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壓力測試看疫情下金融體系的穩定

從壓力測試看疫情下金融體系的穩定


從壓力測試看疫情下金融體系的穩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罕見的大幅下降。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季度的重要經濟數據。其中,一季度實際GDP同比下降6.8%,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根據WIND數據)。在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投資、消費、對外貿易都出現全面的下滑,可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空前嚴重。安邦諮詢(ANBOUND)最近曾一再警示,隨著疫情仍在持續,其對經濟的影響短期內無法消除,金融系統必然會出現大量的壞賬風險。這將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回顧2019年央行對銀行業的壓力測試結果可以看到,目前經濟急速下降,比當時所設想的極端情況(重度衝擊)更加嚴重。中國人民銀行去年11月曾對國內1171家、資產合計佔中國銀行業近3/4的銀行進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中國今年經濟增長若降至5.3%(輕度衝擊)時,將有90家銀行無法通過測試;如果增長率降至4.15%(重度衝擊)時,將有159家無法通過測試。

按照這樣的實際增長數據來看,今後中國高風險金融機構佔比將逾13%、多達586家。而單就30家大中型商業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來看,在重度衝擊(經濟增長率降至4.15%)的情境下,會有超過一半不能通過壓力測試。這意味著一旦中國經濟增長率大幅下滑至IMF預估的1.2%,其金融體系可能遭遇“災難式崩盤”。不良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可能從去年不到2%提高至6%,備抵呆帳覆蓋率將從188%降到55%的危險水平;這些壞帳將侵蝕銀行資本,使得一級資本充足率降低約3.8%,未來更加無法抵禦危機。

就目前數據來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已經開始抬升。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3.3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2.08%,較上月上升0.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關注類貸款同比明顯多增。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關注類貸款餘額5.8萬億元,關注貸款率環比上升0.17個百分點。隨著疫情持續,更多的企業可能面臨資金鍊斷裂,很多關注類貸款可能進一步惡化,增加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同時,目前不良資產的情況很大部分只反映了疫情前期的信貸資產的風險。在2月份監管方面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後,新產生的不良資產預計會因疫情影響有更大比例的提高。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4月份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央行密切監測銀行體系的風險狀況,開展了壓力測試。新的相關測試結果將通過金融穩定報告及時披露和更新。短期來看,疫情對銀行信貸資產必然造成下遷壓力。

安邦諮詢的研究人員認為,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可能在2年左右。目前,很多機構都預測中國經濟全年增長率在3%左右,IMF最新對中國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僅剩1.2%。如果經濟長期低迷,則很多不良資產會集中暴露,這對金融體系的穩定將產生災難性的衝擊。

同時,安邦諮詢提醒,利用商業銀行貸款“放水”的方式刺激經濟,試圖重啟經濟復甦,是非常危險的嘗試。從其他類似的情況來看,中國臺灣“央行”除了宣佈降息一碼,總裁楊金龍還罕見具名寫信、親自打電話給各銀行董事長。拜託銀行配合央行對中小企業兩千億元的融通政策。最根本的原因是,臺灣不像美國以“直接金融”為主,而是“間接金融”。臺灣間接金融的存量佔比,從2005年的74.35%到去年已到82.61%,是香港的四倍。這同樣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難以支持實體經濟。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是,臺灣的銀行業大部分以私營為主,在經濟下滑時,更多的採取避險和惜貸的方式規避風險。而大陸的銀行仍以國有為主,對於防疫需求的硬性需求,銀行不得不落實,從而提升信貸中信用風險。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一季度的融資增量中,間接融資比例仍達到67%的水平。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1.0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47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7.25萬億元,同比多增960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增加1910億元,同比多增1669億元。而經濟增速在社融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出現負增長,意味著今後一段時間,新增信貸資產的資產質量同樣不樂觀。

中國是個間接金融的國家,通過銀行來提供融資的比例很高。這就使得國內對通過商業銀行貸款來刺激經濟的依賴更大。與此相應,商業銀行承受的風險也就更大。地方政府未必察覺得到這種危險,但在中央政府一級則會形成明顯的巨大壓力。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經濟遭遇空前的疫情衝擊下,巨大的債務規模和信貸規模導致了現在信用風險成為銀行業的突出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回顧去年的銀行業壓力測試,可以對當前的情況有更充分的估計。這意味著銀行業出現風險的可能性大增,未來需要有所準備,防止系統性危機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