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朝并无根基的侯景,为何能够摧毁梁朝国力?

亘古怀念说史


侯景本身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权臣尔朱荣的部下,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以后,侯景便转而投靠到了高欢门下,成为了高欢的心腹。

当时孝武帝元修逃亡到了长安宇文泰处,从此北魏被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侯景所在的东魏,是高欢掌权。

高欢对侯景是非常器重的,巅峰时期,侯景手握10万大军,整个河南地区都归他一个人管,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本人却是个长短腿,压根就没有上战场杀敌的能力。

01两次反叛,侯景终于被列为奸雄。

侯景在东魏小日子过得很好,属于封疆大吏,手握重兵。为了对抗宇文泰,高欢不得不重用侯景这种有脑子的军事人才。

可问题是高欢对后金其实一直都有防备之心,而且他儿子高澄和侯景之间,总是处理不好关系。为此等到高欢去世以后,高澄刚上台,侯景就反叛了。

高澄嗣事为勃海王,遣其将慕容绍宗,围景于长社。景急,乃求割鲁阳、长社、东荆、北兖请救于西魏,魏遣五城王元庆等率兵救之,绍宗乃退。景复请兵于司州刺史羊鸦仁,鸦仁遣长史邓鸿率兵至汝水,元庆军夜遁,鸦仁乃据悬瓠。时景将蔡道遵北归,言景有悔过志。高澄以为信然,乃以书喻景,若还,许以豫州刺史终其身,所部文武更不追摄,阖门无恙,并还宠妻爱子。---《南史》

侯景本打算投靠宇文泰,毕竟西魏在宇文泰手里,可是宇文泰对侯景也不待见,可见侯景的人品是出了名的差。

无奈之下,侯景只能带着人马南下投靠了南梁武帝萧衍。萧衍当然非常高兴,那个时候他还比较上进,仍然有北伐之志。

  1. 侯景加入南梁以后,东魏的高澄当然不会答应,所以他立刻派遣大将慕容绍宗前去攻打侯景的部队。这个时候梁武帝可就不会袖手旁观了。
  2. 梁武帝萧衍吩咐贞阳侯萧渊明前去支援侯景,结果被慕容绍宗击败,萧渊明本人还被东魏给抓了。萧渊明是萧衍的侄子,关系不错,所以梁武帝当然希望把侄子弄回来。
  3. 这个时候东魏突然提出,要跟南梁和解,大家坐下来喝杯茶聊一聊。他们这一聊,侯景就比较紧张了,如果梁武帝和高澄重归于好,那侯景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侯景有脑子啊,他想测试一下梁武帝,所以就假冒高澄的身份,给梁武帝写了一封信。意思很明显,就是用你侄子萧渊明来交换侯景。

梁武帝这个没心没肺的,想也不想就接受了这一建议。侯景得知以后,你觉得他还能为梁武帝效力吗?所以反叛再次发生了。

02侯景利用各种资源,给自己在南朝制造反叛条件。

要么说侯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呢?他不会傻兮兮地靠着自己带来的一点兵马,就想要在南梁搅起天翻地覆的巨浪来,起义爆发之前,他必须要集中各种可以集中的资源。

  1. 第一,侯景废除了自己地盘上的市场税收和田租,这些都是梁朝盘剥老百姓的手段,为此很多百姓都愿意参加侯景的起义军,使得军力大振。
  2. 第二,侯景策动了梁武帝的养子临贺王萧正德。他早就知道萧正德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所以主动与这一力量达成联盟关系。
  3. 第三,侯景在叛乱之前,不断向梁武帝索要钱财武器。这个时候侯景还是梁武帝的手下,梁武帝没有理由拒绝,给了侯景大量物资。

梁武帝本人此时已经比较昏庸了,不少人向梁武帝提出过侯景有反叛的嫌疑,可是梁武帝却一直都不以为意。

皇太子见事急,入面启武帝曰:"请以事垂付,愿不劳圣心。"帝曰:"此自汝事,何更问为?"太子仍停中书省指授,内外扰乱相劫不复通。于是诏以扬州刺史宣城王大器为都督内外诸军事,都官尚书羊侃为军师将军以副焉。遣南浦侯推守东府城,西丰公大春守石头,轻车长史谢禧守白下。---《南史》

