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自古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旦地方势力过大,而中央的经济、军事、人口资源等硬实力不如诸侯国后,那么地方的割据甚至是反叛将成为必然,比如八王之乱、七国之乱、唐朝藩镇割据都是地方势力膨胀所导致的。那么作为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它是如何维持自己的殖民统治,而不担心殖民地总督拥兵自重呢?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英国国王


咱先说结论吧,英国的殖民地后期就是以割据方式存在的,最后正是因为英国无力维持对殖民地的控制,才导致英国殖民地体系瓦解。英国的殖民历史始于16世纪,在看到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殖民海外获取巨额财富后,心痒难耐的英国也打起了殖民发家致富的主意。不过当时的英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根本没有办法学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方式:国家出钱派遣人员到海外远征和殖民。那怎么办呢?英国国王灵机一动,以颁发“皇家特许状”的方式,吸引国民到海外开拓殖民地,许诺他们如果能生存下来,就可以在自己建立的殖民地上拥有种种开发、管理和贸易垄断特权等,简单来说就是:谁开发,谁拥有!如果你是一个穷二白的平民,你只要拥有了这张特许状,当你远征海外发现了新土地,你就可以宣布自己是这块土地的拥有者,土地上面所有的金矿、银矿等资源几乎都属于你,这种一夜暴富的方式吸引了无数做黄金梦的商人、冒险家奔向海外寻宝探险。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皇家特许状


1606 年,第一批来自伦敦的 21名商人从国王那里取得北美洲的殖民皇家特许状后,立刻成立弗吉尼亚公司,并集资运送了几百名移民到北美洲,建立了大英帝国第一个永久殖民地,此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最后形成了庞大的大英帝国。

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殖民方式,英国的殖民地在法律地位上是英王分封的 “自由索克领” , 而非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根据这种书文表述,这些殖民地和英国本土一样,都是英王的下辖领地,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殖民地和英国本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非上下级关系。所以根据特许状而建立的殖民地, 乃是英国统治的土地,而非英国统治其他民族的被征服地。因此这些殖民地都会尽可能完整地将英国本土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移植过去,按照英国政府自身的模式和功能来设计和建立各殖民地政府,像早期的美国和加拿大等殖民地就是例子。这也是为何英国在殖民地不会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直接杀烧抢夺为主,而是以较为温柔的贸易方式进行资源和经济掠夺。

英国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方式殖民,这是因为在英国迈向帝国的初期,就有像培根、哈林顿、弥尔顿这些英国思想家担心国家的扩展将需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队和官僚队伍去管理延伸的领土,可如果被征服的领土时常对抗中央,那就得不偿失,甚至可以威胁到英国本土,所以他们鼓吹一个新帝国必须是一个较松散的帝国,只要帝国中心只要保持某种领导权就行,这个帝国的基石则是海上贸易与自由,而非征服与控制。中心与边缘之间则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非以征服和控制为目的。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大英帝国版图


在早期的时候,派遣过去这些殖民地的总督之所以没有反叛的心理在于他们还当自己是“英国人”,在殖民地开括的时候,这些殖民者经常需要本土的帮助,比如需要本土提供的枪支弹药来压制可能存在的暴动因素等,而且英政府除了有工资发给他们外,还会有各种津贴,比如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英国驻印度总督的薪资是125000美元,各种津贴加起来还要超过工资,也就是说英属印度总督年收入保底25万美元,这要是拿到现代来对比那相当于是好几百万了,只要好好给英政府做事情,每年舒舒服服的拿上几百万对许多人来说诱惑十足。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印度总督与印度王公合影


不过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外派过去的总督之中,但殖民地可不是总督一个人说了算的,而且在一些殖民地也有不少为本地人,同时由本地人组成的参事会相当于英国本土的枢密院和议会贵族院。由于地理阻隔减损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效力,加上殖民地的自治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殖民地的离心力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既然殖民地是英国人建立和统治的海外领地, 那么殖民地英裔居民自然就是英国国民,而非受异族统治的 “二等臣民” 。他们和英国本土居民享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这在特许状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1632 年的马里兰特许状用一大段文字特意说明:移居马里兰的英国人及其子女、 及那里出生或将来出生的人,皆为英国的 “土生居民和忠 实臣民” , 他们应和英国本土出生的臣民得到同样的待遇和尊重, 同样享有英国本土臣民的全部特权、公民权和自由权 。不仅英裔居民在理论上拥有和英国本土居民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即使是进入殖民地的非英裔移民 , 也可以成为英国国民。1740 年英国议会首次制定了殖民地的入籍法, 允许在英国境外出生的人经过一定的程序而归化为臣民。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英国的殖民掠夺


不过这种“众生平等”的概念终究只是一纸空文。英国本土的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殖民地的人就是比本土的人低一等,殖民地就是母国的臣属,,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母国的意志,为母国的利益服务。当北美殖民地反英情绪高涨以后,英国社会充斥着这么一种声音:“要好好教训这些不懂感恩的下等人”

随着殖民地的发展,那些去到殖民地的英国本土人在扎根几代后,后代对于英国本土的感情自然不如先祖那般有归属感。更不巧的是,自从“七年战争”之后,英国加紧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剥削。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国债达到1.35亿英镑,同时单单是北美的防务每年就得支出400万英镑,为了摆脱这种经济困境,英国政府自然不可能苦了自己本土,于是把目光放在了殖民地上。比如在北美殖民地,1764年4月英国议会就通过了《糖税法案》,规定凡北美殖民地进口的糖必须缴纳每加仑3便士的海关税,这就更加激起了殖民地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接受那个数千英里之外的岛国的统治,开始引起他们的思考。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七年战争


殖民地以往由于需要英国的保护,对英国限制其商业贸易的《海上贸易条例》只能默默接受,当做是保护费。但随着英国的崛起,在外部已经没有国家敢挑战英国的霸权,那殖民地就不需要担心法国、德国这些国家过来攻打自己。18 世纪中期,瑞典学者彼得·卡尔姆在对北美进行考察以后就预言英属殖民地将在30~50年内建立独立的国家,因为能够阻止其独立的外部因素已经消除;在内部,由于殖民地的本土化日益加深,殖民地对于英国在经济上的攫取自然日渐不满,当这种情绪压抑到极点后,殖民地就开始摆脱英国本土的控制,谋求独立,像美国的独立战争就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美国独立战争


1902年,殖民事务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在殖民地会议上对各殖民地代表说:“我们的确需要你们的帮助。这个筋疲力尽的泰坦巨人同命运相搏斗的那个天地太广阔了。我们肩荷这个负担已经有很多年。我们想,这是我们的孩子们应该帮助我们来支撑的时候了。”妄图将所有英联邦统一成为国家的张伯伦,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这种想法已经太迟了,各殖民地已经不再是英国任由摆布的领地。


为什么英国早期到处发展殖民地,却不怕形成“诸侯割据”?

雅尔塔三巨头


一战之后,英国的霸权已经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正是其当初的北美殖民地——美国。二战之后,苏美再次联手对殖民地体系进行肢解,曾经辉煌的大英帝国最终沦为了附属美国的二流国家,乃至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