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還可以怎麼解釋?

舔龍血


《道德經》開頭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是道德經中兩句最具有吸引力和最讓人遐想的12個字,可惜2600年來,老子自己把開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鑰匙🔑帶走了,大家只能在門外伸長脖子往裡張望,終不得要領:

這個故事從孩提時代吹泡泡開始。

一、道恆等式

人類居住在一個大約930億光年的泡泡(真空)裡,所有泡泡都漂浮在宇宙大空洞中。

空洞由純引力子填充,是宇宙的冷極,溫度是-273.15C°,也叫狄拉克海(the Dirac Sea)。當光子運行到泡泡邊緣時,就會掉入空洞,光子和引力子空穴相遇就會湮滅生成中微子: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這裡,引力子帶1份-h能量,光子帶1份+h能量,中微子不帶能量,其中h=6.62607015×10^(-34) J·s,為普朗克常數。

這個恆等式模糊將其命名叫道恆等式

二、如來恆等式——宇宙公理

空+色≡如來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謂如來。如來恆等式解決第一因問題:空洞(引力子)和真空(光子)從哪兒來的?為什麼引力子和光子所帶能量相等,但性質相反?光子(☯)中一對電荷是什麼?光子去掉一對電荷後就是引力子,那麼,光子和引力子相同的殼是什麼?這些是宇宙中最最基本的第一因問題,因為本來就在那兒,也不會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所以問題本身就不是問題,不需要回答。

三、上帝恆等式

這個恆等式是歐拉於1748年發現的,是數學上最美侖美奐的上帝制造的公式。將歐拉公式簡化就是:-1+1≡0

以上三個恆等式從不同視角揭示道的“象、數、理” 特徵。歐拉公式表達數的恆等關係,兼容道恆等式(象)和如來恆等式(理),最終三者無縫對接。

四、上善若水

OH-+H+≡HOH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這個恆等式形式與道恆等式相同,老子說水(無色、無味、透明)這種物質跟道相差無幾了。

五、中微子長什麼樣?

中微子長什麼樣?上圖示意中微子的精細結構:正負電荷繞兩個引力子形成自耦合態。

六、宇宙只是中微子的幻象

中微子變換變換就可以進一步演化出暗能量、暗物質和黑洞:

暗能量就是中微子中鎖閉的那個光子,暗物質是中微子在冷極(-273.15C°)中所有中微子的量子態趨同後凝結的中微子冰(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中微子冰通過一個聚集過程當質量超過霍金質量後形成黑洞。

黑洞老子叫玄牝,就是那個先於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可以為天地母。

七、盤古開天闢地

光子→正中子+反中子

這是當黑洞自轉線速度到達光速時的太極☯生兩儀過程,將空間撕裂創生物質,謂盤古開天闢地。

河圖的雙螺旋結構演示了這個創生過程。

八、宇宙五極說

這裡總結一下:宇宙是從五極(-1 1 0 1 1)起源和演化的,要理解宇宙中的萬千奧秘一定要先了解宇宙的五極:

-1→引力子(冷極-273.15C°)

+1→光子(動極光速約為

299792458 m/s)

0→中微子(道或無極真空不帶能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謂如來)

1→黑洞(陰太極玄牝為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超流體,黑洞也叫靜極,先於天地生,是謂天地之母)

1→白洞(陽太極玄同是黑洞的臨盆分娩態,也叫熱極,溫度約為T=1.416833(85)×10^34K,就是普朗克溫度)

宇宙從五極起源,通過中微子就象一位高超的魔術師將宇宙中的一切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演化,變幻出五彩繽紛的世界。


模糊黃金紅


萬事萬物的存在皆有自己的規律和價值,但其所表現出來的形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也就是說宇宙之間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事物的存在之道,而且每個事物的道,無時無刻都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道”的前身是根源,“道”的結果是我們所看到的表象。從根源到表象的過程即為“道”。

一、論道

我們隨口而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來自於國學經典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之第一句。但是原著更能讓我們明白這句話的涵義。“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意思是說:我們看到的是一般的道,但它不是亙古不變的存在。

從認識一種“道”,併為其命名,和“道”的本身一樣,這個名字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沒有特別之處。沒有名字的事物,在天地形成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等待我們去了解和認識它的原本面貌。已經有了名字的事物,本來就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老子的下一句是這樣寫的“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對於那些沒有名字的“道”,人們總是懷著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奧妙,對於那些時常有所變化已經命名的“道”,人們帶著疑惑的想法去領悟它存在的道理,希望從中發現它變化的端倪。《道德經》繼續寫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和“名”的存在是一樣的道理,根源相同只是稱謂各異。但兩者同樣玄妙深奧,玄妙到什麼程度呢,《道德經》上說,可以玄了又玄,妙了又妙,玄妙深邃,是通曉宇宙萬物奧妙變化的玄妙之門。

小結:道非道,非常道。宇宙萬物,道法自然,萬物浩繁,難以數計。然而,一物一道,一道一名,各有各的奧妙。《道德經》一句話,世人但凡有說盡道法自然者,豈不是曠世奇人,鑄就鴻篇鉅製。

