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参军是怎样诞生的

最早的“参军”当然离不开军事。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凉州边章、韩遂叛乱,司空张温奉命行车骑将军(即兼任)率军出征平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参军”首先出现。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

温参军事孙坚。

同传后文又记到:

时孙坚为温参军。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孙坚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位“参军”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孙坚担任的究竟是参军还是参军事呢?

都不是。

比《后汉书》成书更早的《三国志》,对此事的记录更为准确。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载:

(张温)表请坚与参军事。

孙坚既不是“参军”,也不是“参军事”,而是“与参军事”,也就是参与军事问题的讨论、谋议。可见,这时的“与参军事”并不是什么官职,而只是一种临时性的任务委派。翻译过来便是:张温向朝廷上表提议,让孙坚到军中一起讨论军事问题。仅此而已。

其实孙坚当时另有官职。在上一年,孙坚参与了镇压黄巾之乱的行动,隶属于中郎将朱儁。此后因为军功,朱儁升任右车骑将军,孙坚也升任为右车骑将军别部司马。

朱儁还朝后,迁任光禄大夫。恰好司空张温以兼任车骑将军出征,孙坚此时的职位应该还是车骑将军的别部司马。可能是鉴于孙坚有军事头脑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因此张温特意上表,让孙坚在以别部司马从军征讨的同时,直接进入自己的作战指挥系统,“与参军事”。

除了孙坚,还有一位日后大名鼎鼎的诸侯也在此时加入张温的幕府“与参军事”,这位“参军事”者就是陶谦。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陶谦曾是“孙参谋”的同事

据《三国志·魏书·陶谦传》记载:

(陶谦)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

同传裴注引《吴书》:

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

可见,陶谦的“参军事”,仍然是张温主动邀请。而这一次,《三国志》的行文虽然没说是“与参军事”,而用了“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但是这种“参某某军事”的写法,翻译过来仍然是给某某讨论、参议军事事务的意思。

不过,如果说孙坚“与参军事”,还是因为他与车骑将军幕府本身就有关联;那么陶谦的“参军事”,则完全成为了朝廷的一种委派。陶谦当时的本职是议郎,在朝中本来也是顾问之职,这倒与“参军事”有相通之处。

自从张温和孙坚开了“与参军事”的先例后,临时接受这种委派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如大将军何进曾想以陈寔为参军,遭到了拒绝(《三国志·陈群传》裴注引《魏书》);自称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冀州牧的袁绍,也曾以董昭为参军(《三国志·董昭传》)。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何进:宝宝不高兴,宝宝也要请个参军

从中平二年(185年)“参军”出现,到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以前,史书中可见到的“参军”“参军事”等只有这四人。这时的“参军”用“与参军事”来称呼更准确,虽然只是刚刚出现的临时性任务,不过仍有三个特点:

其一,与府主关系密切,形式上与府主自辟属吏相同。

最明显的,就是张温让孙坚、陶谦来与参军事,都是“请”。

其二,与朝廷关系密切,形式上是朝廷委派任务。比如张温请孙坚和陶谦需要上表,甚至陶谦可能即以议郎的本职到张温幕府中“与参军事”。

第三,府主地位比较高。张温是行车骑将军,何进是大将军;袁绍虽然头衔多,但以张温与何进的情况看,董昭当时的任务应该是“参车骑将军军事”,而无关司隶校尉、冀州牧。当然,袁绍连车骑将军都是自称的,自然也不会管这个参军事是不是朝廷委派的。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与参军事”的这三个特点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下来。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大面积推广“参军事”制度,还得靠曹老板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由于战事频仍,“参军事”的委派任务越来越扩大化。不仅先后担任司空、丞相的曹操自己有参军事,封疆大吏如司隶校尉、州牧、刺史,以及镇守边疆的将军也有参军事,甚至连边郡的太守也配备了参军事。

不过,在形式上,“参军事”的任务仍然需要中央委派,在曹操时代可考的28位“参军”“参军事”中,有一半有本职,且都是中央官员,其中又以议郎、大夫等顾问应对的冗散官职居多;另一半是否有本职则不可考。而“参军事”也始终是临时性的任务派遣。直到曹魏后期,“参军事”才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官职“参军”。

蜀汉前期,丞相府几乎垄断参军设置权

由于“参军事”在形式上需要中央委派,而东汉建安时期的中央政府掌握在曹操手中,因此整个建安时期只有曹操控制的区域能够委派“参军事”,其他诸侯则与此委派无缘。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蜀汉正式建立。作为汉皇帝,刘备当然获得了委派“参军事”的资格。随即,刘备政权在征吴战役中,出现了首个“参军事”。《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附《庞林传》载:

