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自己没有性别偏见,直到做完这个测试……

摘要:不要让语言成为滋生偏见的土壤,而要让它成为打破偏见和束缚的力量。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99%的外国人都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你也试试?”好奇点开后发现,这是一个探究人类思维方式的实验。

节目组采访了22个人,问他们相同的问题,几乎没有人答对。微博转评中,许多网友表示“这么简单的答案,居然没有反应过来”。那么,到底是一个怎样“简单”的问题,能难倒99%的人?

问题如下:

一位父亲开车带自己的儿子去参加某大型公司的面试,在停车场里,儿子的电话响了。打来的是一家贸易公司的CEO,说:“儿子,祝你好运,你一定可以的。”挂断电话后的儿子看向坐在旁边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

受访者们皱着眉头,表情困惑,有人猜测,或许是父亲提前录好音来鼓励儿子,或者儿子有两个父亲,有人甚至直接摇头说“不知道”。

而当答案揭晓时,所有人都恍然大悟——CEO是他的妈妈。

我曾经以为自己没有性别偏见,直到做完这个测试……

节目组在22个人之外,还对许多人做了相同的实验,只有极少部分人回答正确。得知答案后的受访者大多为自己的固定思维感到惊讶:为什么说到CEO或职位较高的人时,我们的脑海中会自动浮现出男性的形象?

一位参与者说:“我本以为自己不是那种有性别偏见的人,但其实这种下意识的偏见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

值得深思的是,没有猜中答案的人里面,甚至有本身就是CEO的女性。

我曾经以为自己没有性别偏见,直到做完这个测试……

女性同样可以做CEO,做领导者,但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只有5%是女性。而这样的实验视频,不仅指出女性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也实际反映了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不自觉的偏见”。

当我们提到“医生”“警察”“教授”“律师”“司机”“工人”“科学家”等职业称谓时,往往容易忽略其中自带的性别色彩。如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中,“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称呼,自动将其中的女性从业者“隐形”了。

有人会说,在这些称谓前加上“女”字不就好了?但这并不是解决方案。

职位称呼是没有性别的,性别在大多数职业中不是必要因素。语言上进行性别分类,反映了人们对不同性别持有的观念和看法。

目前的现实中,人们会习惯上称“女警察”、“女法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职业传统上多由男性担任的社会现象,女性工作者成为其中的“例外”。

区分“医生”和“女医生”、“司机”和“女司机”只会加重人们对女性劳动者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阻碍女性的职业发展追求,不利于产生包容的社会环境。

2月24日,联合国妇女署官方微博发布一篇《性别包容性语言使用指南》。文章指出,中文不存在“语法性别”,是一种相对中性的语言。

带有性别偏见和歧视的思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和传统观念中,通过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定型观念的表述,可以使中文更具性别包容性,消除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并以更积极的方式提高妇女的可见度。

我曾经以为自己没有性别偏见,直到做完这个测试……

这并不是什么“小题大做”。人用语言表述思想,我们的思维和语言相互塑造。语言所蕴含的信息,不仅反映其背后漫长的历史和社会进程,同时也塑造当下的现实。

带有性别歧视的词汇和带有性别偏见的称呼,意味着女性长期被损害,被污名,被遮蔽的历史。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被看见,勇敢发声,为争取自己和同胞们的权益积极行动。质疑语言,思考语言,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方式,当人们的性别意识提升,社会的性别观念进步时,语言同样是打破偏见和束缚的力量。

请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本文为尖椒部落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保留以下作者信息:

我曾经以为自己没有性别偏见,直到做完这个测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