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明初四大案,亦稱洪武四大案,是指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消滅他認為對朝廷有威脅的人、整頓吏治、懲治貪汙而策劃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殺。分別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九年或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後設殿閣大學士供皇帝做為顧問,朱元璋結束了中國的丞相制度,加強了專制皇權。

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龍鳳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於和州,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吳元年(1367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黨集團的領袖李善長推薦其同鄉兼姻親胡惟庸擔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內在朝中遍植朋黨,不遺餘力地打擊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譬如,浙江青田人劉基,曾輔佐朱元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由於他與淮西朋黨集團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僅封為誠意伯,歲祿只有240石。而李善長則功封韓國公,歲祿4000石。翌年,劉基告老還鄉。然而,由於他曾對朱元璋說過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話,故而深受後者的嫉恨,被解僱革去歲祿。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生病,胡惟庸派醫生前去看望,但劉基服藥後不久便一命歸西。

當然,排斥異己還不是胡惟庸案的關鍵所在。事實上,胡案的癥結在於——他為人過於獨斷專行,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

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自從楊憲(明朝初年大臣,屬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曾任中書參知政事)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才幹,很寵信他。胡惟庸也自覺奮進,曾以遇事小心謹慎博得朱元璋歡心,進一步獲得朱元璋的寵信。

他為此當了多年獨相,生殺廢黜大事,有的不報告朱元璋便徑直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計。


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來進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朱元璋。宦官出來見到了,便進宮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胡惟庸和汪廣洋叩頭謝罪,但暗暗地將罪過歸咎於禮部,禮部大臣又歸咎於中書。朱元璋更加憤怒,將各臣僚全部關押起來,究問為首主持的人。不久,賜汪廣洋死,汪廣洋的妾陳氏為他陪死。朱元璋問知陳氏乃是被入官的陳知縣的女兒,大怒說:“被沒入官的婦女,只給功臣家。文臣怎麼得到?”便頒下敕令命法司調查。於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屬官都應當被判罪。第二年正月,塗節便將禍變上報,告發惟庸。御史中丞商皓當時被貶為中書省吏,也告發了胡惟庸的陰謀。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輪番訊問,詞語連及陳寧、塗節。廷臣說:“塗節本來參預陰謀,見事情不成,這才將變亂上告,不可不殺。”於是誅殺胡惟庸、陳寧和塗節。

“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專制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一直對大臣們有所防範,只是沒有那麼明顯,馬皇后在世的時候,也經常勸誡朱元璋不可以亂殺功臣,朱元璋也很聽馬皇后的話。另外一個反對他殺功臣的就是太子朱標了。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標宅心仁厚,一直積極努力的學習,是一個頗為開明的皇子。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37歲的太子朱標因病去世。此時的朱元璋已經64歲,悲痛程度可想而知。年僅15歲的朱允炆被立為太子,相對於朱標在大臣中的威信來說,朱允炆可以說是0基礎,沒有群眾基礎,朱家的皇位如何能夠長久徹底開始困擾著朱元璋。而朱元璋離死也不遠了,為此他開始了瘋狂的誅殺功臣計劃。

無論是功臣持功自傲,意圖謀反,抑或是朱洪武有意削奪將相之權,這種歷時如此之長,株連人數如此之巨的大屠一殺 在歷史上實為罕見。一胡一藍之獄後,朱元璋對身邊的人仍不放心,又將疑有後患的舊臣如徐達等人處死。到朱元璋死時,明初的元功宿將幾乎被屠殺殆盡,朝廷因此元氣大傷,以至於燕王朱棣起兵時,建文帝不得不面對朝中無可用之臣的窘境。朱元璋本想為自己的皇太孫掃清稱帝的隱患,結果卻將建文帝送上了不歸路。


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事件疑問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去看祥瑞的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書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可見,雲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太監擋聖駕,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故事性,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有多大先不說,以朱元璋對臣下監視的力度,如果有事,朱元璋一定早就知道,既然知道,還會欣然前往嗎?朱元璋回宮之後看到胡惟庸家的庭院有甲兵,但凡有點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無稽之談,雖然胡惟庸家離皇宮不遠,但是在近也不可能看得到院中的甲兵,所以,這也是無稽之談。


絕大多數的史學家都認為所謂的胡惟庸案只是一個藉口,即使朱元璋的出發點並不是要屠戮開國的功臣,至少也是要將分散給官僚們的中央權力收在自己一人手中,這從其自此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就可見一斑。由於清朝沿襲了明的政治制度,而民國則終結了封建帝制,所以胡惟庸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宰相。

明朝洪武年間,敢把,也能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置於死地的,必然只有皇帝朱元璋一人。朱元璋要除掉胡惟庸可以有一百個理由,無論其真的罪有應得,還是羅織誣陷,沒有人能干涉朱元璋怎麼想,但是如何把想法實現,是朱元璋的難題,也是後世研究這段歷史的盲點。

中國宰相制度的終結,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相比在朝廷中人脈廣泛的胡惟庸,洪武十一年的朱元璋只是獨坐在深宮禁院中的孤家寡人,從後來的處決範圍來看,胡惟庸的交往範圍從朝廷文官已經蔓延到開國功勳和軍隊將領,甚至傳說他的外援中還有日本、蒙古的勢力。幾乎整個朝廷都是胡惟庸的政治集團。

即使朱元璋決心要除去胡惟庸和他的政治盟友們,但皇帝畢竟不是超人,他不可能一個人挑戰整個集團,更何況這個集團囊括了朝廷幾乎全部的文官精英和軍隊的骨幹。他也需要有人替他傳遞情報、蒐集證據,試探中立大臣的傾向和軍隊的忠誠度,甚至是創造事情爆發的導火線。他需要一個不在胡惟庸控制範圍內的,也不會被胡惟庸為首的文官集團收買,對他本人保有忠誠又不會引人關注的組織為他服務。一旦朱元璋挖掘出這個組織,隨著它的出現和活躍,幾乎就可以宣告了胡惟庸的最終覆滅。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名至實歸的丞相。此後,中國皇朝的"丞相"職位徹底消亡。丞相制自春秋起源,到明朝,已經經歷了將近二千年的歷史,按照中國對“祖宗之法”的認同,皇帝想要單憑一人之力廢除,勢必會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朱元璋縱容胡惟庸,等他犯了死罪,便可廢除丞相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