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烏合之眾》讀後感

深讀|《烏合之眾》讀後感

(一)

洗腦,成為現在比較常見的一個“術語”,但是我認為洗腦要成功,以下條件是相對要具備的:

  1. 信息環境的相對封閉性,如果在一個相對開放的信息環境中,洗腦的難度稍微大很多,如果有著相對自由的討論空間,相對豐富的信息來源,讓不同的觀點自由的生長辯論,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事情更多的維度。
  2. 成員的高度同質性。這個同質性也許是思維方式,也許是社會階層,也許是知識結構。當人的思維方式趨同時,某一種觀點就比較容易佔上風。
  3. 採用各種方式排斥有不同意見的人。不管是肉體消滅,還是精神羞辱,總之,不讓這種不同的意見有宣傳的機會,用恐懼使持不同意見的人噤聲。
  4. 重複性,持續性的宣傳。

(二)

從眾。某種程度上也是個體的理性選擇。當一個個體跟隨集體行動時,面對未知的風險,生存概率是很大的。比如一群人沿著一個方向走,即便有可能遇到危險,但合作抵禦的能力也很大。而一個人孤獨的探索,更多的成了第一個吃蟑螂而不是吃螃蟹的人。正因為從眾,因為抱團,才成就了今天的人類。

(三)

為什麼群眾容易被感情,圖像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所喚醒?因為抽象的邏輯很大程度是學問專業化,知識化後才逐漸形成的,感情,圖像在早期人類的判斷中更加重要,也許也更加可靠。即便在現代,也許符合人類最質樸感情的事物和選擇,在根本上是最符合人類長遠整體利益的,比計算來得有效。

群眾喜歡強者,服從強者,因為面對一個混沌的未來時,做選擇是很痛苦的,自己強迫自己更加痛苦。強者也許在群眾心目中起到的作用是,作引路燈,跟著一個人走比自己走有安全感。第二,有個人強迫自己,比自己強迫自己來的舒服。

(四)

人是需要組織的。社會厭惡無組織,無秩序。人類社會偏向於喜歡低熵環境,然而這是很耗能量的,也許一種秩序是外在的,如同膠合板,把木頭原有的秩序打破,再用膠水粘起,容易造型。但它的穩固性不如天生的木紋機理。膠水失效,就是一盤散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