侯景手里不仅有大量兵马,而且物资装备都比较充足,还有萧正德这样的内应。几个月的准备以后,已经完全具备了反叛的条件。

为此侯景在寿阳发动了叛乱,参战人马8000人左右,正式与梁武帝萧衍撕破了脸皮。侯景能够成功发动叛乱,其实条件还是比较充足的。

03梁武帝指挥失当,南梁因此沉沦。

谁也想不到,侯景之乱爆发,会对梁朝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为了应付侯景,梁武帝派遣邵陵王萧纶讨伐侯景。

萧正德先遣大船数十艘伪载荻,实拟济景。景至江将度,虑王质为梗,俄而质被追为丹阳尹,无故自退。景闻未之信,乃密遣觇之,谓使者:"质若退,折江东树枝为验。"觇人如言而返。景大喜曰:"吾事办矣。"乃自采石济,马数百匹,兵八千人,都下弗之觉。景出,分袭姑孰,执淮南太守文成侯宁,遂至慈湖。---《南史》

可是万万没想到,侯景想要直捣黄龙,大军直奔建康城而来。这个时候侯景的策略,可见他对兵法是有独到见解的。

他先是将寿阳交给部将王显贵,表面上说自己是出去游猎,其实偷偷潜出了寿阳城。后来又声东击西,表面上要攻打合肥,实际上却打下了占谯州和历阳,兵锋直指建康。

  1. 本来南梁都官尚书羊侃提出了正确的决策,让2000人占领采石,再派人攻打寿阳,让侯景进退失据,可惜梁武帝并不理睬。
  2. 相反的是,梁武帝居然重用萧正德为平北将军,万万没想到萧正德是侯景的内应,不仅没有阻挡侯景渡江,反而帮助他过江。
  3. 南梁大臣们意识到采石的重要性,希望梁武帝重兵防守采石,结果这消息被侯景的间谍给探听到了,侯景立刻攻占了采石。

慌乱中的梁武帝已经不知道该干啥了,只好把锅甩给了皇太子萧纲。当时南梁几十年不打仗了,士大夫基本都是望风而降。而萧纲重用羊侃防守台城,结果台城的确是守住了,可是梁武帝萧衍也因此被活活给饿死了。

萧衍死后,萧正德和萧纲都抢着登基称帝,其实这个时候的南梁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南梁内部宗室火并,这才是侯景之乱成功的重要原因。

总结:侯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侯景作为一个从北方来的军阀,其实他在南梁一点根基都没有。但是他偏偏能够将南梁搅和的天翻地覆,主要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资源。

首先就是人心资源,他通过减免赋税获得了百姓们的帮助。其次就是南梁宗室内部斗争的资源,他巧妙地何联合了萧正德。再则是利用了梁武帝掉以轻心的资源,不断向梁武帝索要钱粮辎重。

侯景本人没什么武力值,不像关羽张飞那种万人敌,可是他却能够统领千军万马,可见打仗比拼的,主要还是脑子。

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整合资源的话,其实也无法获得战争的胜利。即使侯景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可是不能否认他的聪明。


江湖小晓生


从实际结果而言,侯景并非灭亡南朝梁国的直接元凶。但其投降南梁并引发的“太清之乱”(即侯景之乱)是摧毁南梁根基并导致南梁灭亡的根本原因。然而侯景这个如丧家之犬般南逃的北方羯族为何能够轻易摧毁南梁呢?显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总结下来有以下三点:

一、侯景本是枭雄,其能力在后三国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侯景,北魏朔州人,羯族豪强,素有大志。北魏末年爆发的六镇起义中,侯景发现了建功立业的良机,遂先投同为豪强的尔朱荣,被任命为先锋官。通过剿灭起义军葛荣部而因功升迁为定州刺史。后一代枭雄尔朱荣被魏帝所杀,发现尔朱家后继无人的侯景果断转投高欢,并最终成为高欢帐下一员大将封司徒用兵十万执掌河南,成为一方大员!

从其投军建功立业一路升迁成为实际的“河南王”可见其能力之强虽不及登上权力巅峰的高欢、宇文泰,但却能仅次于他们。这亦是高欢死后遗言其子高澄继位后必除之的根本原因。

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

历经梁陈二代亲眼目睹侯景祸乱江南士族庾信的评价应该是对侯景的最佳评价!