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刘备:朕是皇帝了!朕也可以派参军事了

当时荆州已失,荆州治中虽然是地方刺史的属吏,但其作为虚职,与朝廷冗散略似;“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也仍然是一种临时委派任务,而非正式官职。

变化出现在诸葛亮时期。

建兴元年(223),刘备驾崩,刘禅继位,诸葛亮执政,蜀汉进入新时期。从目前文献记载隐约透露的趋势来看,在短暂的刘备建国期之后,诸葛亮执政的建兴前期是蜀汉军事官职逐渐系统化的重要时期,包括将军号、都督、监护典军等皆如此,发源于东汉末的“参军事”委派制度,也在这时期出现了两个变化。

首先,“参军事”任务委派,正式成为了参军官职。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所记,蜀汉诸葛亮及其后时期的参军可考者28人,虽然在行文上可分为“参军”“行参军”“行中参军”,但无一例外均称为“参军”,而没有被称为“参军事”“与参军事”“参某某军事”者;任参军者,也可称“迁为参军”(蒋琬)、“迁参军”(宗预),甚至在表文署名中,都直接以“参军”作为官职(如诸葛亮废李严时上表的署名)。

其次,朝廷委派的“参军事”任务,正式成为了府主自己的僚属。前面讨论汉末参军事特点时提到过,当时参军事虽然是府主自行提议挑选,但形式上还需要向朝廷上表;参军事者也都有自己的本来职务,而且这个本来职务几乎都是朝廷官职。

而建兴前期的参军则不同。由于参军成为正式职位,因此任参军者不再兼任朝廷官职。也就是说,担任参军者,不再是接受朝廷委派承担“参军事”任务的中央官员。正因如此,史料中再未见到请参军时需要上表的情况。

与此同时,参军也正式成为了府主的僚属。建兴前期,最主要的参军就是丞相参军,其间可考的22位参军中,有位20都是丞相参军。

首先,明确称“丞相参军”者有5人。

1.廖化。《三国志·蜀书·宗预传》附《廖化传》:

先主薨,为丞相参军。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廖化:想不到吧,我也是当过参军的人

2.文恭。《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论赞》:

福同郡梓潼文恭字仲宝亦以才干为牧亮治中从事、丞相参军

3.李邈。《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论赞》:

久之,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

4.杨仪。《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

5.马忠。《三国志·蜀书·马忠传》:

(建兴)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州治中从事。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费祎:我是被丞相请来做参军的

其次,“请为参军”者1人,即费祎。《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亮北住汉中,请(侍中)祎为参军。

《董允传》也说:

亮寻请祎为参军。

汉代府主自辟僚属,往往用“请”。比如,公府、大将军府辟除从事中郎,可用“请”,如《后汉书·李固列传》:

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杜门不交人事。岁中,(大将军)梁商请为从事中郎。

同书《王允列传》:

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请为从事中郎。

这一称法至曹魏时仍然适用。如《三国志·魏书·傅嘏传》:

起家拜荥阳太守,不行。太傅司马宣王请为从事中郎。

同书《王基传》:

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

不仅是公府,州府、郡府等各级地方政府的长官,在辟除属吏时,往往也会“请”。

如州牧、刺史请某人为治中从事,《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载: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

更多的是太守请某人为功曹,如《后汉书·郭丹列传》:

建武二年,遂潜逃去,……因归乡里。太守杜诗请为功曹,丹荐乡人长者自代而去。

《郅恽列传》:

恽得此乃出,因病去。久之,太守欧阳歙请为功曹。

《臧洪列传》:

中平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为功曹。

《党锢列传·岑晊列传》:

太守弘农成瑨下车,欲振威严,闻晊高名,请为功曹。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

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

太守请某人为督邮,如《后汉书·党锢列传·张俭列传》:

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

太守请某人为主簿,如《三国志·魏书·庞淯传》:

太守徐揖请为主簿。

可见,自东汉至三国时期,在辟为府吏以前,无论是担任过朝廷命官还是公府、州府、郡府的僚属,也无论是没做过官还是因为各种理由已经辞官的布衣,,只要是府主自辟僚佐属吏,均可用“请”,似比“辟”更有敬意。

蜀汉自然也不例外。除费祎外,蜀汉可见的“请”也不少。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诸葛亮的丞相府请了不少人才

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请者,除了费祎,还有记室霍峻,军祭酒来敏、尹默。《三国志·蜀书·霍峻传》附《霍弋传》载:

