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濟寧探源 | 原始文明核心區域的界定

始祖文化濟寧探源 | 原始文明核心區域的界定


第一,原始文明中心區域的確定,應看它是否具有客觀依據,父系文明的源頭及中心區域,必然會留下歷史的遺存。以濟寧為中心區域的大汶口文化,是目前我們已知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時系統且完整的考古資料。大汶口文化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及父系氏族的形成時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則屬於父系氏族的發展時期。整個濟寧市,是大汶口文化的最密集區,全市各縣市區均發現多處這種文化遺址,到目前,全市已經過確定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有82處,其中兗州王因、鄒城野店等遺址為典型遺址,泰安大汶口典型遺址在濟寧北鄰,滕州崗上村典型遺址在濟寧南鄰,均距濟寧市界不足20公里。父系氏族社會初期的文化遺存是以濟寧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這就為父系文明的開端在濟寧提供了確切的客觀依據。

第二,原始文明中心區域的確定,應看它在人文歷史文獻中所留下的資料信息的多寡。原始文明本身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時代,儘管大汶口文化陶文符號提供了文字即將出現的信息,但它畢竟沒有通過文字記錄能夠研究那個時代的任何東西,原始文明最初只有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口頭轉述,來描繪那個時代的人與事。在流傳、謳歌的過程中,遠古的一切都變成了人格化的歷史神話。我們能夠見到的文字記錄,也只能是這些史詩般的神話。然而,任何神話的起源都不是憑空虛構的,它雖有不實的成分,但確有真實的內核,我們通過神話,仍能窺視到那個時代的一些真實的東西。再加上先秦及秦漢以後的各種文獻資料,仍能給我們提供出中國原始文明的粗略線索。

通過文獻研究古史,不能抽象出某一本書、某一句話,而應綜合考查,溯本清源,辨明真偽。把古代文獻分出基本類別,將先秦文獻、秦漢文獻和以後的文獻區別對待,另外還有一些實物資料,如漢畫、碑刻等也不可忽視。信前辨後是一般的原則,先秦文獻與秦漢文獻出現矛盾時,應首先重視先秦文獻,秦漢文獻與後世文獻出現矛盾時,就首先重視秦漢文獻。對於大多數的緯書記載,更要詳辨真偽。本著這一基本原則,將古代文獻中零散殘缺的相關資料彙總起來,特別是有關古代人物的郡望,活動場所及地名、水名、山名以及與其有關聯的人物、氏族等,比較分析,並借鑑緯書中較為有依據的考辨,其結果不難發現,所有文獻中所指的三皇五帝包括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羲和、伯益、皋陶等人物,無不與濟寧有著密切的聯繫。除濟寧以外,在全國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地區能與之相比,難道這是偶然的嗎?也許個別人物的記載有所偏差,或許誤記於濟寧,但總不能隨心所欲地將諸多的文獻記載全盤否定!文獻中確有記載某某先皇或某某先帝屬於某某一地,但那大多數為孤立的記載,並且使某帝皇孤立地標定為某一區域,而所有帝皇先祖們在濟寧之事均能在文獻中找到記載,這就絕不是偶然的了。至少,它能證明濟寧在父系氏族時期,是父系文明的中心區域。

第三,原始文明中心區域的確定,應看它是否留存有豐富的上古帝跡遺存。單純某一皇、某一帝的孤立遺存,不能證明其為原始文明中心區域,而必須有絕大多數的帝跡遺存才能證明之。濟寧的帝跡遺存是其他地區根本無法相比的。

