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投資為什麼靠譜,核心的四個理由

信託靠譜,靠譜,靠譜!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是值得強調的是,這裡的靠譜不能和信託沒出現過風險和“保本保息”等劃為等號。除了國債和銀行存款類產品之外,任何理財產品都不能宣傳保本保息或者完全沒有風險。在這一點上,必須達成共識。

下面從法律、監管、流程和現實這四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說信託是靠譜的。

一.法律層面上的靠譜

信託的起源

在講述信託相關法律知識的之前,還是稍微講一講信託的起源。一個是普及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對沖一下法律知識的枯燥。

教科書上關於信託最原始的記錄起源於四大文明古國的埃及:具有一定財產和地位的一家之主去世以後,往往會在遺囑中註明其妻子作為自己財產的受託人,而兩人生育的後代作為財產的受益人。一方面是保證兒女及其後代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財產不會被輕易處理掉。

而近代真正意義上的信託來自於13世紀的英國。那時的英國還處於封建社會,教徒們在自己死的時候將土地捐贈給教會。而在當時,這一部分捐贈的土地是不需要繳稅的,於是帶來的後果就是教會的土地越來越多,而國家稅收收入的減少,這自然觸動了國王和貴族的利益。

於是,英王亨利三世頒佈了一個《沒收條例》,規定凡把土地贈與教會團體的,要得到國王的許可,凡擅自出讓或贈與者,要沒收其土地。對於這個規定,教徒對他們的捐獻行為進行了變通。在遺囑中把土地贈與第三者所有。但同時規定教會有土地的實際使用權和收益權,這就是“尤斯制”,也就是今天信託的雛形。

我國法律對信託的定義

信託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信任委託,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作為一種法律行為,不同法系的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定義,因此信託的定義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2001年出臺的《信託法》對信託的概念進行了完整的定義: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為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信託投資為什麼靠譜,核心的四個理由

一言以蔽之,就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

涉及信託的法律法規

涉及信託的主要,有“一法三規”。一法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三規”指《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和《信託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

不僅如此,還有銀監會配套的相關管理規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通過以上可以看到,國家對於信託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這就決定了信託作為金融“正規軍”的合法性,與非法集資詐騙機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從法律意義層面上,信託是靠譜的。

二.監管層面上的靠譜

現在金融業的四大支柱分別是銀行、保險、券商和信託。這四大金融業態,共同構成了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在中國也不例外,根據數據統計顯示,信託業資產管理規模僅次於銀行,高於券商和保險。也就是說,信託是名副其實的正規軍!

信託公司有幾家?

正常經營的有68家,停牌的有三家。也就是國內一共只有71張信託經營牌照,而且短時間內也不會再繼續增加。正規金融持牌機構,和江湖金融機構(無牌照)有本質上的區別。

至於為什麼你看不到幾家信託公司,因為信託公司本身數量稀少而且在各個城市網點較少。一般都是在一座城市最繁華的金融中心或者是CBD才會看到信託公司的身影。對於不容易看到的東西,自然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

而且大部分信託的背景實力十分雄厚,比如建設銀行下面的建信信託、浦發下面的上海信託,這是銀行系背景的信託;中信信託的大股東是中信集團,光大興隴信託的大股東是中國光大集團,這是央企背景的信託公司,還有諸如萬向集團的萬象信託、均瑤集團的愛建信託等等。

沒有足夠的實力,是駕馭不了信託牌照的。

誰來監管信託

從原銀監會(現銀保監會)的官網上可以看到,在內設部門裡面有一個信託部。就是負責監管國內所有信託公司的。而且按照規定,信託公司的審計部門至少每半年就需要將審計報告的副本報送給央行和相關機構。

信託投資為什麼靠譜,核心的四個理由

從銀監會的內設部門就可以看到,信託部是跟大型銀行部、股份制銀行部是平行機構,也就是信託公司和我們所熟知的工農中建交、郵儲、招商浦發等一行一道,統一歸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的監管。

在現在嚴格的監管趨勢之下,自然確保了其可靠和風險可控,這是監管層面上的靠譜。

三.流程意義上的靠譜

和銀行理財不同,信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的生產商,而不是一個搬運工。兩者的流程是有區別的,銀行理財是將客戶的錢聚集起來進行各類產品的投資,比如國債、大額存單、國債逆回購、信託等等,利潤來源是利息差;而信託公司則是直接開發產品,將投資者的錢募集過來借給給融資人,信託公司賺取的是管理費。兩者的模式,有根本的區別。

