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原文]
子张问“明①”。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②。”
[原文通释]
子张问“怎样做算是明察”。孔子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物体的谗言,像针刺皮肤那样疼痛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可称得上明察了;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物体的谗言,像针刺皮肤那样疼痛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可称得上看得很远了啊。”
[注释]
①明:明察,看得明白。
②浸润之谮,像水一样渗进物体的谗言,也就是“不易觉察的谗言”。谮,音zèn,诬陷中伤的话,谗言。肤受之愬,像针刺皮肤那样疼痛的诬告,指恶毒的诽谤。愬,音sù,同“诉”,诬告。不行焉,在你这里行不通。焉,兼词,于之,于是,在你这里。也已矣,助词连用增强表达语气。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看得远,有远见。
[解读与点评]
孔子从怎样识别和对待谗言诬告来回答子张关于“明”的问题。古今中外,谗言诬陷就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人们的灵魂,它是人世间最丑恶最卑鄙的行为,却又是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它之所以有如此绵延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极强的杀伤力,甚至可以胜过百万大军,《孙子兵法》就有“反间计”。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它常常搞得人们真假难辨。所以能做到“明察”才能算得高明之至。现实生活中,说人坏话的习惯好像谁都有,俗谚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当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说人坏话,更重要的是面对谗言,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可以动耳朵听,更要动脑子想。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一定要明察,要有心胸,对“浸润之谮”要不动生色,放开眼睛看;对“肤受之愬”要冷静,不可沾火就着,暴跳如雷。这样才能做到明察秋毫,做到远见卓识。
明也已矣——明之至,远也已矣——远之至,这是已经达到了明察的最高境界,眼界宽广的最高境界。
本章有成语“浸润之谮”和“肤受之愬(肤受之诉)”。