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一下相關背景。

2016年,作為瓷磚行業的領導品牌之一,諾貝爾首次推出了“瓷拋磚”的概念,並投放了海量廣告。從央視到各大衛視再到各類網絡平臺,瓷拋磚廣告如雨後春筍般幾乎佔據了消費者的主流視野。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一如此前簡一品牌首推了“大理石瓷磚”品類之後,大理石瓷磚的叫法迅速在業內流傳開來,並且迅速進入了消費者的心智,諾貝爾此次對於“瓷拋磚”的定位推廣顯然也想取得類似效果。

但稍顯尷尬的是,儘管瓷拋磚在業界引起了不少反響和共鳴,甚至有人認為其“重新定義了瓷磚”,然而一年多的時間過去,瓷拋磚的概念並未如預期般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瓷拋磚品類與消費者之間始終隔閡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不斷地有企業在犯同樣的錯誤。同益電器是國內最早專業從事空氣能熱水器研發生產的企業,但在早期,同益電器在產品宣傳與對外推廣的過程中並未使用“空氣能熱水器”,而是用了“熱泵熱水器”一詞,銷量始終增長乏力。而其他電器品牌在此後推廣同類產品的時候,使用了“空氣能熱水器”一詞,同益電器對品類名稱迅速做出了調整,銷售狀況才出現反轉。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背後的原因何在?為什麼瓷拋磚、熱泵沒有像預期那樣火起來?

根本的原因在於企業對“類”所做出的定義。雖然“大理石瓷磚”實際上是一種帶有誤導性質的叫法,但它採用了外部消費者的語言去做定義,從消費者認知角度來看,是非常形象、且易於理解的,這是外部視角的命名。而“瓷拋磚”則顯然屬於內部視角的命名,消費者始終無法完全理解。同樣,在消費者視角中,“熱泵”屬於工業詞語,也無法與消費者自身產生任何聯繫。以上兩個案例正是在企業對“類”的定義中,外部視角與內部視角的典型對比。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因此企業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堅持從外部視角、即消費者角度,來思考問題,轉換自己的思考模式。即便是頂尖的定位專家,也很難做到徹底的外部導向,對企業而言,這更是一個巨大的長期挑戰。

如何尋找“類”的機會?

隨著定位理論這些年的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人接觸並瞭解定位理論,但有些人的理解依然有些片面。不少成功的企業案例總是帶給人一種錯覺,大家似乎開始認為:在同一個品類中持續耕耘,無論這個品類在初始階段規模有多小,最終都能將企業帶到十億級、百億級甚至千億級別的規模。比如,王老吉依靠“涼茶”品類和“怕上火”的定位,做到了兩百億規模,而長城汽車依靠哈弗品牌——SUV專家的定位,做到了千億規模……

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企業家們紛紛對品類機會產生了極大的期待。當企業發現了某個品類中存在機會時,就寄希望於自己能夠把這個品類持續做大,做到二三十年,依託這個品類將企業變成數百億、數千億級的企業。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事實上,這種“類”的機會非常難找。而且,如果仔細研究世界知名企業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它們在發展歷程中都經歷過“類”的轉換。

豐田公司,最初靠縫紉機起家,賺到第一桶金之後需要轉換跑道,才開始做汽車,從模仿起步,一步步壯大,最終成為最大的汽車企業之一,同時,隨著豐田汽車的發展,豐田紡織也成了汽車配套界的翹楚;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豐田汽車是靠縫紉機發家的,豐田縫紉機現在依然存在

諾基亞公司,最早生產木漿和紙板,後來開始生產皮靴和輪胎,還生產用橡膠製品,直到1960年,才開始手機生產製造;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諾基亞的前身:80年代的木漿工廠

華為公司,最早是靠做小型程控交換機起家,後來互聯網浪潮興起,任正非開始轉做網絡通訊設備和移動聯通設備,最終成為了如今的一個大眾品牌。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1987年10月,在深圳灣畔一個兩間“簡易房”中

長城汽車也是如此,從生產皮卡開始,到後來聚焦SUV,成為SUV專業廠商。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長城汽車於1996年推出的第一輛皮卡迪爾,成為中國皮卡領域銷量冠軍。

因此必須意識到的一點是:聚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中,企業需要聚焦在不同的品類之上,需要聚焦在品類從小類發展到大類的過程,這是普遍的共性規律。


如何掌握“類”的分化節奏?

此外,品類也需要避免出現過早的分化現象。企業需要牢記一點:領先半步剛剛好。創新幅度如果過大,就會面對品類“過度分化”的情況,而缺乏創新或者創新速度過慢,就可能被新品類所淘汰。

什麼是過度分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隨著近幾年在西餐廳、咖啡館、星級酒店等場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喝檸檬水,檸檬茶在人群中也變得很流行,甚至有相關產品(維他檸檬茶)成了單品網紅。但是,在檸檬水和茶的認知尚未建立起來之前,檸檬茶就屬於過早的分化。

為什麼瓷拋磚火不起來?——揭開品牌背後的品類密碼

如果退回到20年前,在1996年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夠將檸檬水和茶聯繫在一起,彼時如果推出檸檬茶飲料的品類,就屬於遠遠領先於消費者的認知,將品類過早地進行了分化,必然無法引起市場和消費者的反響。

如今,企業需要在某個品類中考慮清楚自己的定位。我們的定位工作解決的是如何在現有的品類中做到老大?以及如果已經有了老大,如何去與老大競爭、成為老二?在中國今天的整體經濟環境下,中國企業如果想要成功轉型,想要擁有更廣闊的空間、把握更大的機會,就需要跳出現有的品類、進入到另一個領域中去思考,不應該過多地在一個品類中糾纏如何把廣告語推敲得更為精妙,而要放眼更廣闊的空間去看待問題。

回顧整個商業發展史,也是如此。里斯先生在《品牌的起源》一書中談到:商業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不斷地有創新出現,推動著品類分化以及每個類裡面品牌的進化,從而實現了整個商業社會的定位發展。

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髮現:“商業發展的動力是分化,分化誕生了新品類,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類的代表。消費者以品類來思考,以品牌來表達,品類一旦消失,品牌也將消亡,企業創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趨勢,創新品類,創建新品牌,發展品類,壯大品牌,以多品牌駕馭多品類,最終形成品牌大樹。”

企業不能出現沒有分化、沒有進化、沒有創新的現象,一味圍繞現有的品牌、在認知上互相兜來兜去是無法持續成長的。從商業社會的根本層面來看,企業必須要回到基本層面的產品和服務革新,這也是商業社會向前發展的最主要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