二、宗藩遍布与继承制度的不稳定引发的统治阶层内部的分裂!

见识了宋齐两代通过典签制度将皇权集中于帝王一身从而引发的皇室内部骨肉相残惨状的南梁开国帝王萧衍一改前代做法,通过分封宗亲形成宗藩来拱卫皇权。此举虽然一度避免了内部皇室成员血腥的权力争斗,却亦形成了西晋末年宗藩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中央政府权力较大的情况下不易显现,但当发生诏令不出台城的极端情况时,国家陷入分裂便不可避免。这亦是侯景能够攻破建康祸乱江南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侯景能够攻入南梁首都不仅有各地宗藩见死不救的因素,更有皇室内部人员的出卖,显然不稳定的继承制度是这背后的根源!放侯景军进入建康者竟是皇帝萧衍之侄、养子萧正德!早年萧衍无子,因而过继了其兄子萧正德为子,但待萧衍有了嫡子后萧正德的养子身份变无足轻重了!但是对于已失去皇位继承权的养子,仁慈的萧衍并通过明确的继承制度彻底断绝萧正德继承大统的念头。这亦是最终存在幻想的萧正德企图借侯景之力登基而放侯景入京的荒唐之举!

可以说不稳定的继承制度在萧衍的仁慈纵容下成为了侯景成功入主健康的直接原因!

三、士族门阀的再次固化是南梁失民心失国的根本之因!

中高澄计痛失河南地且西投西魏不成的侯景败退到南梁境内时本部亲兵已不足千人。这丁点兵马是不可能掀起大浪的,但偏偏侯景做到了!这是为何?

显然一度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萧衍变了!晚年的萧衍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重新扶持起在宋齐两代颇受打压的士族门阀,令他们重新登上了权力巅峰。士族门阀的再次上位意味着寒族百姓再无上升空间。二门阀的再次复兴令土地兼并再次激烈,农民失地的情况再次恶化。可以说南梁末年,国家与东晋末年已无任何差别,这便导致了侯景一路东进不断招募到士兵并最终能够用兵数万围困台城的根本社会原因!

总结

纵观覆亡南梁重要的侯景之乱背后,帝王萧衍有着重大的责任。晚年崇佛纵容宗亲联合士族门阀的萧衍,他即是建立梁朝的奠基者亦是毁灭这个皇朝真正的“黑手”!他亦最终用自己的生命为其错误“埋单”!

而作为企图改变士族统治的寒族百姓,虽然一度为侯景所蒙蔽,但真正看到了这名羯人邪恶的他们最终选择了寒族出身的陈霸先!梁朝的灭亡或许是一场悲剧,但亦最终葬送了落后的士族门阀制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飞眼视角


梁武帝引狼入室刻薄寡恩,侯景狼子野心

侯景是被鲜卑人同化了的羯族人,骁勇善骑射,本是北方怀朔镇镇兵,因助尔朱荣镇压六镇起义,成为东魏将领,深得高欢信任,让他带兵十万镇守河南。高欢死,高澄继位。候景看不起高澄,无法与他相处,就背叛东魏,向西魏投降。与此同时,他又派行台郎中丁和到南方梁朝,上表要求以黄河以南十三州土地投降梁朝。梁武帝接到侯景的信,召集大臣商讨。


尚书仆射谢举等人说:“我朝与魏友好相处,边境安宁,接纳其叛臣,不太相宜。”梁武帝回答道:“话虽如此,但是接受侯景,北方可统一,机会难得。”梁武帝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在一个月前他做了个梦,梦见北方州郡纷纷献出土地向他投降。第二天他把此事告诉中书舍人朱异,说:“我很少做梦,有梦一定灵验。” 朱异顺着他的意思说:“这正是国家统一的征兆!” 因此,他不大赞同谢举等人的意见。

