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山東區縣鮮活力洞察報告 △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作者 | 拾冷

設計 | 劉濛濛 數據 | 高曉丹

來源 | 新浪山東頭條(ID:xlsdly)


不是出差去一趟菏澤鄄城,可能“鄄”這個字一直不認識。這個字念juàn,這個縣名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也正是這個原因,鄄城被民政部命名為“千年古縣”。


搜索發現,鄄城有眾多的標籤,比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青山羊和小尾羊育種基地,全國魯西黃牛和中國鬥雞保種基地……


不過,可能最能激發網友興趣的,是鄄城被譽為“中國發都”。


鄄城發製品,在中國堪稱一絕。只是,這樣的“標籤”在山東,並不被知曉,分析其中緣由,有兩個不太成熟的思考,其一,發製品在國內的需求,沒有國外一般熱情;其二,在經濟大省的山東,發製品產業,並未納入產業發展的主流,規模雖大,卻未有“產業自信”。


在筆者看來,作為“菏澤崛起”一員的鄄城,顯然不能再這般“低調”;對於擁有“千年古城”的鄄城,亦無需“低調”。縱覽鄄城近兩年的經濟發展,給人兩種明顯感受:其一,踏準了鄄城發展的節奏;其二,找到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自信。這也是我們重新審視鄄城的緣由所在。


1

“千年古縣”的守望


公元221年,30歲的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同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這一年,也是曹丕繼位曹操的第二年,被史學家稱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


從這一年開始,到曹植去世,因受曹丕、曹叡的排擠、打擊,曹植從一個優哉遊哉的公子哥,變成了處處受限制,數次徙封的淪落之人。222年,曹植被封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


這一年,曹植創作《洛神賦》(又名《感甄賦》),將自己在鄄城偶遇的甄姓美女,比如成洛神,抒發自己無盡的“悲傷悵惘之情”,這篇辭賦,被後代文學家視為曹植的傳世名作。


鄄城,也因為《洛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屢刷存在感。不過,後來的鄄城,並未將曹植作為“傍身”的歷史文化名人,而是將比曹植早近600多年的孫臏,作為鄄城的歷史文化“地標”。一位古代軍事家,要更正能量。“千年古城,孫臏故里”成為鄄城對外宣傳的歷史文化招牌。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宋摹本,局部)


相比國內的其他縣市,因沒有名人而“苦惱”,甚至為了爭一些歷史人物等常打口水官司,鄄城在這方面,要優越的多,這裡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五帝時期,《太平寰宇記》載:“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除了顓頊遺墟,還有華胥故里、帝堯陵、東山禪寺等,以及、雷澤湖、丹朱城、舜耕歷山遺址、孫臏故里、孫臏墓、億城寺、羊左全交合葬墓、莊子釣魚臺、城濮之戰古戰場、東漢亙古泉、陳王讀書檯、葵丘會盟臺、劉忠古墓群、蘇氏家祠、蘇御史牌坊、舜王城等文化遺蹟……


正所謂,“一城古風、遍地人文”,只是,這些遺蹟年代久遠,又獨立存在,如何把“遍地人文”的古蹟整合成旅遊資源,把“文化事業”轉成為“文化產業”,鄄城一直在探索。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孫臏旅遊城(攝影/申廣清)


2019年,鄄城編制了《鄄城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鄄城縣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一心、三廊、四區”的文化旅遊格局,這些規劃,把歷史的、自然的、產業的糅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整合和調動各項資源與優勢,這對已是“旅遊強縣”的鄄城,是新的起點。


不得不承認,挖掘、開發“千年古縣”,並沒有那麼簡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苦旅”般的漫漫行程,相比已成文化旅遊產業,且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而言,鄄城對“歷史長河”的認知,才是剛剛的起步。鄄城,不僅肩負著歷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也肩負著產業化的保護與開發,起筆於滄桑,落筆於滄桑,對“千年古縣”的守望,鄄城要更認真一些。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舜耕歷山古遺址(資料圖)


2

三場輿論“高光”時刻


自2018年以來,鄄城有三個新聞事件引發網友對鄄城的關注。


其一,2018年4月19日,菏澤市委副書記、鄄城縣委書記張倫到左營鄉等地調研。這意味著原任山東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的張倫正式履新菏澤市委副書記、鄄城縣委書記。


要知道,縣委書記是正處級幹部,而張倫所任的菏澤市委副書記是副廳級幹部,由廳級幹部兼任處級崗位,屬於典型的縣委書記“高配”。那如此“高配”有何好處?


人民日報曾刊文表示,作為一種正向激勵,“高配”的縣委書記顯示出上級黨委對當地的重視。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菏澤市委副書記、鄄城縣委書記張倫(資料圖)


一方面,縣委書記“高配”使得基層用人、留人“天花板”問題得以緩解,便於各項政策延續,有利於地方穩健發展;另一方面,“高配”的縣委書記更利於全縣資源的整合,也更有機會在省市範圍內爭取資源。所以,許多縣域在“高配”其“一把手”的同時,也伴隨著縣域權力的擴張,通常為省直管縣、擴權強縣,在人事、財政、計劃、項目審批等各個方面享有優勢。


而張倫所執掌的鄄城,正是山東省財政直接管理試點縣。有幾個關鍵詞需要提示,“政策延續”“資源整合”“爭取資源”“權力擴張”。由此來看,足見菏澤對鄄城的重視程度。


其二,2019年11月8日,菏澤市發佈《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員回鄄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符合條件的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員回鄄城工作,其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符合條件的,都可按照同層次對口安置、就近相近安置等原則,一同安排在鄄城工作。


