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一苇渡江客


知常容觉得这种给人盖棺定论性的结论,只能以其最终的行为作为判定标准。

李鸿章代替当时的清朝与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这些都是城下之盟,都是不平等的条约,是带有屈辱性的条约。

有人会说,这不是李鸿章造成的,也有人说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他不去,其他人也会去。还有人会搬出日伊藤博文、柯纳德等人对李鸿章的高度评价来反驳。

当时清朝对李鸿章的盖棺定论的评价也很高,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将其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列为中兴四大臣。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推进者,还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办者。这些都是李鸿章的功绩。

不管李鸿章有多少功绩,但是城下之盟是他签定的,相信没有一个人否认。

知常容想举两个历史故事来论证这一件事情,相信看完之后,大家应该可以得出结论。

城下之盟

辽国南侵,宋真宗满朝文武大惊,有人说迁都南京,《卖油翁》中的陈康肃的大哥主张迁都四川。后来寇准主张宋真宗亲征,结果赢了。在宋朝处于很有利的情况下,宋真宗提出和谈,《澶渊之盟》签定。宋辽约为兄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使得当时宋辽边境安宁达百年。

宋真宗自然很开心,王钦若后来问问:“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

把宋真宗问呆了,这明显是有功,怎么还是耻呢?

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对百姓是好,对辽宋和平是好,但这个盟约是城下之盟,这注定要被后人指指点点。

南宋也有《绍兴和议》,这个城下之盟的代价就是忠臣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而这个盟约却给南宋后期带来相对的和平。

《绍兴和议》是赵构和秦桧主持下签的,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秦桧死时,南宋对他的评价很高,追赠申王,谥号“忠献”。

秦桧永远跪在岳飞面前站不起来,被列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行列,因为他卖国。

王莽改制

王莽当上皇帝之后,他制定的措施是很好的,比如他反对人口买卖,土地兼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让民力得到休息。这些举措如果不看实际效果,光看文字,站在西汉与东汉交替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那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结果呢?他做的事情越多,老百姓的负担反而是越沉重。他的出发点的确是为了天下好,自己也是个工作狂,加班到半夜,每天不断在制定规定,以打造他心中的太平世界,但造成的结果却是祸害了天下。

那么你说王莽的行为该怎么定论呢?至少后世对王莽行为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想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这个结论很快可以得出来。因为盖棺定论的东西只看最后的结果,而且最后的结论不是当时的人下的,而是后世下的,是以后世的价值观为标准判定的。


知常容


导语

李鸿章既不是“治世能臣”也不是“卖国奸贼”。李鸿章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本文以实际案例来认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一,李鸿章是“治世能臣”吗

1. 生于1823年的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之际,业己72岁了。在这半个世纪中,大清帝国发生了无数大事,他都参与其中,可以说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他办洋务、办外交、建海军,每件事无不倾注其大量心血。自道光经咸丰、同治、到光绪,历经四朝,十足的四朝元老。

宦海沉浮,官场险恶。他有很多的无奈,但是,哪个懂他?这一点应该说李鸿章倒也无所谓,但是夾在一个主战,一个主和的“帝后”之间,作为一个军事指挥的全权官员,李鸿章进退两难,战和两难。

从1884年到1894年,大清帝国处于一个“岁月静好”的时候,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军国主义此时迅速膨胀,大量资金投入到海军建设,这个十年,对日本而言实在是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朝鲜,与我国唇齿相连,日本却在光绪十九年(1894)加快对朝鲜的进犯。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全权处理朝鲜事变。李鸿章于是命令淮军将领叶志超、聂士成率四营淮军赴朝。

第二天日本也在仁川登陆朝鲜。袁世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几次电催李鸿章增兵朝鲜。5月27日,光绪帝下诏:马上增兵入朝。李鸿章压下电文,拒绝增兵。原来李鸿章的背后是主和的慈禧太后在撑腰。同时李鸿章则寄希望于列强的干预和调停。

当光绪皇帝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一天颁布宣战书后,面对二国宣战,俄、英、美、德、意、荷、葡萄牙、丹麦、瑞典、挪威,先后宣布中立

坐山观虎斗!

李鸿章气得用合肥方言加京腔,问候遍了列强的祖宗十八代。

李鸿章的严重误判,导致战争先机的丧失,这种消极怠战的态度,远不是一个“治世能臣”应该的担当责任。

二, 李鸿章是卖国奸贼吗

1895年二月十一、十二日,光绪召集军机大臣议事,经慈禧核准议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使,于2月22日同清廷权臣们共商对日议和的方针大计。

李鸿章:“反对割地求和,否则我不敢承担议和之事。”

翁同和:“赔款优于割地!”