伏羲:華胥山、雷澤、至少七座伏羲廟、伏羲陵、八卦臺、太昊後裔封地等。

神農:大庭氏之庫、神農祠、牛首亭、炎帝試耕處、歷山等。

黃帝:壽丘、窮桑、云云山、景靈宮遺址等。

少昊:少昊陵、窮桑、空桑、曲阜等。

蚩尤:息陬、三株地、兩座蚩尤冢、蚩尤祠等。

顓頊:顓頊祠、顓臾、曲阜、顓頊城,其後裔之姑幕國、白馬氏國等。

帝嚳:無遺蹟。實為少昊或其族人。

唐堯:堯祠、堯王墳、堯山、平陽、堯柯碑,濟寧西境有堯陵、城陽、慶都墓,北有三阿之地、南有定陶。

虞舜:歷山、諸馮、姚虛、舜井、娥皇女英臺、雷澤、壽丘、負瑕、舜廟等。

這些帝跡遺存,絕不是無緣無故造出來的,也許有個別地方記述錯誤,但總不會大多數全錯。有關三皇五帝的遺蹟,許多是重疊的,這首先說明了先帝先皇們本身的承襲關係與活動區域的一致性,同時說明了某些帝跡的不可分割關係,如有關聯的某一帝跡被分割為距離較遠的兩個或若干個地區的話,則不攻自破,古人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不可能時常奔波於千里之間。關於其他地區的有關帝跡遺存,這裡並非否認:因為三皇五帝時,特別是黃帝以後,濟寧之域的父系氏族向中原地區多有遷徙,並且其後裔遷徙的就更多了,所到之處,均以原地名命之,也都與東方族人有著錯綜關係的世系影子。因此,秦漢以後,在辨別帝跡的時候,確有真假難分的因素,故多異說。這其中,不乏有真實的遺蹟,不乏有後人附會的東西。但能夠稱得上古代原始文明的中心區域者,大概非濟寧莫屬。

第四,原始文明中心區域的確定,除考古證明、文獻證明及遺蹟證明外,還要看該地區在歷史上有沒有領先全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現象。經過近千年的父系氏族社會,其中心區域必然會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影響應不僅在當時,而以後的相當一個時期都應具有開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特別在文化、民俗等方面,應該具有較為突出的特徵。

封禪大典,是古代最高規格的祭祀儀式,《史記·封禪書》引管仲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禪云云、禪亭亭等,正義:“梁父山在兗州泗水縣北八十里也。”“云云山在兗州博野縣西南三十里也。”“《括地誌》雲:“亭亭山在兗州博城縣西南三十里也。”管仲所提山名包括泰山、梁父山、云云山、亭亭山、社首山等,其《史記》正義、《索隱》、《集解》等考證各有區別,但總體範圍均在泰山以南及濟寧域內。這一封禪大典舊制,自遠古時期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封禪已成為古代的典章制度,“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史記·封禪書》)。遠古封禪大典儀式,必當在原始文明中心區域及其附近地區。這種封禪大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則是大汶口文化區域所獨有的。

再看一下夏商時期的政治中心。前文已經有述,伏羲族沿泗水、鄒城、濟寧向河南東南部擴展,炎帝、黃帝、蚩尤則由曲阜沿濟水向河南中部蔓延,少昊族人遷徙最多,顓頊由曲阜遷徙濮陽,堯舜均由泗水、曲阜一帶遷徙曹州即現在的定陶、鄄城一帶。有確切記載的夏商時期的都城遷徙如下:

夏:

太康居斟尋(今河南登封西北)

帝相居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

少康都陽翟(今河南禹縣)

帝予遷原(今河南濟原西北)

帝桀卒於鳴條(今河南長垣西南)

商;

湯居亳(今河南商丘,一說堰師、一說鄭州)

仲丁遷敖(今河南榮陽北,一說鄭州商城)

河亶甲居庇(今山東費縣,一說濟寧金鄉)

南庚居奄(今濟寧曲阜)

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

到了商代武乙時期,東夷“分遷淮岱,漸居中土”(《中國文化史年鑑》,上海辭書出版社)。由此可知古之“中土”亦包括淮岱,或可釋為古之“中土”就是淮岱之域。濟寧居淮岱之中,即使夏商時期的都城所居之地,大都在魯西南到豫中地區之間,且在商代時濟寧的“奄”曾是都城,歷南庚、陽甲、盤庚三帝,加上帝祖乙居“庇”算起,則歷祖乙、祖辛、沃甲、祖丁等七帝之久。因此說,濟寧在堯舜以後仍保持其社會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儘管其中心區域有由濟寧向河南方向轉移的趨勢,但濟寧政治、經濟、文化的先進性,仍保持了夏、商、週三代。殷商以後,政治中心向中原轉移,但濟寧之域在文化上始終領先於中原各地,直到春秋戰國,歷史上的文化大事多出現於魯國,包括孔孟等儒家學派的興起,都與史前所開創的原始文明中心區域文化興盛的延續有著承上啟下的直接聯繫。反過來說,作為其他地區與濟寧無法相比的突出的文化現象,證明了濟寧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蘊,其根源就在於它是原始文明的中心所在。

遠古的濟寧,孕育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孕育了史前諸多的英雄,孕育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它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是父系族屬的源頭,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發祥地,是原始文明的中心區域。因此,濟寧在中華文明史上應占有極其重要的突出地位。古老悠久的始祖文化,積澱為寶貴的人文資源財富,作為仍然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濟寧人民,為之驕傲、為之自豪,也以最誠摯的熱情,歡迎所有海內外中華苗裔來濟寧給祖墳上添把土,給祖宗廟裡上炷香。讓我們共同謳歌中華民族偉大的、永存的精神!


選自《始祖文化濟寧探源》彭慶濤 彭求實 著

編輯:張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