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商銀行開業定位物聯網科技 民營銀行負債創新之監管問題迫切

4月16日,無錫錫商銀行正式開業成立,這是全國第19家、江蘇省內第二家民營銀行。

江蘇也是截至目前唯一擁有兩家民營銀行的省份。另一家是2017年6月份開業的蘇寧銀行。

自2014年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以來,民營銀行的發展已走過6年曆程。

“總體來看,民營銀行發展到今天表現不錯,基本實現了當初監管試點的初衷,拓展了銀行的服務範圍,將一批原來不屬於銀行服務的群體納入了進來,一些線上創新也為銀行業經營探索出了新道路。但民營銀行內部差異是非常大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此評價民營銀行的發展。

定位物聯網特色科技型銀行

4月15日,無錫錫商銀行完成了工商註冊,註冊資本20億元,總部設立在無錫市,由紅豆集團、江陰澄星集團、興達投資集團、恆科新材、雙象集團、利創新能源、感知技術、紅豆股份8家股東發起成立,紅豆集團持股比例最高為25%,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CEO周海江擔任無錫錫商銀行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長。

此外,江陰澄星集團持股24%,興達投資集團、恆科新材、雙象集團、利創新能源均持股9.99%,感知技術持股6.04%,紅豆股份持股5%。

民營銀行自誕生起就自帶“科技”基因。由於物理網點受限(監管對民營銀行有“一行一店的限制”),民營銀行主要通過線上方式創新產品開展業務,部分民營銀行依託自身的股東生態背景,線上業務創新頗為成功,規模也急速擴大,並開始對外賦能,帶動整個銀行業紛紛向線上拓展。近幾年,傳統銀行發力金融科技,並形成一股成立科技子公司的風潮。

疫情期間,這一方向再次得到強化。“鼓勵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加強與主要依靠互聯網運營的民營銀行的業務合作,為小微企業精準滴灌,提高復工復產小微企業的貸款可獲得性。因為這些民營銀行手中有大量的大數據,主要是藉助互聯網去運營,這是他經營上的特點。”今年3月份,銀保監會在國新辦發佈會中表示。

從定位上看,民營銀行大致分為兩類:注重線上業務的互聯網銀行,注重線下業務的產業、區域經濟銀行。從此前18家民營銀行的發展情況看,注重互聯網的民營銀行發展較快,尤其是兩家互聯網巨頭系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

最新成立的錫商銀行明確自身定位:堅定科技普惠、錯位發展的方向,以移動金融和物聯網技術為手段,構建互聯網金融、物聯網金融相融合平臺,探索和打造具有物聯網金融特色的科技型銀行。

據瞭解,錫商銀行的行長和兩名副行長均來自中信銀行。兩名副行長中,一名為技術背景,曾在工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的信息技術部門任職,此前曾任中信銀行的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另一名副行長主要擁有銀行資管和零售業務背景,曾是中信銀行資管中心副總裁和南粵銀行零售事業部總裁。

發展兩極分化和監管不確定性

此前18家民營銀行的經營情況,最大的特點是兩極分化。

截至目前,已經披露了2019年度業績的6家銀行來看,億聯銀行、振興銀行、富民銀行均實現營收和淨利潤翻番。湖南三湘銀行和富民銀行開始步入10億營收隊列。而在2018年,僅有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三家營收超過10億。

再從2018年的經營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末,微眾銀行總資產2200億元,網商銀行為959億元。其他銀行與之相差甚遠,資產規模均在400億以下。

營收上的馬太效應更是明顯。2018年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的營收規模分別達100億和63億,同比增速分別為47%和49%;其他民營銀行營收均在10億以下。事實上,微眾銀行的淨利潤佔據了整個民營銀行的半壁江山。

受限於一行一店的制約,民營銀行發展受股東背景影響巨大,其他民營銀行股東的線上生態無法與幾大互聯網巨頭相比。

從監管初衷看,設立民營銀行並非為了與傳統銀行形成正面競爭,而是通過差異化定位、特色產品去服務傳統銀行覆蓋不到的小微企業。從經營和產品上看,相比傳統銀行,民營銀行的差異化和特色較為明顯;但在民營銀行之間,則同質化嚴重。比如,2018年微眾銀行推出“智能存款+”產品,很快幾乎所有的民營銀行都蜂擁而上。

在負債壓力下,不少傳統銀行近期也推出拼團存款等類似的創新,可見民營銀行的創新探索對行業影響深遠。但民營銀行的創新還面臨監管上的不確定性,比如智能存款產品就曾遭遇監管約談。

“監管需要儘快跟上和適應,如果還是以傳統思路來監管,把線上當做一種補充,禁止線上創新,那可能很難發展。但如果順應規則,鼓勵線上創新的方向,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這個監管方向明確下來後,對整個行業都影響深遠。”曾剛說。

根據天風證券的研報,其測算的14 家民營銀行截至2018年底的平均同業負債佔比達到30.84%。其中,新網銀行同業負債佔比高達 57%。隨著時間推移,民營銀行需要逐步達標同業負債不得超過1/3的監管約束,“一行一店”限制仍在,負債壓力將逐步凸顯。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