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高淮,浓香白酒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中国白酒的悲哀,就是没有把一线的专家推到消费者的面前。


赖高淮,浓香白酒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赖高淮大师

赖高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从平凡的烤酒匠,到成为国务院首批颁发“白酒非遗传人”称号第一人,赖高淮在白酒酿造方面的造诣,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很多战斗在一线的酿酒工人。他就是被称为酒业“窖父”的奇人——原泸州老窖酒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著名白酒专家赖高淮。

现在84岁高龄的赖高淮居住在成都,安稳闲适得普通的老人没什么两样。多年搞酒的经历让他提起白酒,精神就特别好,他曾告诉笔者:“会喝酒的人更懂幸福的滋味。”听他谈白酒,好像看到的是从民国到新中国再到现在的一副酒业发展历史画卷。

大户人家出了个爱酒的小少爷

赖高淮1934年出生在泸州一个大户人家,赖家是当地有名的实业家,兴办了同发生酒坊,与温永盛、天成生等36家酿酒坊共同演绎着当年泸州酿酒行业的繁荣。同发生酒坊,传承至十四代传承人赖高临时,已经在泸州相当有名气,其生产的泸州老窖大曲酒行销全国。同发生酒坊也成了赖高淮童年的乐园,从小闻着酒香长大的他,对白酒充满和好奇。


赖高淮,浓香白酒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赖高淮大师

做不一样的烤酒匠

时光苒苒,转眼赖高淮已经从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他考取了某部炮兵团,成了一名军人。后来因“家庭成份”问题,本来怀着将军梦的赖高淮转业回到地方,进入到泸州国营酒厂(四川泸州老窖酒厂的前身)。没想到,与酒结缘,一干就是70年!

“1950年,国家公私合营,将泸州多家老酒坊组成了泸州老窖曲酒厂(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前身),我从部队专业回来,只能进酒厂当工人。当烤酒工是很苦的,没有三百斤的毛毛力,不能进酒厂。记得当时酒厂酿酒用的水,全靠人工挑水,一担150斤,还要走1.5公里的斜坡才能到河边,没得点力气,没有吃苦的精神,在酒厂就呆不下去。”赖高淮回忆说。

众所周知,中国的酿酒技艺,自古以来就是师徒相授,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和科学依据,完全凭借实践经验和感官判断。因此,为什么这口窖池能出好酒,为什么那口锅蒸的酒产量大,谁都说不清,这也为白酒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为神秘,赖高淮越想弄懂它,他相信万事万物都有规律,有因果,只是怎样去发现规律,掌握原因。

“同样是烤酒匠,别人按老师说的做,什么都不想,烤酒就烤酒,而我却不同,我爱观察、爱记录、爱思考,再有一点,我是农专毕业的,懂一点化学、生物知识,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琢磨出一些规律。”于是,这位另类的烤酒工,在干完活路之后,别人闲聊喝酒的时候,他却在埋头整理笔记,那一摞摞发黄的笔记资料,见证了赖高淮“做不一样烤酒匠”的理想和努力。

赖高淮,浓香白酒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窖父浓香白酒

白酒实践经验的理论奠基人

1958年,原本在泸州老窖酒厂好好工作的赖高淮再度因“家庭成份”问题,被调到卫星厂研制生产人工牛奶,远离了他热爱的酿酒行业。

1960年,中国因自然灾害,粮食紧缺,酿酒生产基本停滞。

1962年,粮食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四川省专卖局的领导根据中央指示,恢复泸州老窖酿酒生产。

没想到厂里碰到一个大难题——泸州老窖的核心车间营沟车间(生产国窖1573的车间前身)发掘于1573年,已经连续酿酒400多年的“活古窖”——泸州老窖古窖池群滴酒不出了!怎么办?

专家们几经实验,没找到解决办法,领导们才想起赖高淮,并火速将他调回了泸州老窖曲酒厂。

通过各种实验对比与分析,赖高淮得出的结论是“酸度太高了,必须降酸!”就是这样,来自一线的酿酒专家用平常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技术,解决了国宝窖池不出酒的问题。

“我跟很多专家不同,他们是科班出生、研究性专家,我是自学+摸索,更多的优秀经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谓的工匠精神,必须是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的传统白酒以前主要是靠经验,靠感官,我就想,如果能把这些经验,可以数据化、科学化进行分析,这对提升酒品质量意义重大。”赖高淮说。

为破解“国窖”酿酒秘密,出任中国酿酒工业科技攻关组长的赖高淮,将泸州老窖1万口百年老窖池、36座百年老作坊的酿酒技术流程、技艺一一记录考证,历经多年研究,对多种微生物共酵培养,解决了高品质曲药的关键技术,打开了泸州老窖神秘的“黑匣子”,总结和开发出“无色透明、窖香优雅、绵甜爽净、柔和协调、尾净香长、风格典型”的浓香经典酿造技艺。

赖高淮,浓香白酒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窖父浓香白酒

推动浓香型白酒的全国发展

为了推动中国白酒的发展,提升酒质,在上世纪50-80年代,我国举办了五次全国性评酒,泸州老窖大曲在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一举夺魁,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浓香型白酒在全国的流行。

为了推动浓香型白酒在全国的发展,赖高淮几乎跑遍了全国知名的白酒厂。

从1966年开始,赖高淮分别在泸州、成都及全国各地开办酿酒科技技术培训班28期,在全国各省区培训酿酒科技人才8000多人。迄今,直接师承赖高淮,学成后具有相当建树的酿酒工程师已达5000多人,分布全国各大酒企,成为技术骨干、中坚力量。

据他回忆,在上世纪70-80年代,全国80%的酒厂都跑到泸州老窖来学浓香工艺,学习酿酒、品酒等。然后回去结合自身条件,生产出各具风格的浓香酒。

随后的荣誉接踵而至——1987年,赖高淮荣膺首枚国际金奖“金鹰奖”;1992年,被世界权威酒业董事会授予“国际酿酒大师”称号和证书,为中国唯一国际酿酒大师;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白酒酿制技艺首位传承人……。

面对这些荣誉,赖高淮认为,这都是转眼云烟。但“倒窖”事件,无疑坚定了他对科学化、数据化生产的追求,其后,在工作的50年,赖高淮选择了以研究窖池、窖泥等微生物为主攻方向,解密传统白酒酿造之谜,写下了超200万字的工作笔记,后来又整理成行业专著,像《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制曲工艺与质量》、《白酒微生物培育与利用》、《白酒勾兑调味技术》等技术专著,迄今为止仍是业内酿酒操作经典。

就是这样一个行业专家,酒界泰斗,却在2002年从泸州老窖退休之后,低调开厂,低调酿酒,但是他对中国白酒的热爱、提起白酒就非常自豪的信心,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白酒人的精气神!

当国家高举“工匠精神”的大旗时,因为他们的奉献,他们的探索,他们的实践,推动了白酒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成就了白酒行业的今天与明天。

像这样的人,是白酒行业的宝贵财富,是最不能被遗忘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