磨殆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其二的大意是说,三万里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的华山高高插入云天。在金人统治下的中原老百姓流干了眼泪,遥望南方,在期盼着宋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中又过了一年。

第一首落笔写眼前的夜空和鸡鸣景象,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有心、无奈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展开联想写遥远广阔的大好河山陷于敌手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心情。

两首诗围绕收复祖国河山意愿,实现祖国早日统一这条主线,互为一个整体,前是序幕序曲,后是主题主奏,由近景向远貌中推开深入,从沉郁到雄浑中推进交融。意境可谓辽阔、苍凉、悲沉。

下面围绕题主提出的诗中"关键词"来看看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诗的关键词,其实就是其诗中的"诗眼"。

那么这两首诗中或句中的"诗眼"又是什么呢?

第一首诗的"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这两句中,以"落"和“鸣"字为眼

这里的落和鸣看似是讲凌晨的早晨天将要亮了的自然景观,其实是诗人似乎听到了遗落在中原失地上的百姓呼救声、哀鸣声,让出来透冷的人心更纠结,却又无力回天。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这两句诗中,以“尽"和"怆"为眼。诗人是在担忧一腔的热血会被身体的疾病慢慢消耗殆尽,更是焦急朝廷的北伐收复失地梦想和意志被西湖的莺歌燕舞、酒绿灯红消磨退尽。

第二首诗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以"河"和"岳"为眼

这里的河是指黄河,岳是指五岳或华山。诗人用"三万里"写出了黄河的长,用"五千仞"描绘了华山的高,从高低纵横交错中拓展诗的意境,失地山河的美好,从山河的壮美中为下面的悲伤埋下伏笔。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以"泪尽"和"南望"为眼。这也是整首组诗的精华和高潮部分。这十四个字可以说字字珠玑,字字含着血泪。

诗人是站在金占区百姓的角度下笔,从金占区汉民的心境来表达收复失地的感受,一下把我们带入到遥远的中原故地,真切感受金占区的汉人受尽了苦难。一个"南望",把百姓这种向宋之心没死,天天望、年年盼朝廷派兵来把金兵赶走,可惜等了六十余年还是没有等到的绝望与希望写绝了,也写神了。

那么整首组诗的诗眼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整首组诗的诗眼是"迎冷"

这个"迎冷"就是大诗人诗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迎冷。

从表面上看是初秋夜里屋热心闷,诗人热得睡不着,屋外的冷快。其实不然,这里的"迎冷"是作者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与岁月无情催人老的对抗与抗争,是内心深处的热血男儿之热,迎对朝廷对失地的冷落和冷默的对抗反抗。这种不屈不挠、不服输的精神是诗人一生的生动写照。

"迎冷"有着诗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气和魄力,有着收复山河失地的悲壮与豪情,也是诗人性格使然。

结语

陆游的这首组诗,句句经典,寓意深刻。既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和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更是描写了失地百姓的水深火热和对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热切期望,也以此诗表明自己宝刀未老的雄心壮志,希望以自己的满腔热血唤醒沉睡了的朝廷。

通过于景寓情,借物生情,乐中写悲,悲中言志,可谓大开大合,气象万千,充满着为民爱国的浓厚感情。读罢意味深长,令人难忘。

我也为古稀之年大诗人所作之诗的豪气、血气和胆气所折服!


石润居


未见过此书。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