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应该割地议和。”

几番争论,各大臣仍执己见。

光绪皇帝不知所措。

几天的奔波,没有任何结果,最终由反对割地转为主张割地求和。

三月二日,光绪皇帝迫于形势,给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三月4日,大清中央政府发布上谕,复原李鸿章三眼花翎及黄马褂,任命为头等全权大臣,

率领大清帝国代表团及美国顾问科仕达等随员33人,赴日本广岛求和。

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屈辱谈判,李鸿章心中想什么,我们无法知道。饱经风霜的中堂大人,既是儒学大师曾国藩的学生,也是办洋务的急先锋,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内心不动声色的搏斗!

轮船一路向东,海鸥迎面扑来,中堂大人回想战争之初,政敌们骂他“软弱无能”、“辱国丧权”、“贻误战机”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今这样惨败的局面全靠自己去“搁平检顺”,而自己的后台老佛爷只晓得玩弄权术于后宫!面对这样千疮百孔的破局,哪个王爷大臣敢挺身而出?

而且议和的结局昭然若揭,我李中堂肯定是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悲惨下场!但是,我不去谁去?谁行谁上!全国无一人应答!

好在自己的怀中揣着光绪皇帝的上谕:“权衡于利害之轻重,情势之缓急,统筹全局,即与定议条约,减轻朕早晚之忧而慰中外之望。”

三月二十一日,第二轮谈判,日本开出停战条件:“清政府交出大沽、天津、山海关及其铁路、军需,三天内答复。

这个条件几乎等于交出北京,任其“来去自由”。

光绪来电指示:“你要据理力争,不可退避不言,割地只限一处,赔钱1亿两为上限,去与日本人交涉嘛!”(我的翻译)

从4月11日到17日,双方谈判几乎撕破脸皮,伊藤博文最后威胁:“如再商改条约,即照和约决裂,此约中止之办法解决。”

(李鸿章全家照片)

4月14日,光绪帝最后决定:“原希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实在不可再商,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分别代表清政府、日本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共十一款,主要内容是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日本;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亿两。

此时的国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暴光后,上至庆亲王下至贩夫走卒,仇恨的眼光几乎把李中堂烧得体无完肤!国人皆曰可杀!李鸿章由此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之卖国贼。

后记

大清帝国的权利掌握在永远圣明的慈禧太后手上,而居庙堂之高的庆亲王奕劻等王公贵族,是一些只晓得贪污银两的官僚。大清的体制决定了李鸿章的命运,以此解释李鸿章身上出现截然相反的两极一一他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角色。前者是出于他想中兴王朝的责任,后者则是因为体制的限制。悲剧由此产生。人们看不到暗箱操作,看不到幕后交易,只是看见了李鸿章在前台忙碌,奔波与外国人周旋;成功了,理所应当;失败了,去签城下之盟、去揹千古骂名。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决定了他要比那些庸懒昏噩的“铁帽子”王爷背更多的黑锅。但是,他别无选择,哪个喊他要答应去日本谈判呢?是我的话,装病躲嘛!所以话该!


良人执戟2


李鸿章与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他为“李中堂”,他是功过皆具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争议很大。

才能

  • 1、曾帅门下

李鸿章少年聪慧,攻读经史,在会试落榜后,幸运的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他受业于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当太平天国发起暴乱之时,他也协助曾帅。

江南富豪地主,在太平军的攻击之下,逃到已形同孤岛的上海,他们频频请求湘军来救援。曾国藩本想派曾国荃去东援,可他志在攻取天京,建立首功,所以不愿前往;又请手宿将陈士杰出山,陈也托词母亲年老不肯去;最后找到李鸿章商量,李欣然应允。

2、组建淮军

对付太平军,各地办起团练。李鸿章回老家庐州组建淮军,都比较顺利。

淮军果然于1862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3、镇压天国、平定捻军

“翰林变作绿林”,本是文人出身的李鸿章展现他不凡的军事才能,在平定地方叛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洋务重臣

1865年,李鸿章时任两江总督,他扩建为江南制造局、扩建金陵机器局、创办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5、建设海军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过失

  • 1、海军战斗力弱

尽管他组建了北洋水师,但不是强族,在作战中大败。


  • 2、鉴定不平等条约

战败的晚清,被迫鉴定了很多不平等条件。清政府的代表多是李鸿章,他一生共代表清政府签下30多个条约,多数为多不平等条件,包括《马关条件》《中俄密约》等。

总结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因为李鸿章是有治世之才,可惜清朝国力衰落,他只是一个朝廷的傀儡。

您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