為什麼說流程意義上的靠譜呢?因為一個信託產品的從最初立項到最後推薦給投資者,中間會經歷很多步驟。而且,很多步驟都是十分專業的。下面簡要講講幾個方面,

准入門檻

不是所有公司借錢都能找信託的,信託也不是什麼業務都能做,每個信託公司自身有一套嚴格的篩選標準的,也就是准入門檻。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哪些公司可以做,哪些公司不能做,比如信用評級較低的公司信託基本不會介入,除非有厲害的公司擔保;哪些區域可以,哪些區域不可以,比如經濟欠發達區域,信託原則上都是迴避的;哪些行業可以,哪些行業不可以,比如三高一剩行業都不可以。

准入門檻,是保證信託產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卡。對於不滿足要求的,一概不介入。就像招聘一樣,假如一家公司招聘為了保證員工素質往往會要求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這裡不討論其合理性),那麼專科畢業的人就沒法應聘。和信託是一個道理,通過一些硬性條件的初篩,確保的就是項目可靠,風險可控。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金融機構的天職,這是毫無疑問的。符合准入的項目,才有進一步瞭解的意義,就像過了初試的求職者,才有資格進入下一輪面試一樣。

符合准入之後,就是深入瞭解項目公司情況和資料,包括企業的基本資料、執照、法人、經審計出具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等等,還有一些信託公司自己要求的材料。為的就是確保公司真實存在,項目真實可靠,材料沒有造假,之後再由信託業務經理立項和盡調。

調查完之後,還有公司內部的貸審會。由風險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士進行評估,才能最終決定項目通不通過。這樣之後,還有經過上面機構也就是監管部門的報備,然後決定通不過通過審批….

當然這只是簡化的流程。實際中,遠比上面描述的要複雜的多。這也就是為什麼信託靠譜的原因,每一個信託產品都是嚴格遵循業務流程(極少數不合規的除外)。這也確保了信託產品的風險,總體可控。

信託投資為什麼靠譜,核心的四個理由

就像招聘一樣,好公司往往都是過五關斬六將,層層篩選最終才能確定合適的人選。一個項目從立項到最終落地,也要經歷了很多程序。但是,這並不代表信託一定百分之百安全或者說是剛性兌付。這是不允許的,過去雖然是默認但今後都是不合規的。畢竟企業的經營狀況會變,政策什麼的都會有變化。但變化到影響兌付,那是另一回事。

少數出現違約的信託產品,主要還是融資人的問題。而且之前流傳的很多起延期兌付的案例,最後在多方斡旋之下還是完成了兌付。跟善林金融這一類公司相比,有本質區別。極少數絕不能代表大多數,這是需要強調的。

從信託業務的流程來看,信託是靠譜的。

四.現實意義上的靠譜

說一千道一萬,沒有行動還是沒有說服力的。2018年,有這樣一個群體買了很多信託值得關注,這個群體就是中國的上市公司!

近年來,出於對公司閒置資金的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委託理財規模不斷攀升。而作為理財產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託產品在上市公司客戶中逐漸打開銷路。

有記者從wind的數據分析顯示,2018年以來兩市共有89家上市公司進行了404次信託理財,購買信託產品合計規模超過300億元。而去年同期,選擇信託產品進行理財的公司僅有52家,購買產品規模僅在200億元左右。而且分析還稱,恆生電子特別喜歡買信託產品,至於哪一家請自行查閱,這些都寫在了公告和年報當中。

上市公司購買信託,而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這就是對信託靠譜的最好說明和背書,這也就是現實意義上的信託靠譜。

總結

我國信託業在改革開放之初,經歷了大發展和大跨越,最高峰時期出現過近1000家信託公司。從20世界80年代到現在,信託業總共經歷了6次整頓,最後只保留了今天的71張牌照和68家正常經營的公司。

曾經的信託可謂是亂象叢生,很多投資者至今還沒有從陰影中走出來。在發展的特定階段,出現也是很正常的現象。股市、期市從90年代至今不也是經歷了多次調整和整頓,才最終有了今天繁榮發展的局面。

因此,很多人對信託存在這樣和那樣的誤區也就很正常了。信託公司本來就少,從業人員還不及一家大型的城商行。因此,一旦行業出現了負面消息,很有可能會因為發聲人數過少而造成了負面新聞的擴大,以至於影響了投資者對於信託的瞭解和判斷。

以上分析也指出,無論是從法律、監管、業務流程還是現實來看,信託都是靠譜的。當然,信託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這是絕不迴避的。如何鑑別風險,選擇適合自己的信託產品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但是請記住,信託是國家金融的正規軍,是靠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