丁和来到后,称说侯景投梁是正月十七那天决定的,这正是梁武帝做梦的一天。这一来,梁武帝更加相信了,便决定接纳侯景,下诏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河南河北诸军事、大行台,与友好多年的东魏断绝关系。东魏慕容绍宗大军进攻侯景,两军在涡阳(安徽蒙城)相持数月。太清二年(548年)正月,侯景在慕容绍宗五千骑兵的夹击下被杀得大败,部众争着跳入涡水逃命,水为之不流。侯景最后只剩下八百残兵渡过淮河,来到寿阳。


侯景来到寿阳城下,寿阳守将韦黯不肯开门,侯景派人对他说:“你不开门,魏兵追来杀了河南王,你岂能独存,又有何面目去见朝廷?”韦黯想想不开不好,就开了门,侯景立即杀死韦黯,占据了寿阳城。造成巨大的破坏。建康原来传说侯景已全军覆没,大家都有些忧虑,只有太子詹事何敬容说:“果真如此倒是朝廷之福。”太子问为什么?何敬容答道:“ 侯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要搞乱国家。”但是,他的看法并没有被朝廷所接受。

后来,侯景派人来禀报梁武帝自己失败,要求贬官处罚,梁武帝不但没有贬他的官,还给他加上一个南豫州牧的官位。光禄大夫萧介进谏说:“臣听说恶人本性难移,天下皆然。吕布杀丁原投董卓,后又杀董卓;刘牢之反王恭归晋朝,后又叛晋。侯景受高欢恩惠,高官厚禄,但高欢坟土未干,立即反叛:力量不足,投奔关西,宇文泰不容,又来投我。现亡师失地,不过匹夫一个。 陛下爱匹夫弃邻国,实不值得!”梁武帝根本听不进这样的忠言。高澄曾多次向梁朝表示要求通好,梁未同意。


高澄对被俘虏的南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说:“先王与梁和好十多年,想不到现在关系坏到如此地步。我知道这决非梁主本心,而是侯景挑动所致。望能派使者前去说明,梁主如不忘旧好,我也不敢违先王之意。你等-律释归故里,侯景家属也可同往。”萧渊明立即给梁武帝写信,梁武帝读信不由泪下,与大臣商量,朱异表示“应当和好"司农卿傅岐说:“高澄要和纯系挑拨离间,是想让侯景自疑;侯景不安必要作乱。我如答应通好,正中其奸计。”朱异不同意他的看法,坚持要和,梁武帝也不愿打仗,就回信给萧渊明说:“知高大将军对你不薄,十分安慰。我将派人与魏重修旧好。”

东魏使者返回经过寿阳时,被侯景得知,侯景向梁武帝启奏:“高澄已穷途末路,故而请和。如果同意,实乃舍弃已成之功,纵容垂死之虏。”侯景又送给朱异黄金三百两,求他把信通给梁武帝,朱异收了钱却没有通告。侯景听说梁武帝派人去吊唁高欢,表示与东魏重修旧好,又启奏说:“臣与高氏关系已经破裂,陛下再与高氏和好,将置臣于何地?”梁武帝回答说:“朕与公大义已定,岂能成而相纳,败而相弃?现高氏求和,朕也想停止武力。进退之事国家自有安排,公但清静自居,不必劳虑。”


侯景万不得已,又伪造了一封东魏的来信,内容是要求以萧渊明换侯景。梁武帝看信后不辨真伪,竟同意了,回信说:“渊明旦至,侯景夕返。”候景这才看穿了梁武帝的心思,说:“我早知吴老公薄心肠!”王伟对侯景说:“坐听梁朝摆布是死,举大事也是死,王请选择吧!”侯景决定起兵反梁,把城中居民都召募为士兵。梁朝上空已是战云密布。

太清二年(548年)五月,梁武帝派散骑常侍徐陵等人出使东魏,两国正式重归于好。候景知道后反意更加坚决。临贺王萧正德是梁武帝异母兄弟萧宏的第三子,梁武帝早年没有儿子,立他为太子。后来生了萧统,便改立萧统为太子,萧统早亡,又立萧纲。萧正德失去太子地位,早有不满,又因贪暴曾被梁武帝免官削爵,心中更是愤恨。他暗养死士,储备粮食,一心盼望国家发生事变。

