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之飲食失宜——吃飯也有講究

飲食不節


中醫診斷之飲食失宜——吃飯也有講究


定義: 對飲食不能節制,明顯低於或超過本人適度的飲食量。如過飢過飽,或飢飽無常,均可影響健康,導致疾病發生。

(一)過飢

①定義: 指攝食不足,如飢而不得食,或有意識限制飲食,或因脾胃功能虛弱而納少,或因七情強烈波動而不思飲食,或不能按時飲食等。

②致病機理: 長期攝食不足,營養缺乏,氣血生化減少。

③過飢危害:

因氣血虧虛而臟腑組織失養,功能活動衰退,全身虛弱;

因正氣不足,抗病力弱,易招致外邪入侵,繼發其他疾病;

長期攝食過少,胃腑失於水谷以養,也可損傷胃氣而致胃部不適或胃脘疼痛等;

若有意抑制食慾,又可發展成厭食等較為頑固的身心疾病;

兒童時期,如果飲食過少可致營養不良,影響其正常的生長髮育。

(二)過飽

①定義: 指飲食過量,或暴飲暴食,或中氣虛弱而強食,以致脾胃難於消化轉輸而致病。

②過飽危害:

輕者飲食積滯不化,以致“宿食”內停,可見脘腹脹滿疼痛,噯腐泛酸,嘔吐、洩瀉、厭食等。

若食滯日久,脾胃久傷,升降失序,致使運化機能久不得復,又可聚溼、化熱、生痰而變生他病。

食滯腸道,阻礙氣血流通,可出現痢疾或痔瘡。

久食過量,營養過剩,而發展為消渴、肥胖、心脈痺阻等病證。

大病初癒階段,若飲食不當,還可引起疾病復發。

小兒脾胃機能尚未健全,飢飽尚不能自知、自控,餵養過量,易致消化不良,久則釀成“疳積”。

飲食不潔


中醫診斷之飲食失宜——吃飯也有講究


1.定義: 指食用不清潔、不衛生或陳腐變質或有毒的食物。多是由於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所造成。

2.飲食不潔的危害: 飲食不潔而致的病變以胃腸病為主。

①進食腐敗變質食物,則胃腸機能紊亂,出現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或痢疾等。

②進食被寄生蟲汙染的食物,則可導致各種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常表現有腹痛時作、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

③進食被疫毒汙染的食物,可發生某些傳染性疾病。

④進食或誤食被毒物汙染或有毒性的食物,則會發生食物中毒,輕則脘腹疼痛,嘔吐腹瀉;重則毒氣攻心,神志昏迷,危及生命。

飲食偏嗜


中醫診斷之飲食失宜——吃飯也有講究


定義: 指特別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或專食某些食物。如飲食偏寒偏熱,或飲食五味有所偏嗜,或嗜酒成癖等,久之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或導致某些營養物質缺乏而引起疾病發生。

(一)寒熱偏嗜

1.寒溫適中: 若過分偏嗜寒熱飲食,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而發生某些病變。

2.寒熱偏嗜的危害:

①偏食生冷寒涼之品,久則易於耗傷脾胃陽氣,導致寒溼內生;

②偏嗜辛溫燥熱飲食,則使腸胃積熱,或釀成痔瘡等;

③嗜酒成癖,久易聚溼、生痰、化熱而致病,甚至變生癥積。

(二)五味偏嗜

1.定義: 指長期嗜食酸、甘、苦、辛、鹹等飲食物,可損傷臟腑而為病。

2.五味與五臟的關係:

①五味與五臟,各有其一定的親和性,它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可偏廢。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②如果長期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就會導致該髒的髒氣偏盛,機能活動失調而發生多種病變。

③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髒機能失調,也可因髒氣偏盛,以致臟腑之間平衡關係失調而出現他髒的病理改變。

中醫診斷之飲食失宜——吃飯也有講究


(三)食類偏嗜

1.定義: 若專食某種或某類食品,或厭惡某類食物而不食,或膳食中缺乏某些食物等,久之也可成為導致某些疾病發生的原因。

2.舉例:

①癭瘤(碘缺乏);佝僂(鈣、磷代謝障礙);夜盲(維生素A缺乏)等。

②過食肥甘厚味,可聚溼生痰、化熱,易致肥胖、眩暈、中風、胸痺、消渴等病變。

③若因偏食而致某些營養物質缺乏,也可發生多種病變。中醫診斷基礎之“舌診”(二),教你怎樣望舌而知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