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問我是不是有抑鬱症,讓我去學校心理諮詢室看醫生,我真的有病嗎?你覺得界定心理疾病的標準是什麼?

用戶5547791211


上大學了,成人了,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了。想知道,你自己什麼感覺呢?每天不開心?無法集中精力?對學習失去興趣?茫茫然?還是伴隨各種軀體症狀痛苦不堪?甚至對生活失去了熱情,感覺活著沒意思?

一, 抑鬱情緒

如果你只是輕微的不適或壓抑,相信你只是抑鬱情緒而已,生存在世,各種壓力之下,抑鬱焦慮每個人都會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多數人通過有意識調整都會恢復。

有數據統計現在大學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存在混日子的狀態,有的整日沉迷遊戲甚至荒廢學業,導致休學退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個人沒有夢想和目標,從小到大一直被教導好好學習,以後一定要考上大學。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是為了“考上大學”,等真正上了大學,他唯一的願望實現後,他就一下子像卸了氣的皮球,沒了目標和動力了,很容易陷入茫茫然。有些人以為上了大學就“解放”了,加之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之後受到某些誘惑沉迷遊戲不思學習或開始各種物質需求。

很多人覺得這些學生是“問題”學生,而且如果你去測評,也多半會落個抑鬱症的標籤,其實這根本稱不上抑鬱症。如果硬給自己貼上標籤,就會不斷強化,甚至真的發展成抑鬱症了。

如何緩解抑鬱情緒

1.針對抑鬱情緒,最好的方式是運動和陽光,希望你能夠控制自己行動起來,強健體魄的同時也驅走了心理的陰霾。

2.每天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很好。有本書《心理暗示的力量》可以看下。

3.給情緒一個出口。不壓抑情緒,但也不亂髮脾氣,而是在安全的環境裡把情緒發洩出來,清理自己體內的情緒垃圾。哭,是很好的排毒。

二,抑鬱症

除非到了特別嚴重的程度,無法正常生活,痛苦不安,到了生死邊緣。否則,我不建議你給自己扣上“抑鬱症”的帽子,也不建議你通過吃藥控制。藥物的副作用顯而易見,但最隱蔽的是,它抑制了你負面情緒的同時也抑制了你的正面情緒,讓你變成了一個“木頭人”。

當然,生死關頭,一定是救命要緊。千萬不要因噎廢食。畢竟活著是最重要的。

所以,嚴重時尋求專業的醫師就很必要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朝向光的方向


誰說你有抑鬱症,誰就有可能有。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一個喜歡給別人貼標籤的人,都有心理問題。

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投射。

意思就是說,你覺得別人有的問題,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有症狀不一定是病,有病一定有症狀。

這就是心理學的標準。


心理諮詢楊老師


心理老師左叔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一位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在高校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對你提出的“輔導員問我是不是有抑鬱症,讓我去學校心理諮詢室看醫生,我真的有病嗎?你覺得界定心理疾病的標準是什麼?”的問題,我結合自己為大學生做心理諮詢工作的體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你的提問。

第一,高校的輔導員在學生管理中經常會遇到這種狀況,輔導員通過自己的觀察和了解,以及學生入校時所做的心理健康普查情況,基本上對自己管理的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有所瞭解,例如我們學校對新入學的大一學生都要進行大學生人格問卷普查,瞭解每個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學生有沒有心理問題;。

所採用的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依據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把測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沒有心理問題的,輔導員和院系不需要關注的;二是有一些心理問題的,學生自己通過調節可以解決,或者如果學生自己解決不了,可以去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尋求幫助;三是有嚴重心理問題,或者各種神經症,心裡矛盾衝突激烈,已經明顯影響其學學習和生活的,這類學生必須立即做心理諮詢,每週一次或根據學生情況確定諮詢次數,直至症狀減輕。

因為你的提問中也沒有接待清楚,不知道你的其他情況。因此根據你的敘述,既然輔導員讓你去學校諮詢室,你不妨就去中心請那裡的心理諮詢師看看,自己是否有抑鬱症,如果沒有更好,你可以繼續學習和生活,不致影響的學業發展和心理健康;如果有,有多嚴重,需要繼續治療或者到精神病科在確診嗎?這都對你有益。輔導員也是抱著對你負責任的態度才這樣對你說的。從我在高校做心理諮詢的體會看,輔導員沒有別的想法,只是想幫助你而已。

第二,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心理疾病,在我們心理諮詢實踐中是採用這些標準來完成的,這裡我給你介紹一種方法,即病與非病三原則。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心理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是大腦的機能;因此臨床心理學家提出三條原則作為判斷一個人心理正常與異常的標準。

一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例如一個人他說自己聽到了現實世界不存在的聲音,看到了現實世界不存在的事物,那他就產生了幻覺,因為他的精神與外界環境失去了同一性,自我認知與現實事實統一不起來。

二是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例如一個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會有高興和快樂的情緒,還會向人訴說,但是他卻用壓抑的語調,哀傷的表情給人說愉快的的事,或者是一件悲傷的事,他卻表現出高興地樣子,那我們就可以說他的心理活動沒有協調性,內外不一致。

三是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我們每個人在長期的生活中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即人格特徵,而且還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在沒有重大刺激下一般不會輕易改變的;但是,本來一個待人熱情,喜歡交往和愛說愛笑的人,突然變得對人冷漠,不和人交往,不與交談,那我們可能就要懷疑他的心理活動出現了異常。

當然,在心理諮詢實踐,對心理疾病的界定,還有根據某種心理疾病的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症狀表現來進行判斷的,這裡我就不再介紹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可以繼續探討,分享彼此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