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实物故事|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党的扶贫日志

民间实物故事|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党的扶贫日志

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实物:驻村日志

故事:王建党是长城新媒体集团驻张北县油篓沟镇兴隆村第一书记。2017年3月至今,他和工作队员一直吃住在村里,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户,针对每个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询民情、访民意、问民需,谋划富民产业。通过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新品种马铃薯,兴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2000元,上升到2019年的8200元。昔日贫穷落后的坝上小村,“蝶变”为美丽富饶的新农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讲述者:长城新媒体集团驻张北县油篓沟镇兴隆村第一书记王建党

我叫王建党,是长城新媒体集团驻张北县油篓沟镇兴隆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2017年3月,我和两名工作队员来到了兴隆村。驻村帮扶以来,我珍藏了4本河北省委组织部发给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日志。

民间实物故事|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党的扶贫日志

王建党的4本驻村工作日志。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摄

坐在大娘家的土炕上唠家常,在蔬菜大棚里和村民一块栽苗,帮着村里建起磨面坊、榨油坊……每当我翻开工作日志时,这一幕幕往事便浮现在眼前。

工作日志是我工作上的好伴侣、好帮手。它记录了工作队在兴隆村每一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了入户走访时每一个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记录了村里扶贫产业发展情况,记录了驻村工作队员与父老乡亲结下的真挚情谊,记录了消费扶贫点点滴滴感动人心的瞬间……

驻村帮扶期间,有辛酸,有苦涩,有艰辛,有不解,有欢笑,有泪水,工作日志里面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内容。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得有硬措施,必须得有好办法。我们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积极跑办脱贫项目。

驻村扶贫,既要下得去、蹲得住,更要帮得上、干得好。我们帮着村里建起了村集体磨面坊、榨油坊,既方便了100多户村民就近加工,每年还可给村集体带来1—2万元的收入。村民加工后的胡麻油,除了自家吃以外,还可以向外销售。卖胡麻油,比单纯卖胡麻,收入增加了一大截。此外,我们还帮着村里建设村级网页“张北·兴隆聚焦网”,成为村里对外宣传和销售的平台。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这棵大树,在兴隆村愈发枝繁叶茂。经过品种改良,马铃薯由原来的最高亩产2000斤,增加到亩产6000斤以上。村里与河北农业大学张北试验站合作,引入大量新技术、新品种。村里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

在聚焦“两不愁 三保障”扶贫工作重心的同时,我们大力推进精神扶贫,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我们帮助村里组建起一支广场舞队伍,活跃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村民的精气神更足了,奔小康的干劲更大了。我们还打算增添部分乐器,再成立一支兴隆村锣鼓秧歌队。

过去的兴隆村,名不副实,产业凋敝,村容村貌脏乱差,是个十足的“空心村”。现在的兴隆村,变得名副其实,越来越兴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攻坚在路上,不破楼兰誓不还!脱贫不是目标,我还要带领父老乡亲走向小康生活,带领兴隆村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