“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的搶人政策,讓鄄城上了“熱搜”,而此時的輿論,正對大城市間的“搶人”討論正酣,“搶人”的話題持續推出,不過也是限於大城市間的“搶人”。而鄄城作為一個縣級市,推出這樣的“搶人”新政,無異於是“爆炸性”的關注點,有媒體這樣評述,“像菏澤鄄城這樣開出如此優惠條件的,還未曾出現。”顯然,鄄城對人才的需求,很著急。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鄄城自然環境(資料圖)


而“搶人”,關鍵在於讓人才留住。


鄄城能夠推出這樣的政策,並非一廂情願“蹭熱點”,也並非“盲目搶人”,而是源自鄄城近兩年來,鄄城不斷推出的經濟發展大政,讓鄄城有足夠的勇氣和底氣,參與全國“人才”的搶奪。


張倫執掌鄄城後,提出“一年強基礎、兩年有突破、三年大變樣”的目標任務,效果是明顯的,在2019年終菏澤經濟發展綜合考核現場觀摩中,鄄城位列菏澤市第六位,比2018年前進了5個位次。這一變化,也成為鄄城多年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改觀”。


其三,2019年,鄄城率先在全省建立“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政府部門既要當“順風耳”,又要“一躍十萬八千里”,打造全省的營商高地、投資窪地、發展福地,而且效果很大,自制度設立以來,鄄城新設立市場主體7945戶,同比增長47.48%。


彼時的山東,正因“鳳岐茶社”現象,引發山東省關於營商環境的大討論,而鄄城的這一工作機制,正為山東省改善營商環境提供了參考。因此,在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幹事創業的若干措施(試行)》中,推廣這一機制。


而且,這一機制也中央廣播電視臺、新華社等媒體進行報道。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鄄城街道夜景(資料圖)


這三個“高光”的時候,如果深入的看,是菏澤以及鄄城,對這座縣城滿滿的期許,從“高配”縣委書記,到赤裸裸的“搶人”,再到企業“吹哨,”透著鄄城對未來的期待,也透著憂慮,


這份憂慮源自2020年1月,鄄城召開的“縣委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提到,目前的鄄城“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項目儲備不足、建設緩慢,新生財源成長緩慢、增收動力不足”,直面鄄城存在的問題。正是這樣的態度,鄄城2019年跑出了“加速度”。


除了上文提到的年終考核位次提升,預計2019年鄄城GDP可比增長8%,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4%、9.8%……雖然現在的鄄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但通過這些數據,我們能感知到是這座小城正在發生的變化……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鄄城夜景(資料圖)


3

一步一印,夯實基礎


回看2019年鄄城社會經濟發展,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想,用“踏準了節奏”可以描述。


在今年1月的鄄城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鄄城是一個“欠發達縣”,這種清晰的自我認知,不但能夠準確把脈經濟發展,而且也能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明晰的發展思路。


在這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增優勢,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發展要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縣、新型工業強縣、文化旅遊名縣”的發展目標,這樣的要求和目標,既沒有脫離鄄城的發展實際,亦能夠量力而行。


其實,這反映的恰恰是一種“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工作作風。在2019年,山東各地市南下學習頻繁,而鄄城著眼當下,在2019年6月,組織70多人的黨政考察團,到周邊8個先進區市區學習考察,這對鄄城而言,顯然更切合實際,也正是這樣的工作作風,回望鄄城近2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真正做到了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夯實發展的基礎。


而“夯實基礎”,也是“踏準節奏”的基礎,而且也頗有成效。


鄄城,“中國發都”,為何人不識?

▴ 鄄城工業(資料圖)


12年前,受限於當時的營商環境,曾經的益客集團“南遷”。隨著企業發展,益客集團需要在山東建設分廠,後經鄄城縣一個體鴨絨加工老闆的引薦,讓益客集團把投資的目光放到了鄄城。那時的鄄城,正在做現代農業規劃,肉鴨養殖及深加工正是其中的重點產業。


企業的戰略與鄄城的產業佈局不謀而言,然而,曾經“南遷”的益客集團依舊擔心鄄城的營商環境,作為魯西南的一個小縣城,如何贏得企業的“真心”,鄄城下足了功夫。


從項目對接到鄄城政府上門服務,從企業選址到土地流轉,再到企業招工,鄄城全程跟蹤、協助,也讓益客集團的“謹慎投資”變成“放心投資”。2017年,益客率先投資5億元,到2019年,益客決定再投資20億建設二期,圍繞食品和養殖兩大板塊,構建起養殖、屠宰、羽絨、深加工等十大產業項目,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而整個益客項目是總投資50億元。


這時的益客集團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肉鴨供應企業,2019年4月,益客集團研究決定,將遷往江蘇11年的集團總部再遷回山東老家,落戶鄄城。隨著益客總部的回遷,也為鄄城建立的“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印記了“營商環境”優化的註腳。


當然,鄄城並非對益客集團如此,對其他企業同樣如此。比如在農業發展方面,鄄城已經發展起包含益客項目、東方田園綜合體、煙臺萬華、樂超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的在內“新六產”……


結語


如今的鄄城,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發展現代農業、新興工業,打造文化旅遊名縣,這些發展目標以及產業,不僅是鄄城“比較優勢”的產業,也是恰逢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歷史重大戰略、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背景之下,鄄城的發展“逆襲”的機會。相比較發達區縣新與舊的轉換,鄄城更多是對“新”的直接建立,少走了一些彎路,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改革步伐。鄄城,需要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