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

《来敏传》:

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

《尹默传》:

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

此外,继诸葛亮执政的蒋琬也曾以益州刺史身份请杨戏为治中从事。《杨戏传》:

亮卒,为尚书右选部郎,刺史蒋琬请为治中从事史。

无论是诸葛亮辟丞相府的记室、军祭酒,还是蒋琬辟益州刺史府的治中,均可用“请”。至于这几个“被请者”有什么共同点,那大概就是之前都已担任中央的官员。如费祎为侍中,霍弋为谒者,来敏为虎贲中郎将,尹默为谏议大夫,杨戏为尚书右选部郎。当然,这仅是以蜀史来衡量,而从前面的例子看,东汉、曹魏方面用“请”字,其实并不局限于中央官员。

因此,可以证明,费祎被诸葛亮请去做的这个参军,也是丞相参军。至此可确定的丞相参军已为6人。

第三,“以为参军”者。府主以某人为某职,也是辟除属吏的常见称法。比如《三国志·魏书·王脩传》: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

同书《蜀书·宗预传》:

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

史称诸葛亮以为参军的,有张裔(见《张裔传》)、马谡(见《马谡传》)和杨仪(见《杨仪传》)。而如前所述,《杨仪传》是明确说过杨仪所任为丞相参军的。

至此可确定的丞相参军已为8人。

第四,是“迁参军”者3人。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迁为参军。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蒋琬:我这个参军就没上过前线

《宗预传》:

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

又有姚伷,《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注》:

丞相亮北驻汉中,辟(姚伷)为掾。……迁为参军。

这类迁参军者,此前均已是丞相属吏。如蒋琬为丞相东曹掾、宗预为丞相主簿、姚伷为丞相掾,故不再称“请为”“以为”,而直称“迁”。和“以为参军”者一样,这一类参军仍然可以通过《杨仪传》得到验证。《杨仪传》载:

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

建兴三年杨仪已为丞相参军,即丞相府僚属,故八年直称其“迁长史”(此长史即丞相府僚属之首丞相长史)。

与此类相似的,还有马齐,据《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注》载:

建兴中,从事丞相掾,迁广汉太守,复为参军。

对此,陈景云在《三国志辨误》中解释道:

时承伯(马齐字承伯)盖自郡守入参丞相军事耳。曰“复为”者,蒙上“从事丞相掾”言之。

至此,可确定为丞相参军者已为12人。

接下来说8位特殊的。

一位是李严的儿子李丰。《李严传》裴注引诸葛亮与李丰教:

君以中郎、参军居府。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李严被废,李丰仍在丞相府“知居府事”,这算是蜀汉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诸葛亮写给李丰的,中郎、参军均居丞相府,中郎即丞相府的从事中郎,联系到前面12人情况,及李丰“居府”的身份,此参军亦是丞相参军,由丞相从事中郎迁至。至此,可直接确定为丞相参军者13人。

再说6位“行参军”。据《李严传》裴注引诸葛亮所上废李严的表文中,有当时诸多官员的署名,其中有6位“行参军”,即行中参军胡济,和行参军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关于“行”的意义,史家有推测,但并非确说,我们暂且不论。那么这6位参军是丞相府属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以胡济为例,据《董和传》附《胡济传》(今本作裴注,吴金华以为其文为陈寿原文)载:

(胡济)为亮主簿,有忠荩之效,故见褒述。

如前所述,宗预即从丞相主簿迁丞相参军,此外如东曹掾、从事中郎等属吏,均可迁为参军。胡济之“行中参军”当与此同,则此参军亦是丞相参军。据此,则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也都是丞相参军。

可确定的丞相参军人数至此增至19人。

最后要说的是王平,比较特殊。据《王平传》: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街亭之战以后,裨将军王平以功加拜参军,进位讨寇将军。这里用的是“拜”,似乎与丞相府辟除属吏无关。不过王平在战前仅为裨将军,并非丞相府属。此次以王平为参军,有“特见崇显”之意,故而用“拜”字也就可以理解了。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在描述王平“加拜参军”时,便称:

超迁平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统五部军。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王平超迁参军

而王平此后亦始终在诸葛亮军中,第四次北伐时“别守南围”。虽然从史料中不能像前19人一样,直接得出王平的参军就是丞相参军的结论,但此参军无疑有极大的可能是丞相参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诸葛亮执政的蜀汉建兴前期,可考的22位参军中,有19位可以确定是丞相参军,为丞相府僚属;还有1位也极有可能是丞相参军。二者相加,共20为参军都是丞相参军,占总数的90.9%。

