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付出,無收穫而放棄是什麼性格心理?

傾聽心曲


對孩子付出,無收穫而放棄是什麼性格心理?

養育孩子是選擇與責任,不是投資,不可以宣示所有權、控制孩子的人生、期待孩子的回報。如果一定要說付出什麼、收穫什麼,那麼毫無保留地對孩子付出愛意,收穫當他成長為獨立、自由、快樂、幸福的人時,身為父母將獲得的幸福感與成就感吧。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對孩子的付出遲遲得不到自己期待的回應,就選擇不再付出,放棄孩子,只能說明這個父母內心還不成熟。

心智不成熟的父母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希望孩子能完全像大人一樣行動,但孩子就是孩子,這樣的要求是孩子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在情緒不成熟的父母身邊成長,將阻礙孩子自我獨立人格的形成。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喜愛,而否定自己感到歡愉的體驗。他們嘴裡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父母愛聽的,舉止態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因為,倘若他們不這樣做,父母就會面露不悅,這正是“不要做你自己”的信息。當孩子開始放棄自己的感受方式,斷了自己心中的念頭,便會喪失自我。

不成熟的父母,無法接受孩子萌生自我意識。因為萌生自我意識的孩子漸漸就不那麼任由父母掌控了,有時候甚至會頂撞父母。

不成熟的父母,無法接受這種“不能隨自己心願”的孩子。也就是說,他們“只能愛那些聽自己指揮的人”。

能夠接納別人,這是成熟的標誌。小孩子接納別人的能力較弱,他們只會主張自我。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家長的容忍能力還不如孩子,這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遺憾的是,這種情況還絕不少見。

成熟的父母看到敢於與自己唱反調的孩子,會覺得“倍感欣慰”,因為他們見證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就應該是這樣的。



靜思維


對孩子的付出,當父母好像看不到一點希望,好像覺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白忙時,他們可能會有挫折感、無力感,進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

家長這樣做,可能體現出以下幾種性格心理。

一、完美型。這些家長無論是當學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都是成功者。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孩子,可孩子好像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對比之下,父母就有了深深的挫折感,孩子也覺得父母永遠成功,而自己卻永遠失敗。於是孩子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而父母也認為,這孩子,無論自己怎麼付出,他還是沒長進。父母和孩子因此有可能走向對立面,這樣的結果是雙輸。

二、放任型。父母平時一直對孩子採取放任式管理,當他們一旦嚴加管教,孩子就可能出現逆反心理。父母在花費了一些時間之後,沒見成效,於是又放任孩子不管,還美其名曰:“孩子就該自由地成長,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我是代替不了他的 。回想之前我當學生時,父母也沒管過我,我還不是學習棒棒的。關鍵是他自己的努力。”這些父母這樣做,其實是在為他們的懶於管教孩子找藉口。

三、無力行。這類型父母可能因為文化水平低,也可能是工作壓力大,本來就不知道怎麼管教孩子,又沒有接受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講方法,粗暴蠻橫。孩子接受不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依然我行我素。父母覺得付出沒有得到絲毫的收穫,於是滿心挫敗,士氣受到打擊,從而放棄對孩子的管教。

四、溺愛型。從孩子很小開始,無論他要什麼,父母都給予他,無限滿足孩子的要求。無原則的結果是孩子對父母蠻橫無理。當父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問題,想真正管教孩子時,卻發現“竹子已長歪”。無論他們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管不了孩子的事實,這時的父母后悔、絕望,卻再也無濟於事。

以上是父母對孩子付出,卻無收穫而放棄的一些典型性格心理。究其原因,是父母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沒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每一朵花都渴望開放,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姿態:玫瑰雍容,荷花淡雅,太陽花熱烈……請家長用心、用愛去培育孩子,耐心靜待春暖花開。





楊柳靜依


謝謝來請!人的主要一生是為了一個家,辛苦累操心煩惱都是為了孩子,不管男女兒,培養扶養成長,都是每個人的家長的應盡責任和義務,必須堅守原則性,管好孩子,今後總一天,走上社會生活之路,不管是否以何,好好教育,將來做什麼事情,什麼工作,勞動模範,有一個基本原則性,品德素質,道德底線……若孩子無收穫,家長盡力而為了,而只是孩子在變化,,身由己而身不由已的關係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