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就在唐詩作為有唐一代的顯文學逐漸蔚為大觀時,我國詩歌王國的另一朵奇葩——詞,也在唐代這塊沃土上汲取了充足的養料,悄悄地生根發芽,靜靜地含苞而立,開始等待怒放的美麗時刻。且“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人類之所以能在世間上演千載不磨萬古不滅的歷史,究在有情之一字耳。而感情是需要宣洩與表達的,無論是豪壯的還是曠達的,綺麗的、還是深情的,表達的方式很多,究其最為敏感豐富者,莫過於文學,文學中最可傳情者,又莫過於詩歌。我國曆來為詩歌之泱泱大國,詩體發展之成熟,形式之完美,藝術成就之高超,均奔逸絕塵,睨視四海。不過,詩歌這種樣式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又有著極為精微的區別。

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從詩三百篇始,我們的祖先就在吟詠著關雎之思、卷耳之懷、苯莒之樂、楊柳之哀,先民的情感便在這些文字間保存了下來,不但讓後人欣賞體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後人抒發感情的範型乃至產生感情的潛在母本。於是,千餘年來,中國的詩歌便成為了古人留給後人的一份幽光離合、華美搖曳的情感之影。然而,古詩之抒情,卻還是有其枘鑿之處,大致有三。效其一,詩體多為齊言,先民之情感或許單純,故齊言不但可以盡之,且有整齊之美,節奏亦易為掌握,故其文質彬彬,相得益彰。然而,人類歷史的童年雖然懵懂,但總要從童年時代走過,經歷咿呀學語到青梅竹馬,總要繼續前行,從知慕少艾到博功取名,那麼情感自然也就複雜起來,以此齊言抒發之,頗似以軍容飾演輕歌曼舞,其結果自可想而知。

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其二,詩歌之美,大半之功在於其聲韻之迴環往復、一唱三嘆之中,也即音樂性特點。中國古代詩歌在開始時即是聲詩,詩三百篇即以音樂之特點而分類,後世之詩歌,莫不踵此。然而,詩歌畢竟是一種文學體裁,它在發展中不由自主地會向自己的領地遷移,隨著文人的參與及詩歌自身的發展演變,聲詩逐漸而變為徒詩,詩歌與音樂便也分道揚鑣了。這也不能不影響到詩歌的抒情能力。其三,中國詩歌歷來受國人注目,社會風俗,以詩為尚,千載才人,無不嘔心瀝血於此,這成就了古詩那不拘一格的藝術面貌,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侷限性。詩三百中絕大部分本來是各地採上去的民歌,原始先民的心靈絃音皆在於此,然而,它們因為過於被重視了,被打扮成了“經”,於是在香火的繚繞下,面目也競倨傲起來。

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後世之詩歌,既以三百篇為嚆矢,亦效而仿之,再加上後世之詩歌與人的功名利祿掛上了鉤,詩也便越發嚴肅,就好像一個絕色女子突然要母儀天下,自然要板起面孔來。唐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無疑是最為輝煌的,但是,以上三個方面的缺憾也非常明顯。從詩體而言,以今體易古體,使齊言得以成熟定型,於是或五或七或絕或律,所有人的所有情感,都必須在這整齊的行列中表達出來;至於音韻,則以格律救之。以此觀之,唐人在人類歷史上或許正經歷到了一個特定階段,這個階段的情感與此詩體的形式恰能妙合無間。但是,人類歷史總在發展變化之中,葉燮曾說過“中唐非僅唐之中也,乃百代之中也”的話,他說此話的時候,也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說出了中國歷史上多麼巨大的一個轉折。

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中唐社會之轉型正是這樣一個“百代”之轉型,中唐後的文學自然也會跟著它的老東家一人 類情感的變化而改服易幟。同時,唐詩發展的巔峰狀態,也令後人難以逾越,他們不得不另尋他路。於是,一種新的詩歌式樣就這樣誕生了,這就是詞。關於詞的起源,眾說紛紜。在中國古代,絕大部分人認為詞是源於詩的,所以,一般都稱詞為“詩餘”、“樂府“等,這也反映出認祖歸宗的世俗慣性——人們都願意把一種文化系統中所產生的新現象歸結為文化系統中佔有優勢地位的強大因子,而這種立場鮮有正確的。事實上,詞的起源是一項很複雜的文化系統工程,它隆起於中國文學的漫長蜿蜒的山脈中,其實竟可以說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必然。人中唐,是一個經濟發達的時代,也是生活在東亞大陸上的華夏民族開始發現市井生活及其享受市井生活的時代。

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經濟,這隻看不見卻又有力的巨手悄悄地給唐人帶來了都市與“歌酒家家花處處”的都市生活,同時也帶來了與此相應的文化娛樂。這種變化可以從新興與傳統兩個方面來看,也正是這兩個方向的力矩,最終合力產生了詞。首先是燕樂的興起。中國的文化是一種藝術化的文化,然而,被認為是所有藝術的核心的音樂,卻並沒有給中國文化以應有的自豪。周秦時期,中原音樂主要是雅樂,多用於郊廟祭祀之事,所以典雅肅穆有餘而流動婉麗不足;漢魏之時則以清商樂為主,但一來“晉室遷播,其音分散”,二來其音節尚嫌平淡,藝術空間亦嫌褊窄。至唐代,音樂也一如唐代之國勢及唐人之性格,強盛、自信、開放、宏通。

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再加上政治與軍事的因素,少數民族音樂紛紛傳人,為中原儒雅平和的音樂吹進了北方凜冽的朔風與不羈的靈魂。如唐代十部樂,就有高麗、天竺、安國、康國、龜茲、疏勒、高昌七部是域外音樂。這樣,就形成了唐人喜聞樂見的節奏鮮明、變化多端的燕樂。當時,燕樂的舞臺主要在酒筵歌席之畔,它就彷彿隋唐之時的美麗歌伎一樣,成為各種宴會上一道不可或缺的佳餚。它適應著都市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著自己,於是,在這種都市娛樂的要求下,又產生了與樂曲相配的歌詞。當時酒席上或想攀龍附鳳、或只縱情豪飲的人與在一旁手拂琵琶並輕啟朱唇的歌伎們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為極耳目之享受而產生的歌詞便是籠罩了蘇辛周姜等無數才人的新的詩歌一詞。

以詩歌式樣誕生的詞是以何方式出現的?有怎樣的特點?

相對於上面所說的新興因素之外,還要承認另一種傳統的因素一那 就是詩歌的繁榮對詞體形成的影響。暫且不說詩的興盛刺激了唐人對於詩美的追求,也不說傳統詩歌積澱的藝術感覺對詞體的幫助,甚至可以放開詩在酒席間的演唱對燕樂配辭的暗示,僅僅看某些聲詩向詞的轉化就知道了。一些齊言的聲詩在席間配樂演唱,樂工對其音節做了改動,最後競變為了雜言的詞牌。當然,這不是詞的起源的主流。

我是“五月六月”,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