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全國抗擊疫情的統一部署,不給國家添亂。在家「禁足」的這段時間,我把建國後歷年的宏觀經濟數據整理了一下。這些沉默的數字,都在無言訴說著每一段歷史的節點。
過去七十年,中國在經濟建設領域取得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今天,我們就讓數字開口說話,帶我們回顧這條曲折又豐碩的奮進之路。
(一)百廢待興
建國伊始,百業待興。這第一組數據,選取自1952年。這是權威網站上能夠查到的建國後第一份宏觀經濟數據。
1952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79億元。201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1.9萬億元。在67年間,增長了1,352倍。
如果中國是一家上市企業,那麼在過去這半個多世紀的表現無疑是一張完美的成績單。
在這一年,還有一個數據很值得記錄,那就是第一產業(農業)在宏觀經濟中的佔比。
第一產業在當年的宏觀經濟中佔50.5%,印證了中國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地位。而且,當年的第二產業(工業)僅佔20.8%,在三大產業中比例最低。
工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且是國防、民生保障的基礎產業。正因為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所以1953年開始了建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從保存下來的資料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國家對工業的重視程度是最高的。
「一五」期間,我國取得了很多顯著成就,主要集中在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比如,第一種國產噴氣式殲擊機研製成功,第一批解放牌汽車下線,寶成鐵路、武漢長江大橋先後落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二)特殊時期
也許是我們的創造熱情被壓抑了太久,也許是我們對自己改天換地的能力過於自信。很快,全國就進入了一個為期五年的「特殊時期」。
我們還是讓數據說話。第二組數據,我選取了五十年代工業發展數據。
這是建國後第一個十年間,工業發展狀況的趨勢圖。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深入開展,工業產值逐年增加。
1958年,工業產值同比增速一度達到52.7%。這不僅是空前的突飛猛進,而且也是絕後的不遺餘力。直到今天,工業同比增速再也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峰。
而且,當年的工業產值一躍超過了農業產值。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中,尚屬首次。
那麼,1958年發生了什麼呢?
為了實現「超英趕美」的目標,全國掀起一股「大鍊鋼鐵」的熱潮。據後來統計,短短一年間,全國的鍊鋼土高爐由最初的3萬座增加至數百萬座。
當時,普通民眾對「大鍊鋼鐵」的積極參與不僅是一種愛國熱情的表現,而且也是一種政治覺悟的體現。
在電影《活著》中,有一個鏡頭表現的就是牛犇飾演的基層幹部到葛優飾演的福貴家裡徵收金屬,拿去「鍊鋼、鍊鐵、做子彈」的情景。
我上大二的時候,學校曾組織我們去首鋼參觀。一家現代化鋼鐵廠的規模之大,是我此行前無法想象的。鍊鋼對生產條件要求非常高,民間的土法是完全不行的。
所以,轟轟烈烈的「大鍊鋼鐵」運動只搞了一年,就終止了。
剛剛修正了錯誤的中國人民正準備恢復生產,緊接著又遇上了「三年困難時期」。
在這裡,我必須強調一點: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把1959-1961這三年稱作「三年自然災害」。但近些年,隨著對歷史資料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們敢於正確面對過往歷史的勇氣,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都把這段時期改稱為「三年困難時期」。
所以,第三組數據,我們著重看看在「三年困難時期」中社會和國民經濟的基本狀況。
由於一系列重大的決策失誤,疊加自然災害的發生,中國在1960、1961這兩年,出現了連續的人口負增長。
由於當時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佔比處於歷史高位,而且,農業減產首先對廣大農村地區造成重創。所以,農村人口從1959年開始就出現了下降。
伴隨著人口銳減,生產停滯,宏觀經濟也遭受重創。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業先於工業和服務業出現了下滑的態勢,但隨著政策的糾錯也率先恢復了增長。而國民經濟的整體復甦要等到1963年才出現了。
在1961年還出現了一個特別現象。那就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工業產值(超出4.2億元)。
這並不是說第三產業在那一年發展得有多好,而是退步的比工業慢了點。第三產業真正超越第二產業,那是半個世紀以後的事了。
(三)改革的曙光
黎明到來前,總會經歷或長或短的黑暗。我們這個古老又富有智慧的民族也沒能逃脫人類社會的普遍發展規律。
在1966到1968這三年間,全國上下陷入一片紅色的海洋。
幾乎全民都捲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浪潮。各行各業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停擺,其中工業水平倒退得最為嚴重。
1968年,工業總產值為542億元,這已經退回到「三年困難時期」之前的水平了。
經歷了幾年的動盪後,國家逐漸把經濟工作重心又轉回到「發展生產、保障民生」的正確航道上。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和民族力挽狂瀾的人值得永遠紀念。
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僅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而且,國家堅定地把工作重心全面轉移到經濟建設工作上來,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在政治領域解放了全民的思想,而且在經濟領域解放了全社會的生產力。
以安徽省小崗村的實例而聞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國家的認可,這極大地鼓勵了數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此後,中國就以一種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速度開啟了經濟騰飛的發展之路。198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0億人民幣大關;2000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又突破了100,000億人民幣關口。
