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人文地理

丁公遗址

邹平人文地理

丁公遗址位于邹平市长山镇丁公村东,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在遗址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所采集的文物标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铲、石锛、磨制石斧等石器,还有骨簇、骨针及具有龙山文化典型特征的蛋壳陶片。陶器中有小陶罐,为泥质灰陶,鼓腹,颈部有一弦纹,口径5.2厘米,腹径8厘米。还有陶瓮残片,为泥质灰陶。细绳纹并附加堆纹。尤为珍贵的是黑陶鬼脸式鼎腿、猪嘴鼎腿等。经考证,为典型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以上类型的陶器在滨州地区是首次发现,对研究古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该遗址1984年被邹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山东省文物管理局批准,又被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工作站。1988年山东大学投资建立了1850平方米的3层考古楼,陈列文物1000多件。丁公遗址是重要的史前遗址,被列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近几年,省内外各界人士到此参观者不断,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将此作为专业教学和科研实习之地。

范公祠

邹平人文地理

范公祠 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旧志载,该祠为宋治平二年(1065年)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最后一次修葺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筑分主殿和后殿,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祠院内原有古槐3株,为宋治平二年(1065年)知县韩泽所植。"文化大革命"中,2株被伐,现仅存1株。因树干空心,干中又生新枝,称"怀(槐)中抱子"。树高10米,干径1.5米,树冠阔径15米,至夏日,枝繁叶茂,浓荫蔽天。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2000年,县内又经3年次修复。重塑范公像,对主殿壁、柱饰物重新复制翻新,院内新置石碑10通,大门新添石狮2尊,千年古祠,又展现了昔日风貌。

伏生祠遗址

邹平人文地理

伏生祠遗址位于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2013年,伏生祠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伏生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历经重修扩建。整体建筑占地100余亩。大门前有高大的迎壁墙,两棵松柏巍然屹立。大门上方嵌有"伏生祠"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各有大石狮雄踞。拾级而上是玉石雕栏。大门内两侧石碑林立,参差高低,为历代官员及文人墨客朝拜时留下的墨迹。伏生祠分前后两院,中有过厅相联。厅前有石凳石桌,供游客休息歇脚。穿过过厅,后院是大殿。大殿气势宏伟,肃穆庄严。殿理有8根红色大木柱,殿内外,画梁雕栋,金碧辉煌。殿内正中是伏生塑像,伏生手捧《尚书》,极目远眺,仪态庄重,若有所思。伏生塑像左侧是其女儿伏姑(羲娥)的木雕像。伏姑盘腿而坐,栩栩如生,空旷的大殿能容500余人。后院有东西两厢房,院内植有一棵海棠树和一棵能结软枣和柿子的柿树。大殿后面是高大的伏生墓。墓前有三座大石碑,中间一座上刻"伏夫子墓",东面一座离墓两丈许,西面一座顶部雕有二龙戏珠,底座为青石龟。墓西有一片松柏树林。整个墓地,松林森森,石碑林立,威严静肃。解放后,伏生运动中拆毁殆尽,只留一处闲院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邹平城市展示馆

邹平人文地理

邹平市城市展示馆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在展览服务中心大平台东西两侧,分为东馆和西馆,布展面积6300平方米。整个布展空间分为固定展区、临展区、城市书吧区、规划公示区四个区域。在风格上,力求简洁大气、明快协调、突出邹平特色。在展示手法上,将通过展板、模型、实物、仿品、影片、雕塑等多种方式,展现邹平市发展的辉煌历史、建设成就和美好明天。

展馆设有印象邹平、解读邹平、梦想邹平三大展区,另设有规划公示区、临展区、城市书吧区等配套设施,是集历史文化宣传、发展成就展示、规划展示、科普教育、现代会展、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展馆。

邹平博物馆

邹平人文地理

邹平博物馆位于城南新区文化中心负一层,整体外观异形设计,外部观感性强,现代化气息浓厚,展现了具有文化气息的地域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二期约3800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对邹平历史、自然、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实物、资料标本等进行搜集、保存、陈列、对内供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学习,对外展现邹平形象。

邹平众林文史文献博物馆

邹平人文地理

位于邹韩路中段的山东众林文史文献博物馆,馆藏展品上万件,其中省级备案文物1100多件,博物馆面积1700平方米,共分三层,二十几个展厅,有石碑,拓片,字画,陶器,瓷器,名砚,根艺,红木、文史文献等丰富展品,是我县首家省级资质博物馆,在全省收藏届享誉盛名。

该馆负责人韩同彬先生自幼吃苦好学,喜欢书法,多方拜师学艺,收藏书法名画,之后兴趣广泛,扩展到石碑,名砚,陶瓷,文史文献资料,红木文玩等,走街串巷去陶宝,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练就一双识宝慧眼,堪称民间收藏奇才。 在众多的展品中,出土于邹平丁公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石钺,实属罕见。清代著名书画名家郑板桥碑刻青竹,很受藏家欢迎。

梁漱溟纪念馆

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纪念馆新馆位于邹平一中务本楼七楼,建筑面积600平米,建有"生平馆""乡建馆""书画馆"三个展厅。"生平馆"展现了梁先生传奇的一生。他近百年的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时期,可谓中国20世纪的历史缩影。

邹平人文地理

"乡建馆"呈现了梁先生在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1931—1937年在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蜚声中外,影响深远,给中国传统文化、农村现代化、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等时代主题,留下了有益的历史启迪。

邹平人文地理

"书画馆"分为纪念书画、梁先生手迹两类。纪念书画共计200多件,这些书画作品既有高超精湛的艺术价值,又从不同角度高度体现了梁先生的精神、人品和风范。

邹平人文地理

梁漱溟纪念馆馆藏资料丰富而又珍贵,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图片资料,二是梁老遗物,三是梁老手稿,四是著作书籍,五是艺术作品。

梁漱溟纪念馆已成为邹平的一张文化名片。

李李广田纪念馆

邹平人文地理

李广田(1906—1968),邹平市码头镇草庙村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李广田曾经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为云南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广田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汉园集》《引力》等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艺作品。

码头镇于2008年11月把原码头镇中心小学更名为广田小学,并在学校内建设了李广田纪念馆。纪念馆建设面积200多平方米,共分为生命旅程、文道诗韵、德为师表、伉俪比翼等十个部分,采用图文、声像、雕塑相结合,以图文为主的方式全面展现了广田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执教生涯等工作、生活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