又鑑於篇幅有限,加上下筆之人的才疏學淺,後文就以“名”為引子給大家“說道”“說道“。

二、悟道

悟道的根本是從萬物的本相到表象之間的變化過程,經過我們的思考和分析,得到一個合乎科學邏輯的結果。有和無,真和假本身是矛盾對立的,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一個整體,這是事物本身的玄妙之處,唐代王偉的詩句“洗心詎懸解,悟道正迷津”就是很好的佐證,洗心是為了什麼?因為心底有懸而未解的疑惑。悟道又是為了什麼?因為需要一個正確的答案來解釋眼前的迷津。因此上道的涵義就是有和無,真和假,虛與實的循環論證,悟道就是參悟彼此之間的變化規律,然後發現其中的玄妙。

(1)佛家之道與佛教參禪的目的。參禪即問禪,問佛教的禪意和根源以及世間的一切”道”。參禪的宗旨是生死的論證,肉體的明心見性。就是要領悟生與死的關係以及自身的本來面目。佛家認為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前路。“明心”就是看透心底,“見性”乃是窺見自己的本性。唐宋以前的禪宗參悟,大多是三言兩語就欣然悟道了。句式有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惡莫思,生死勿念”等。由於人惰性無常,經常講了以後又往往做不到,自宋以後,得道高僧祖師們開始引導信眾,效仿達摩祖師用坐禪的方式去參悟

坐禪,意思是閉目端坐,凝志靜修。用心看著頭腦中紛飛的念頭,念頭會慢慢地靜下來,靜下來的頭腦則會出現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喻)。就像搖動杯子裡渾濁的水,不動杯子,杯子裡的渾濁會沉澱到杯底,水則會清淨無暇。坐禪的功用是能讓坐禪的人,頭腦清晰、思維有序、行動專一。

佛教講,即內因,外在條件,因此,要想坐禪有成就,對初學者,要有個好的因緣。最要緊的,一要發願堅持修煉,二要持戒---最基本的“不”一定要遵守。同時戒除一切。

在佛家享有崇高地位的“得道高僧”,就是指在參禪悟道方面,已經充分認識佛法宗門,達到了見道位的地步,被尊稱為得道高僧。

(2)道教之道與道家的問道。老子創立的道教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通稱,道教之道只是作為一個有了名稱的一般的“道”,是所有已經被冠名了的其中一個。

問道是向有知識,有豐富閱歷的人請教道理,向道家請教道術,問詢世間一切自己不懂的道義根源。問道不是專指向道家問詢,它是一個現代詞語,意思很簡單,就是問。類似於頭條的悟空問答,知乎等都是問道的形式。

(3)儒家之道與仁者愛人。儒家道義的根源是一個“仁”字,它源於孔子的核心價值觀“仁者愛人”,其中的”仁”代表天地人三者合一,混為一體,這是孔子對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最好的理想塑造。

由孔子主導並演繹的儒家思想即是儒家的“道”。

儒家思想,是百家學說之一,幾千年來,為歷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稱為或,由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也是中國的主流意識。

為歷代儒客尊崇,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要分清。作為一種學說,作為一個階層,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開來

儒家之道歸根結底就是問道者,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儒教所體現的表象上看出來。儒家以做學問,著書立學為中心,教人開蒙,鑽研學術,論辯真偽,從而促使社會進步,視野開闊,奠定了儒家思想能夠作為中華文化的頂級代表。

三、知道。

“名”只是一個符號,可以人為地任意的給與某種事物冠名。“名”下的涵義或特定特徵為有名的“道”。“道”一旦有了“名“就代表人類認識某種”道”,是為知道。比如由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觀察天體後發現的彗星,經過他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了彗星的運行規律,測定了運行軌道和數據,並因此命名為哈雷彗星。彗星被發現的有600多種,它們的形態又各自不同,按“道可道,非常道”的涵義來解釋,所有的彗星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道“。彗星的前身是我國勞動人民口中說的“掃帚星”,那麼彗星的未來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又有誰會“知道”呢。

有名的“道”等於你“知道”。不妨細數一下你知道的“道”。

茶道:品茶者的生活藝術,享受美感之道。

花道:插花造型藝術,親近自然之道。

棋道:專指圍棋。藝,品,理,規,禮之道。

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武士道通通源於我國的習武之道。

家道:切身體會,應該知道。

人道: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之道。

天道:天有天德,英雄替天行道。

世道:人間百態,興衰變遷,處事之道。

道不盡的道,說的頭頭是道,不如《道德經》一句話概括。

總結。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幾乎囊括了宇宙間的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道”,可以說簡直道不盡,講不完。我們從溯源到究根結底,其中的過程,仔細想想,真是千變萬化,模糊又朦朧,即便細微到一粒塵土,尚有“塵歸塵,土歸土”的嬗變。這裡只有由衷佩服《道德經》的博大宏偉,定義精準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文化課


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所說的“道”並不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狀態,又是一種力量。“道”所指向的是全部宇宙萬物所從產生的“原始”,是本源性所在,是涵括一切萬有的無限者。

對於如此深奧玄妙的“道”,我們是無法為他命名的,只能感受到他是“空無”的,空無不是虛無,而是“無名”,也是無窮無盡的變化。

一切萬物正是在這“空無”的狀態中滋生為“有”。

只有體悟到一切宛如本原於“道”而“有”,一切萬物本原於“道”而“無”。

以萬物之“有”的維度來觀“道”之“無”,才算是真正的瞭解了“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