侯景得知这些情况后,派与萧正德关系密切的徐思玉送信给他,说:“天子年老,奸臣乱国,梁朝灾祸即将来临。大王本是太子,中途被废,四海人士都归心大王,侯景也愿为大王效劳。”萧正德得信大喜,立即回信给侯景说:“朝廷之事,如公所言。仆之有心,为日久矣。今仆为其内,公为其外,何有不成!”于是侯景反意已定。


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在寿阳正式宣布反梁,打起诛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瞵、太子右卫率陆验的旗号。朱异蔽主弄权,徐辚、陆验贪污苛刻,三人相互勾结,当时人称“三蠢”。侯景知道人家痛恨他们,故以诛此三人名义起兵。侯景起兵后,梁武帝听说他攻下了几个要塞,笑着说:“他有何能耐!我只须以鞭子责打几下,即可挫其锐气! ”朱异也笑着在一旁附和,这时君臣昏庸骄傲到这个地步,灾祸已经来临仍麻木不仁。梁朝廷在大臣羊侃等人的坚持请求下,终于派邵陵王萧纶率军讨伐侯景。

侯景闻讯,问王伟如何是好?王伟说:“彼众我寡,必为所困,不如弃淮南,直袭建康。”侯景同意,十月,他假称游猎,离开寿阳,直奔建康。到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庄铁投降。侯景便顺利到达长江北岸。梁武帝问羊侃计谋,羊侃说:“派两千兵马占据采石,再命邵陵王袭取寿阳,使侯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穴,必然瓦解。”朱异却大唱反调说:“侯景不会渡江。”梁武帝于是不采用羊侃的计谋。羊侃无奈,只有摇头叹息说:“这下完了!”


梁武帝任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驻屯丹阳郡。萧正德派了几十艘大船假称运芦获,秘密把船送到侯景处,让他渡江。侯景怕在江上巡视的王质作梗,派人严密侦察他的动静。正好这时梁武帝派陈昕取代王质,王质先退,陈昕还未到达,侦察员马上真报侯景,侯景大喜说:“我的事成功了。”于是八千战士,数百战马,渡过长江安抵采石。当晚,朝廷得讯,才不得不惊慌失措地下令戒严。

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二十二日,侯景渡过长江,二十三日至板桥,二十四日到达秦淮河南岸,在萧正德的配合下,围攻皇帝所居的台城。台城军民在羊侃和太子萧纲的领导下坚决抵抗。侯景用火攻城,羊侃命人于门上凿孔,倒水灭火侯景在城东城西堆起两座土山作为攻城高地,城内也筑起土山,比城外土山更高,最后,侯景决玄武湖水灌台城,台城内顿时一片汪洋。这时台城中粮食、柴、盐都告缺乏。

侯景的军队此时也同样没有粮食,四处抢掠毫无所获。侯景无法,听从王伟建议,放出和谈烟幕,说只要割给他南豫、西豫、合,光四州之地,让宣城王萧大器出送,他就不再反梁,率兵回江北。他指名道姓要人出送,实际上是企图把出送人当人质,要挟朝廷。梁武帝开始坚决不同意,说“和不如死”,但太子萧纲却坚持主和,他认为侯景围逼已久,援军又不战,不如先讲和,再作打算。

梁武帝考虑半天,说:“你看着办吧,不要让后人笑话才好。”于是双方和谈,封侯景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诸军事、豫州牧、河南王。但侯景根本无撤兵打算,借口“无船,不能行”,又说“怕援军在后追击”,还有“寿阳已被高澄占领,无处可投”等等。梁武帝给他五百条船,又下诏退勤王兵。勤王兵一退,候景得到了粮食,他便翻脸不认账撕毁和约,接着公布梁武帝十大罪状,再次发起攻城。这时,梁武帝既惭愧又愤怒,他再次宣布向侯景作战。

但城中已十分困难,人多身肿气急,十多万人死了十之八九,尸体满街,臭不可闻。候景昼夜攻城,终于在围城-一百三十多天后,在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十二日攻下台城。梁武帝躺在床上问左右:“还能打一仗吗?”答:“已不可能。”梁武帝自知末日已临,叹道: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侯景逼梁武帝下令城外勤王军听其指挥,勤王军一部分投降,一部分退回原地。梁武帝被软禁在台城,太清三年(549年)五月活活饿死,死时年八十六岁,算是长命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