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粮食,那为什么隋末还有那么多饥民呢?

少年不大冷


饥民的产生,与隋朝储备了多少粮食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饥民的产生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是生产方式的问题,与隋朝的粮仓储备了多少粮食没有多大关系,与地主家的粮仓有多少粮食也没有多大关系。从表面逻辑看,隋朝建立那么多的粮仓,不就是为了存粮备荒吗?为何不开仓放粮呢?

只是,隋朝末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自然灾害。所以没有开仓赈济灾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隋末的粮仓,隋炀帝第三次讨伐高句丽失败后,所有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隋炀帝已经丧失了对政权的掌控。各地的粮仓实际上被各个门阀势力所把持,是否放粮赈济灾民,隋炀帝说了不算。

例如,近代1929年经济危机,美国大量的民众失业,民不聊生。而那些大资本家,却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为何不赈济这些没有饭吃,失业流浪的民众呢?道理是一样的。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是生产方式的问题。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粮食,这个说法不靠谱。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洛阳附近找到了一个具有17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隋朝粮草,并且发现了一千多年前已经碳化的粮食。根据这个仓库储备粮食的规模看,这个仓库够当时洛阳城常住人口吃上40年。而这样的隋朝粮仓,隋文帝开皇盛世之时,建立很多。

就因为这样的考古发现,很多人通过对比隋朝的粮食储备粮和唐朝立国时的人口规模,得出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粮食,这样一个夸张的说法。这显然是违背常识的。单单就粮食的保存时间来说,就显然不可能。

《新唐书》记载: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着于令。这句话就是说,粮食的保存时间在隋唐时期,最长不得超过九年。即便是现代化的发达的存粮技术,也不可能将存粮保持五十年。

古代对粮食的消耗方式,与现代社会可不一样。

各地义军开仓的统计:“(李)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开仓恣民就食……得胜兵二十馀万”、“(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收兵得万馀人”等,类似记载比比皆是,所以,“唐高祖平京师倾府藏以赐勋人。既而,又患国用不足。”

从这个记载看,唐朝立国之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危机。各个门阀势力投靠各地义军后,粮仓也被启用,从而作为这些义军争霸天下的军粮储备。唐高祖李渊能够定鼎关中,自然也得到了隋朝的粮仓。

所以说,这些粮食都被隋末各地起义军争霸给消耗了,唐朝立国之时,也利用到了一部分,但只是短暂的利用。后续粮食,是陆续补充进去的。毕竟修建好的粮仓不可能不用。后续补充进去的粮食,这可跟隋朝没有关系了。

隋末饥民的出现,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而是因为没有土地。

隋炀帝杨广为何要攻伐高句丽,不就是要抢地盘吗?大量民众倾家荡产,跟随隋炀帝,加入这场民族气运之战。如果抢到了地盘,设置了郡县,输出了人口,参战的民众根据均田制分到了耕地,将领因为战功得到了封赏。那么,什么样的矛盾都能消除。

失败,意味着一无所获,反而耽误了生产。民众失去了发展再生产的能力,门阀地主乘机兼并土地,无数民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办法谋生,才导致饥寒交迫。这些饥民后来也不是饿死的,而是加入了起义军,相互争夺隋朝各地粮仓而战死的。

即便隋朝开仓放粮,也解决不了耕地的问题。没有耕地,失去了赖以维持生存的手段,这才是社会矛盾爆发的根源性问题。

综上所述:隋朝历经开皇盛世,耕地不断增加,人口不断上涨,各地区也建设了许多粮仓,储备了很多的粮食。这个是事实。

然而,耕地的增加速度,跟不上人口上涨的速度。隋朝面临着严重的人地矛盾,面临着关中门阀与南方士族的矛盾,面临着南陈旧势力意图割据南方的矛盾,面临着北方突厥与高句丽入侵的矛盾。

各种矛盾都因为人地矛盾而不断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修建隋唐大运河,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以便消除地域矛盾。同时,囤积粮草物资,训练军队,对外开疆拓土,夺取耕地,移民设郡县。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后,无数民众不仅没有得到土地,反而因为征战失去了再生产的能力,大量的土地被门阀豪族兼并。伴随着无数民众成为流民,饥民,其他所有的矛盾都跟随着集中爆发,隋炀帝失去了对各个地区的掌控。

各地起义军或是反叛门阀贵族乘机夺取各地粮仓,借助这些粮草吸引饥民入军,充当他们争霸天下的兵源。


文明有历史


这就是片面追求国富民穷造成的,隋朝皇室以及官僚士大夫阶层拼命压榨底层老百姓,把社会财富都集中在到政府和官僚地主集团的手中,国家财政、粮食储备都很丰富,看上去国强了,其实这个国家内部已经长了脓了,只是还没发出来而已。这种局面也容易让皇帝误判形势,作出错误判断。隋炀帝恐怕也是认为自己国家很强大才那么不爱惜民力,不仅进行开运河等等工程,还多次发动辽东战争,却不知道民间已经很困窘,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衡才造成隋末诸多问题。当然也正是因为隋朝自文帝开始就一直准备征伐辽东,所以极为重视储藏粮食,造成粮食储备很丰富。


烽火野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甭管是乱世还是盛世,粮食都不能缺了。乱世缺了粮食拿黄金换口吃的富人大有人在,盛世缺了粮食更可悲,大好河山亡国也是难免。

隋末到底有多少粮食

我们拿隋朝和唐朝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隋朝真的很富。

隋炀帝时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而唐朝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垦田地1430万顷。

隋炀帝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而唐朝还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才达到。

可见隋唐的国力差距有多大。

隋朝在各地都建有粮仓,像兴洛仓、回洛仓、长平仓等等好多大型粮仓,粮食存储都达到了百万石。

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和李世民说:“西京府库,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而这一年,距离隋灭已有20个年头了。

在《资治通鉴》里,有一段对话是唐高宗李治和户部尚书高履行讨论人口和粮食的。

李治问高履行国家人口相较去年增长了多少,高履行说人口增长和往年一样,都在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国家现在一共多少户,高履行说有380户。

然后李治就扒着手指头算了半天,那他老子二十多年前登基时全国人口只有20万户。

李治又问那隋朝开国时有多少户,高履行说有870户。

李治又问那当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高履行再回,当时的粮食够870户吃50年的。

当然粮食是储存不了这么多年的,但隋朝当年的富余却实实在在有这么多。

隋朝灭亡的秘密在于太抠门

通常在我们的认知中,只有国家羸弱,才更容易出门,比如明末饥民造反,就是因为国家财政崩溃,百姓实在没得吃。

可是隋朝不是这样,都够李世民狂吃几十年的了,国家富足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国富民穷,国强民弱。

国家把大量的粮食一股脑塞到了粮仓里放着,却任由百姓贫困潦倒,积贫积弱,最终导致百姓暴动,给了李渊这些人机会。

就拿刘武周来说,他是当地的大财主,还是朝廷的校尉, 他起来造反当皇帝虽然不是为了百姓,但他喊的口号却也没错。

刘武周说:“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宁可饿死百姓,也不舍得开仓放粮。

这就是国富民穷。

瓦岗寨李密之所以向翟让建议攻打洛口仓,就是要用粮食换人心。隋朝不给你的粮食,瓦岗寨给。

隋朝有粮不放,最终只能是资助民众暴动。

其实那些管理粮仓的官吏,也想放粮。可是要放粮,那得皇帝批准才行。但是很显然,隋炀帝当时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他已经像鸵鸟一样躲到温柔乡打最后一炮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