诸葛亮的丞相府,几乎垄断了设置参军的权力。


蜀汉的参军职责

在讨论另外两名参军的归属前,我们先来看看,丞相府的这些参军到底都是干什么的。

前文提到过,参军这个职位来源于“与参军事”这项临时任务,而“与参军事”的任务说到底就是参与军事事务的讨论谋议,因此参军的首要职责当然仍是“与参军事”,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一般会把参军理解成参谋并不为错。

不过参军决不仅仅是个军事参谋。

首先是参军的职责在军事领域里的扩展。东汉末年,曹操多在军中设置参军,这些参军逐渐从“不带兵的参谋”向“带兵的参谋”转变。如曹操的参军曹纯即领偏军攻袁谭,韦康的参军赵昂领偏军攻攻马超,等等。

蜀汉方面,除了率领北伐先锋部队战于街亭的参军马谡(见《马谡传》),王平任参军时即“统五部兼当营事”(见《王平传》),另外廖化、宗预、胡济等人日后也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蜀汉中后期的高级将领,大量出自丞相参军

如胡济后来成为汉中都督(督汉中),直至右骠骑将军(见《董和传》附《胡济传》);廖化迁至广武督领阴平太守,直至右车骑将军(见《宗预传》附《廖化传》);宗预也做到永安都督(督永安),后升至镇军大将军(见《宗预传》);王平后来也做到了汉中督(统汉中)、镇北大将军(见《王平传》)。可以说,建兴前期的丞相参军,是蜀汉后期高级将领和镇边大将的重要培养对象。

由此可见,领偏军作战这项职责,依然是蜀汉丞相参军的基本职责。

不过,由于蜀汉大政“咸决于亮”,因此本来作为丞相军事参谋的丞相参军,也开始接触政务,甚至丞相参军成为培养政务核心人才的重要岗位。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在丞相诸葛亮执政的时期,整个蜀汉的政务中枢是丞相府。由于诸葛亮长期驻军在外或南征北战,因此丞相府又有“行府”和“留府”之分。“行府”随诸葛亮而动,是诸葛亮征南中、驻汉中、伐曹魏时,追随在自己身边的丞相府班子,为方便起见后人称之为“行府”;“留府”则是诸葛亮驻外期间,留守在成都处理政务的机构,当时称作“留府”“居府”。

在丞相府的两个机构中,地位最高的政务僚属分别是丞相长史和丞相留府长史;除此之外,又委派署丞相府事、署留府事来全面管理相府事务,被委托署府事者,往往就是丞相参军;甚至长史有缺时,即以参军迁补。

如建兴初年诸葛亮征南中期间,除了长史向朗以丞相长史“留后领事”外,杨仪即以参军署丞相府事;随后张裔又以参军署府事,同时又领益州治中从事。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驻汉中,准备北伐,在成都设立留府,原本署府事的参军张裔便正式迁为留府长史;同时又以参军蒋琬“统留府事”,辅助张裔。

建兴八年(230),诸葛亮筹备第四次北伐,曾经署府事的参军杨仪正式升任丞相长史;同年留府长史张裔去世,统留府事的参军蒋琬也迁为留府长史;马忠也在这一年成为丞相参军,接替蒋琬署留府事。

次年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被废,其子李丰被调离江州,辟入丞相府,先为从事中郎,后迁丞相参军,并以此身份“知居府事”,继马忠之后辅佐留府长史蒋琬处理成都后方的政务。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杨仪:都是干参军出身的,凭什么蒋琬费祎接班,我被废,嘤嘤嘤嘤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仪因为任丞相长史,而自以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这个留府长史则确实成为了诸葛亮的接班人。而两人的长史皆有参军升迁而来,且都曾以参军身份署理丞相府事务。丞相参军在政务系统的地位可见一斑。

可见,政务系统的参军比军务系统的参军地位还要高。总体来说,丞相参军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府政务系统之长长史和军务系统之长司马,高于从事中郎、主簿、诸曹掾属等一般僚属。

甚至我们可以说,丞相参军,是蜀汉军政系统未来核心人才的摇篮。这也就难怪街亭之战后,以王平为参军以表示“特见崇显”时,要称为“加拜参军”了。

也可以说,马谡早早进了摇篮,可是一不小心却在街亭进了坟墓。

蜀汉参军曾是军政高级人才摇篮,马谡早早进摇篮,却一脚踏进坟墓

马谡:我要是还活着,后来还不得混个骠骑、车骑干干啊……

【未完待续,下篇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