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內心不認同所處環境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求優越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對所處環境不適應,甚至是排斥,但是又無法擺脫當前環境時,就會病態般的追求優越感。有些人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好像身邊所有的人都配不上自己一樣。但是他們又始終無法離開當前所處的環境,所以潛意識裡漸漸疏離當前的環境。超越自我所處的境遇,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是如果個體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客觀實力,就會對所處環境產生排斥心理,好像自己並不屬於這裡,但是事實上他又沒有能力離開這裡。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成長需要

追求卓越本身沒有錯

個體想要超越身邊所有人、想要超越所處環境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追求自我的超越是成長需要。正是因為個體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有限,所以更加渴望不斷的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個體而言,對自我還沒有客觀而全面的認知,所以這個階段的超越目標不是自我而是他人。也就是說個體不是以超越自我為目的,而是以超越他人為目的。青少年不明白我是誰,但是明白只要我超越了所有人,那麼我就可以脫穎而出。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捨本逐末是造成問題產生的原因

不管是超越他人還是超越自我,本質應該是自我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心理上的優越感。你覺得比別人強,你應該在客觀現實中具備超越他人的實力,而不是在心裡面覺得別人不如自己。無論你怎樣美化自己,你的優越感都不會變成現實的差距。從心裡面不願承認別人優秀,不願意接納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會越來越排斥、疏遠所處環境,就會病態般的追求優越感。因為個體不再是追求自我能力的提升,而是追求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一種虛無的優越感。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為什麼會與環境格格不入?

起初想要融入環境,但是遭到排斥

融入環境、適應環境不僅是人類,而且也是所有動物的本能。起初個體想要融入環境,但是遭到排斥之後,個體開始產生逆反心理,變得不那麼想要融入環境,甚至想要擺脫環境。追溯到個體童年時期,想要融入父母的生活之中,可是父母覺得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然後將孩子排斥在外。有些人的童年,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一樣,長大後也很難融入環境,就是這個原因。他們原本想要融入環境,但是經過再三努力之後,產生了逆反心理,越來越排斥所處的環境。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個體感受不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個體對於認同感與歸屬感的追求也是本能,只不過個體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於是產生了排斥、疏遠甚至攻擊行為。有些人抱怨身邊的朋友的缺點,自己多麼優秀,所以融入不了他們。如果你真的優秀的話,一定會遇到更加優秀的朋友。你之所有沒有遇到,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問題。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所有真實需求都要依賴於社交,沒有人可以憑藉一己之力而滿足所有需求的。你沒有認同身邊的朋友,沒有接納所處的環境,自然也不會被朋友們認同,也不會被環境所接納,而你只能病態般的追求優越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覺得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本質上是對理想的追求。可是如果個體太過於浮躁,不能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往上走,就會內在的心理矛盾。在個體潛意識裡,身邊應該都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是現實中人們總是執著於生活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事情。這種內在矛盾,造成個體覺得自己好像比別人更加高尚,更有優越感似的。其實是因為個體不能融入到所處環境之中,造成的心理補償作用。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如何消除病態的優越感?

隨遇而安

學會隨遇而安,無論你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之中,一定要接納環境中所有的人和事,接納所有的生活習慣。人要懂得變通,而不是給自己找彆扭。如果你不能適應環境,那麼難受的是你自己,對別人一點影響都沒有。讓自己在某個環境之中,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並且嘗試突破自我。而不是逃避、排斥、拒絕所處的環境,更不是讓自己疏遠他人。就像是支教老師一樣,無論環境多麼惡劣,要學會隨遇而安,要將自己紮根在這裡。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要意識到應該尊重別人

學識有高有低,認知有深有淺,格局有大有小,但是都應該學會尊重別人。無論你的學識有多高、你的認知有多深,你的格局有多大,你都應該學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事實上,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的人學識也沒有多高,認知也沒有多深,格局也沒有多大。他們所謂的生不逢時,生不逢地,本質上是對自己一無所成的掩飾。只要放低姿態,踏踏實實的努力,在哪裡都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和認可。

總而言之,作為擁有強大適應力的人,不應該讓自己產生對環境格格不入的感覺,更不應該產生對他人、對環境的優越感。

作者:九霄雲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