中國崛起之迅速,陸續把英、法、德、日等老牌強國甩到了後面。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實際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3%,美國為3.3%;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達到10.4%,美國為3.4%。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實際GDP年均增長率達到10.5%,美國為1.7%;2010年後,中國達到8.2%,美國僅為1.5%。
經歷了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中美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
上圖中的柱狀圖表現了中美經濟體量的差距。可以發現,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中國經濟呈直線型增長。從2006年開始,中美之間的差距逐年縮小。
(四)新的征程
2019年,一部紀錄片引起廣泛關注,這就是《美國工廠》。
影片記錄的是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國開設工廠的故事。雖然這部影片在網上引發了一些爭議,但它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即美國的製造業已經今非昔比。
昔日那些因製造業而繁榮的城市逐漸落寞,很多產業工人被迫下崗,改行服務業。
儘管特朗普上臺後,一直倡導、鼓勵美國的高端製造業迴流本土。但很多客觀條件似乎並不能支撐他的政治主張。
影片中,福耀集團設在美國的工廠也遇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麻煩。比如,中美兩國工人對同樣一份工作的態度大相徑庭;再比如,美國工會發起的罷工對生產效率產生負面影響等等。
與之相對的,是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後享受到的「中國速度」。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項目於2018年簽約拿地,2019年1月7日開工建設,12月首批國產Model 3即交付內部員工。
施工不到一年就落成投產的特斯拉上海工廠,一期規劃年產量為15萬輛純電動整車。這讓前段時間還飽受資金緊缺的馬斯克大為振奮。興奮的馬斯克甚至在交付大會上即興起舞,難掩喜悅的心情。
特斯拉上海工廠的故事只是中國崛起的一個縮影。
2019年,中國高鐵新增里程4,000公里,總里程達到35,0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40,000公里,居世界第一。
中國第二艘航母,也是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下水服役。
雖然去年的宏觀經濟數據還沒有公佈,但是我們參照前幾年的經濟增速可以大膽預測: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很有可能突破100萬億。
這裡,我還想再列舉第四組數據,一起看看那些關係到我們普通百姓生活的領域都有哪些變化。
2012年,有一個事實悄然發生了。那就是第三產業總產值再次超越了第二產業總產值(超出217億元)。與1961年那次超越不同,這一次是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得以實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外貿出口遭受重大打擊。從那時起,我們開始意識到拉動國內消費對國民經濟的健康成長有多麼重要。
服務業的崛起不僅為「拉動內需」的國策提供了抓手,而且也反映了政策落地後的真實表現。
2015年,第三產業總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首次超過50%。
第三產業的崛起,對我們普通人生活的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
比如,以淘寶、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幾乎囊括了你想買的任何商品,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心儀的寶貝。
2018年二季度,微信月活用戶數突破10億,這標誌著「全民在線時代」的到來。
互聯網的普及,不僅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親友能時時聯繫,而且極大地消弭了由地理、經濟等客觀因素造成的差距。
2019年,「下沉市場」和「小鎮青年」成為全網焦點的底層邏輯就是互聯網解決了以往「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認知鴻溝,釋放了不同層級消費市場的購買力。
抖音、快手的爆發,在為視頻達人提供「內容創業」通道的同時,也為各路主播提供了帶貨平臺。
互聯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日新月異,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以前,勞動人口會向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大城市聚集,因為那裡機會更多。
隨著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組群的出現,區域中心城市逐漸與周邊的城市形成產業分工。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陸續外遷,而以金融、互聯網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企業向中心城市聚集。
所以,大城市的人口流入逐年放緩,甚至還出現了淨流出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迴歸到二三線城市,或者更遠的下沉市場。這進一步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和消費。
這些變化既是組成宏觀經濟的顆粒,也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改變。
回望過去七十年的經濟發展簡史,就是一首催人奮進的青春之歌。儘管眼下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突如其來的困難,今後的世界也充滿了許多未知的變數,但我們依然有信心度過每一個難關,因為我們是世界上最擅長用奇蹟創造歷史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